:::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教育社會學的回顧與展望
書刊名: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作者:林生傳
作者(外文):Lin, Sheng-chuan
出版日期:2002
卷期:2:1
頁次:頁1-24
主題關鍵詞:臺灣教育社會學演變階段發展因素回顧前瞻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TaiwanRetrospectProspectHistorical phasesDevelopmental fact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40
  • 點閱點閱:58
期刊論文
1.林生傳(1978)。從教育社會學觀點論惡性補習問題的成因及解決策略。人與社會,6(1),56-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生傳(19970100)。「教育改革」評析解構-鬆綁-再建構的觀點。教育研究資訊,5(1),36-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錦旭(19910400)。一九八0年代英美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趨勢--兩份教育社會學期刊的分析比較。現代教育,6(2)=22,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錦旭(19960600)。中文教育社會學的回顧與展望。佛光學刊,1,97-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生傳(19760100)。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高雄師院學報,4,167-2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生傳(19940500)。我國高級中學階層化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48-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生傳(19980900)。大學文化與教育學程的教學研析。教育研究資訊,6(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生傳(19790600)。現代社會變遷中的父親角色期望。教育文粹,8,5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生傳(19770100)。計劃家庭子女的心理特質與教育成就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5,294-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生傳(19790100)。高雄地區家庭結構類型的變化及其與學童班級適應的關係研究。高雄師院學報,7,370-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歐用生(1985120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巧玲(20000600)。課程與教學的社會學分析--三所小學教育實際之比較研究。教育學刊,16,193-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強華(1999)。知識份子的虛擬與創建-兼評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中等教育,50(4),42-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rookover, W. B.(1979)。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Defini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4,407-415。  new window
15.林生傳(1982)。輔導的社會學分析與探討。教育文粹,11,1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吉浩東、朱麗娟(1991)。美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趨向。現代教育(現代教育雜誌社),6(2),3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生傳(1978)。都市化中社會結構的變化與子女教養問題。臺灣教育,336,47-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生傳(1979)。都市化中高雄市遷入人口的教育與生活適應研究。教育學刊,1,212-2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生傳(1981)。談結構功能學派與衝突學派教育社會學研究。教育文粹,10,124-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生傳(1981)。現代核心家庭父母角色扮演及其與子女行為適應的關係。教育學刊,3,167-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孫志麟(1995)。和諧論與衝突論在分析臺灣教育選擇功能上的適用性。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上),55-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湯梅英(2000)。教育社會學之回顧與前瞻-臺灣的發展經驗。初等教育學刊,8,107-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厲以賢(1991)。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的十年建設(1979-1988)。現代教育(現代教育雜誌社),6,15-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莊明貞(1997)。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觀與兩性平等教室的建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師大教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麗雲(1999)。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現況與趨勢。高雄。251-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生傳(1997)。教育學程的教學研究-文化與資源的觀點。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生傳(1997)。臺灣教育改革的新趨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翁福元(1999)。臺灣近六十年來教育社會學發展之初步分析。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慧玲(2001)。學校革新的經驗與反思。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小岑(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教育的解放。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生傳(1996)。教育革新大型研究 (子計畫XIV) : 多元化師資培育制度下的教學研究 (計畫編號:NSC 85-2745-H-017-003-RF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生傳(1980)。高雄市長期教育發展綜合計劃研究(小組研究)。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建成(2001)。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成果評析及其在教育學程「教育社會學」教學上的應用:九十年度期末報告。教育部顧問室教育與經濟學門計畫辦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譚光鼎(1995)。臺灣原住民青少年家庭文化與生涯規劃關係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義男、王文科(1978)。教育社會學。臺北:文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峰山(2002)。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alsey, A. H.、Lauder, H.、Browan, P.、Wells, A. S.(1997)。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林生傳(1975)。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研究。高雄:炘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arabel, J.、Halsey, A. H.(1977)。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信行(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方德隆(1993)。教學歷程與教室互動。高雄:復文。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奎熹(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清江(1975)。教育社會學。教育社會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雷通群(1977)。教育社會學。教育社會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尹蘊華(1976)。教育社會學。教育社會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匯森(1968)。教育社會學。教育社會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清江(1990)。教育社會學新論。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61)。Educ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uc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 NY。  new window
21.King, R.(1987)。No Best Metho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Soci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tudies Series: 6, Doing Sociology of Education。N. Y.。  new window
22.Reid, I.(1992)。The Sociology of School and Education。The Sociology of School and Education。London, UK。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伯璋、李錦旭(2000)。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發展及方法論基礎。林清江先生教育思想與實踐。高雄: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多元文化教育。臺北:臺灣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生傳(1978)。社會階層化及其影響教育成就的理論架構與例證。教育學研究。臺北市:偉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建成、黃鴻文、譚光鼎(1993)。少數民族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建成、湯仁燕(1998)。發展臺灣原住民教育的幾點思考。臺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之發展。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