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女禪師的培養與弘化--以法鼓山僧團的比丘尼為例
作者:釋常諗
書刊名:聖嚴研究;第五輯;聖嚴教育基金會學術研究部 (編)
頁次:431-472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法鼓文化
主題關鍵詞:聖嚴法師女禪師法鼓山比丘尼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陳美華(20020700)。另類典範:當代臺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295-3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釋恆清(19920100)。Chinese Bhiksunis in the CH'AN Tradition。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5,181-2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敬家(20040700)。智慧的女性形象--禪門燈錄中禪婆與禪師的對話。佛學研究中心學報,9,127+129-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蘇美文(20050600)。明末清初「女性禪師語錄」的出版與入藏--兼論《嘉興藏》的入藏問題。臺灣宗教研究,4(1),113-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盧蕙馨(20000600)。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275-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美文(20090300)。夢寒霜月冷師門:義公禪師之修悟教化與繼席伏獅。臺北大學中文學報,6,37-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蘇美文(20080900)。女禪合響:寶持與祖揆之行傳考述。新世紀宗教研究,7(1),36-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蘇美文(20080600)。伏獅女禪:祇園之禪教化與性別智。臺大佛學研究,15,139-2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蘇美文(20050700)。女性禪師的道影--由「寫真與名言」探析祇園禪師之形象。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0,235-2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肇亨(2013)。棒風喝月走煙雲--明末女禪旗手祇園行剛。人生,359,108-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玉珍(19991200)。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10(4),3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香光尼眾佛學院(2010)。比丘尼的天空 : 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嘉義縣: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迺文(1998)。從女性主義角度看人間淨土。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華佛學研究所 。臺北:法鼓文化。151-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盧蕙馨(1998)。「家庭宗教化」與「宗教家庭化」--佛教女性的信仰實踐。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95-3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釋聖嚴(2006)。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臺北:法鼓山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rosz, Elizabeth(1994)。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Boucher, Sandy、葉文可(1997)。法輪常轉--女性靈修之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恆清(19950000)。菩提道上的善女人。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eVido, Elise Anne(2010)。Taiwan Buddhist Nun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window
6.釋聖嚴(2005)。信心銘講錄。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釋昭慧(2002)。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臺北:法界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久會(2005)。1989-2001法鼓山年鑑。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提婆羅菩薩造、道泰。大丈夫論。臺北:白馬精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utler, Judith(1993)。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Routledge。  new window
11.Madsen, Richard(2007)。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2.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edgwick, Eve Kosofsky(2003)。Touching Feeling: Affect, Pedagogy, Perfonnativity。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King, Sallie B.(2009)。Engaged Buddhism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A Comparison of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人間佛教及參與佛教的模式與展望。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eVido, Elise Anne、戴愛蓮(2008)。臺灣的性別本質主義與當地佛教的發展。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臺北:法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玉珍(2003)。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近二十年來中英文的佛教婦女研究。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