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M. Foucault的觀點為核心論述倫理主體的構成與裂解、消融與轉化:慈惠堂的例子
作者:余安邦 引用關係
書刊名: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 : 倫理化的可能探問;余安邦 (主編)
頁次:303-372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M. Foucault核心論慈惠堂
學門:心理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
期刊論文
1.丁仁傑(2005)。會靈山運動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臺灣宗教研究,4(2),57-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一中(2001)。「會靈山」運動興起及其對民間宗教之影響。臺灣宗教學會通訊,7,88-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德慧、劉美妤(2004)。從俗智的啓蒙到心性與倫理的建構--以一個慈惠堂虔信徒的網絡療癒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2(4),71-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亦園(1994)。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漢學研究,12(1),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麗玲(1999)。臺灣民間信仰中的補春運儀式--以北部正一派道士所行的法事儀式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3,95-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舒奎翰(2006)。晚期傅柯的主體與權力觀:一個嘗試性的分析。文化研究月報,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Jordan, D. K.、Overmyer, D. L.、周育民(1995)。臺灣慈惠堂的考察。民間宗教,1,83-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avis, Scott(19970600)。語與女:試探乩童修辭學。思與言,35(2),267-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文榮光、林淑鈴、陳正宗、周文君、黃曉玲(19930800)。靈魂附身現象--臺灣本土的壓力因應行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3,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文榮光、林淑鈴、陳宇平(19931200)。靈魂附身、精神疾病與心理社會文化因素。本土心理學研究,2,2-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彥仁(19990600)。宗教史與末世運動研究--以基督教之興起為例。新史學,10(2),77-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志明(20050600)。臺灣靈乩的宗教形態。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1,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盧蕙馨(20040900)。宗教研究的「神入」。臺灣宗教研究,3(1),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彥仁(19980900)。評介西方天啟思想之形成。新史學,9(3),163-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志明(19840900)。臺灣瑤池金母信仰研究。臺灣風物,34(3),29-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枝萬(20030600)。臺灣之Shamanism。臺灣文獻,54(2),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何乏筆、龔卓軍(20050900)。修養與批判:傅柯《主體詮釋學》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3)=59,5-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麗玲(19970100)。臺灣北部紅頭法師法場補運儀式。民俗曲藝,105,1-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何乏筆(2006)。生命美學與自我修養的批判反轉。「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83-2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東源(2006)。青黃本一家,何來分金王—探討花蓮西王金母信仰。2006民俗及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公司。347-3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冠閔(2006)。晚年傅科中主體的形構與轉化。「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55-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靜宜(1998)。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化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潔芳(2001)。慈惠堂的發展與信仰內涵之轉變(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立斌(2004)。台灣慈惠堂的鸞書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雅婷(2002)。母娘與祂的兒女--慈惠石壁部堂宗教人的經驗世界(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緯華(2005)。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榮邦(2000)。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志華(2003)。彌陀慈惠堂乩示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詹碧珠(1998)。尪姨與其儀式表演:當代臺灣女性靈媒的民族誌調查(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秋桂、李豐楙(1989)。有象列仙全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oucault, Michel、Hurley, Robert(1985)。The Use of Pleasure, Volume 2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New York: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3.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1995)。松山慈惠堂沿革簡介。臺北:松山慈惠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益民、林美容、王見川(1997)。高雄縣教派宗教。高雄: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宣揚(2004)。傅柯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志明(1997)。西王母信仰。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臥雲(1998)。瑶命皈盤。花蓮:法華山慈惠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oucaul, M.(1997)。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New York:New Press。  new window
9.Foucault, M.、佘碧平(2005)。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orda, D. K.、Overmyer, D. L.(1986)。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Princeto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Jordan, D. K.、Overmyer, D. L.、周育民(2005)。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Kristeva, Julia、Moi, Toril(1986)。The Kristeva Reader。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13.Bourdieu, Pierre、Nice, R.(1998)。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4.Ricoeur, Paul、翁紹軍(1992)。惡的象徵。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福柯、畲碧平(2000)。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Foucault, Michel、佘碧平(2005)。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志宇(1997)。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Dreyfus, Hubert L.、Rabinow, Paul、錢俊(199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Dreyfus, H. L.、Rabinow, P.、Foucault, Michel(1983)。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0.吳汝鈞(20050000)。純粹力動現象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Kristeva, Julia、彭仁郁、劉紀蕙(2003)。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鄭志明(1985)。無生老母信仰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羅婷(20020000)。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鄭志明(20010000)。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臺北:中華大道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Kristeva, Julia、Navarro, Marie-Christine、吳錫德(2005)。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余德慧(2007)。生存美學做為臨床心理的終極視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慈惠堂總堂(2005)。花蓮聖地慈惠堂總堂簡介,花蓮:花蓮聖地慈惠堂總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瞿海源(2006)。解析新興宗教現象。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瞿海源(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三, 住民志, 宗教篇 : 其他宗教。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乏筆(2003)。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關於哈道特和傅柯修養論之差異。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臺北:左岸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德慧、彭榮邦、石世明(2006)。臺灣巫宗教的田野反思。臺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1997)。道教劫論與當代度劫之說:一個跨越廿世紀到廿一世紀的宗教觀察。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渡邊欣雄(2006)。作為「術」(方法)的宗教:漢人的民俗宗教分析概念之再檢討。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遷。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青萍(1983)。臺灣的西王母崇拜。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臺北:永望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瞿海源(1996)。解析新興宗教之現象。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oucaul, M.(1988)。Technology of the Self。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chusetts Press。  new window
10.Foucault, Michel、錢俊(1995)。跋:主體和權力。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志明(1984)。臺灣瑤池金母信仰研究。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凱麟(20050000)。自我的去作品化:主體性與問題化場域的傅柯難題。再見傅柯:傅柯晚期思想新論。臺北:松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瑞祺(20050000)。[再見傅柯:傅柯晚期思想新論]編者序。再見傅柯:傅柯晚期思想新論。臺北:松慧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志明(20010000)。臺灣西王母信仰的「母娘」救劫運動。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臺北:中華大道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戴思客(1997)。明德堂靈媒經驗:整體與層次。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何乏筆(2003)。從性史到修養史:論傅柯《性史》第二卷中的四元架構。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瑞祺(2003)。自我修養與自我創新:晚年傅柯的主體/自我觀。後學新論。左岸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