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現代中國的“亡靈”三部曲--唐山、汶川、玉樹大地震遇難者的悼念、祭祀與超度問題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周星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4)
頁次:96-108+160
主題關鍵詞:地震亡靈國家哀悼制度無神論EarthquakeThe deadNational mourning systemAthe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3
  • 點閱點閱:3
對唐山、汶川、玉樹三次大地震的遇難者集體"亡靈"的悼念、祭祀與超度問題的梳理,可以展現現代中國社會巨大變遷的一個重要側面,有助于分析"亡靈"作為生者記憶遇難者的裝置所具有的意義,以及民俗學研究"亡靈"相關課題的必要性。集體遇難者的"亡靈"無法僅在個人或家庭層面予以對應,而是需要國家和社會層面予以撫慰;與此同時,中國的國家行政和社會輿論也總是會遭遇到各種形態的"亡靈"問題。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issue of mourning,sacrifice and salvation of the collective"dead"among Tangshan,Wenchuan,Yushu earthquake victims,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n important aspect of great changes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and 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the dead"as the memory of victims,and the necessity of"the dead"topics in folklore research.The"dead"of collective victims can not be corresponded only at the individual or household level,but need to be comforted at a national and social level.And at the same time,the Chinese state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are always encountering various forms of"the dead"problems.
期刊論文
1.安東尼.奧利弗.史密斯、蘇珊娜.M.霍夫曼、彭文斌(2011)。人類學者為何要研究災難。民族學刊,2011(4),1-7+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荔(2005)。有關死者靈魂的文化表像的探討--從祖先觀念與轉生觀念的相悖談起。民間文化論壇,2005(1),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贛麗(2013)。侗族的轉世傳說、靈魂觀與積陰德習俗。文化遺產,2013(5),5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小軍(2013)。馴鬼年代:鬼與節的文化生態學思考。民俗研究,2013(1),77-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可(2011)。災難的儀式意義與歷史記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傑(2011)。汶川大地震中所體現的哀悼文化--全國哀悼日設立的意義。愛知論叢,90,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荊雲波(2009)。災難與儀式:國殤日之民族志。民族藝術,2009(2),35-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常正(2008)。中國佛教界為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祈福追薦賑災大法會在四川隆重舉行。法音,2008(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曹輝林、于飛(2011)。宗教對災難的回應--以玉樹“4.14”和日本“3.11”地震為例。青海社會科學,2011(3),133-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唐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9)。唐山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查.索.博爾尼、程德祺(1995)。民俗學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斯福、趙旭東(2008)。帝國的隱喻。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reedman, Maurice、劉曉春(2000)。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志明(2008)。民俗生死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曉葵(2011)。民俗學與現代社會。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呂理政(1994)。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觀濤、劉青峰(2009)。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麥克爾.赫茲菲爾德、劉珩(2005)。什麼是人類常識--社會和文化領域中的人類學理論實踐。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湯瑪斯.許蘭德.埃里克森(2008)。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河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1993)。河北省志--第9卷--地震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漢國、李少兵(2010)。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社會生活卷1900-1949)。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呂宗恕(20080605)。汶川地震無名遺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90403)。汶川地震清明祭--全球華人共祭地震遇難同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楚瞳(20110403)。北川老縣城舉行第3次公祭:祭奠從哀傷變為告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官倫(20110512)。汶川地震三周年公祭 北川今日祭奠者將超10萬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志暉,朱國亮,吳光于,王雁霖(20100417)。玉樹地震首批近千名遇難者遺體火葬--眾僧超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倩(20100420)。第十一世班禪為青海玉樹地震遇難者舉行超度法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歡(20110731)。黑龍江方正縣為日本“滿洲開拓團”逝者立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星(2011)。[國家與民俗]導言。國家與民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小松和彥、周星(2008)。名為「靈魂」的記憶裝置--圍繞「民俗」概念的素描。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色音(2009)。人類學視野中的祖先崇拜。宗教人類學。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曉葵(2011)。國家權力、喪葬習俗與公共記憶空間--以唐山大地震殉難者的埋葬與祭祀為例。國家與民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崔吉城、萬永、周星(2008)。哭泣的文化人類學:韓、日、中的比較民俗研究。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