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反思與重構:對中國新聞史研究和書寫的一種觀察
書刊名:新聞與傳播研究
作者:王曉梅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9)
頁次:79-102+128
主題關鍵詞:革命史範式現代化敘事社會史視角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
  • 點閱點閱:0
盡管中國新聞史研究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但反省意識和理論自覺依然太少。而理論自覺的前提是反思研究成果,即通過對成果所用理論、方法的再思考來與新聞史研究的發展歷程對話,這本身也是史學研究的命題。回到各自具體的歷史情境中發現,中國新聞史研究和書寫,經歷了從以"線性"思維為表征的"革命范式",到從反思"革命范式"出發,強調體現"互動"過程的"現代化敘事",并由此向歷史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提出觀念、理論和方法論要求,倡導構建"互構""敘事"的"社會史視角"的脈絡變化。其間,突顯了新聞史本體意識的回歸,建構著研究者的"主體性",在厘清"個案""深井"涵義的基礎上,開始嘗試理論突破。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e past few years. But there remains a lack of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nd introspection. Indeed,the prerequisite of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is rooted in the reflection of existing research. To develop a constructive dialogue with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this study scrutiniz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employed by researchers. Contextualizing these studies within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I argue that there have been three stage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journalism. Narratives have evolved from a revolution paradigm characterized by linear logic to the modernization paradigm which emphasizes interactions among social forces. The evolution then leads to a social history perspective that advocates a co-constructive narrative and borrows new concepts, theories and methods from social science, especially from history and sociology. The emergence of this latest perspective signals a return to historical ontology in this field,but it also constructs the subjectivity of researchers,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their case studies and welldrilling methods,and,importantly,it has opened the door for a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期刊論文
1.趙世瑜(1993)。社會史研究呼喚理論。歷史研究,1993(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爾康(1987)。開展社會史研究。歷史研究,1987(1),79-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世瑜、鄧慶平(2001)。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歷史研究,2001(6),157-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世瑜(1999)。再論社會史的概念問題。歷史研究,1999(2),5-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常建華(1997)。中國社會史研究十年。歷史研究,1997(1),164-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文虎(2007)。本體迷失和邊緣越位--試論中國新聞史研究的誤區。新聞大學,2007(1),3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旦、瞿軼羿(2010)。從「編年史」思維定勢中走出來--對共和國新聞史的一點想法。國際新聞界,2010(3),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繩(1954)。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歷史研究,1954(1),5-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旦(2016)。報紙革命:1903年的〈蘇報〉--媒介化政治的視角。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6),2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金銓、張寧(2014)。社會科學對中國新聞史學研究的啟示與借鑑。新聞記者,2014(9),2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金銓(2015)。社會科學豐富新聞史研究的問題意識。新聞春秋,2015(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明亮、周怡(2016)。2015年的中國新聞史研究。新聞界,2016(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方漢奇、曹立新(2007)。多打深井多作個案研究。新聞大學,20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麗華、寧樹藩(2007)。樹立「本體意識」、探索新聞特性、加強新聞史學科建設。新聞大學,2007(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旦(2011)。歷史學的想像力:在事與敘之間。史學月刊,2011(2),1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沈傳亮(2005)。中共歷史研究中的多重範式共生趨向分析。黨史研究與教學,2005(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何雲峰(2006)。也談中共歷史研究的範式。黨史研究與教學,200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時岳(1982)。馬克思主義的再學習和歷史的再認識。史學集刊,198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瑗(2012)。1949年以前中共中央黨校的幹部教育培訓。理論學刊,2012(12),28+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建軍(2012)。西柏坡時期的中央黨校--中央馬列學院。領導之友,2012(1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孫玉明(2003)。〈紅樓夢〉研究大批判運動前後。新文學史料,2003(4),135+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曉梅(1994)。1954年:〈紅樓夢〉研究如何激起政治風波。炎黃春秋,1994(4),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趙德新(1994)。憶中央黨校新聞班。新聞三昧,1994(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旦、肖晶(2009)。走自己的路:新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先聲」--1956年的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大學,2009(3),1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濟順(2015)。新革命史與1950年代上海研究的新敘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力丹、周智秋(2012)。列寧關於俄國工人報刊發展史的文獻--〈俄國工人報刊的歷史〉。新聞界,2012(2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丁淦林(2007)。中國新聞史研究需要創新--從1956年的教學大綱草稿說起。新聞大學,2007(1),28-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羅榮渠(1986)。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研究。歷史研究,1986(3),27-28+3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建超(2000)。論中國革命與中國現代化。江海學刊,2000(1),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旦(2011)。媒介就是知識:中國現代報刊思想的源起。學術月刊,2011(12),143+146+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榮渠(1988)。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的初步探索。中國社會科學,1988(1),2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旦(2015)。新報刊(媒介)史書寫:範式的變更。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12),8+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高海波(2013)。論戈公振的傳播思想。國際新聞界,2013(4),159-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彬(1996)。對新聞史研究方法的思考與建議。新聞大學,1996(4),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旦(2012)。「報紙」的迷思--功能主義路徑中的中國報刊史書寫之反思。新聞大學,2012(2),29+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靖鳴、袁志紅(2008)。言論自由是實現現代化的樞紐--戈公振的新聞自由與民主思想研究。新聞與寫作,200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蔡斐(2010)。世界的眼光中國的問題--重讀戈公振先生〈新聞學〉。國際新聞界,2010(8),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彬、劉憲閣(2010)。新聞社會史:1949年以後中國新聞史研究的一種可能。國際新聞界,2010(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鄧京力(2000)。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發展趨勢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0(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蔡少卿、李良玉(1999)。50年來的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5),10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田居儉(2007)。把當代社會史提上研究日程。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3),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常宗虎(1995)。社會史淺論。歷史研究,1995(1),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芝聯(1986)。布羅代爾的史學方法。歷史研究,1986(2),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周曉虹(1997)。試論社會史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歷史研究,1997(3),6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楊豫(1992)。法國年鑑學派範式的轉變。史學理論研究,1992(2),105-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趙世瑜(2005)。社會史研究向何處去?。河北學刊,2005(1),66-6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彭剛(2006)。敘事、虛構與歷史--海登.懷特與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的轉型。歷史研究,2006(3),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季凌霄(2016)。大世界與〈大世界〉報(1917-1927)空間、報紙與娛游者。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劉增合(2015)。「輿論干政」: 〈申報〉與同光之際的西征新疆舉債。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7),5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黃旦、詹佳茹(2009)。同人、幫派與中國同人報。學術月刊,2009(4),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唐海江(2006)。同門、省界與現代政治價值認同--清末政論報人組織離合的政治文化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胡雪蓮(2015)。在新舊之間:民國廣州王文舒殺人案的新聞表達。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俞凡、孫曉麗(2015)。再論新記〈大公報〉與蔣政府之關係--以吳鼎昌與蔣介石的交往為中心的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昌鳳(2016)。新聞史研究的社會學轉向--再讀〈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新聞春秋,2016(3),5+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黃旦(2007)。報刊的歷史與歷史的報刊。新聞大學,2007(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時岳(1980)。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歷史研究,1980(1),3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俊(2006)。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星(2011)。建國初期復旦大學新聞教育述評(1949-1957年)(碩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旦(1998)。「耳目」與「喉舌」的歷史性轉換--中國百年新聞思想主潮論(博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曉林(1999)。中國新聞改革二十年(博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賴特.米爾斯、陳強、張永強(2005)。社會學的想像力。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urke, Peter、劉永華(200609)。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198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尚立(2003)。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天律: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姜義華(200909)。歷史變遷與歷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伊格爾斯、趙世瑜、趙世玲(1989)。歐洲史學新方向。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eisner, Maurice、張瑛(1992)。毛澤東的中國及其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榮渠(1990)。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薄一波(2008)。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唐家龍、費爾南.布羅代爾(1996)。菲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White, Hayden、董立河(2005)。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杜贊奇、王福明(2010)。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楊豫(1987)。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戈公振(2011)。中國報學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伯特.K.默頓、唐少杰、齊心(2006)。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仁淵(2005)。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Rozman, Gilbert、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2003)。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麗麗(2003)。在文藝與意識形態之間:胡風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金沖及(2003)。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懷印、歲有生、王傳奇(2013)。重構近代中國: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像與真實。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家範(2007)。史家與史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洪認清(2007)。抗戰時期的延安史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新民、張樹軍(2000)。延安整風實錄。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白瑞華、蘇世軍(2013)。中國近代報刊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昌鳳(2007)。中國新聞傳播史--媒介社會學的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金銓(2008)。文人論證:知識分子與報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念群(2007)。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羅榮渠(2004)。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Carey, James W.、丁未(2005)。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家宏、丁淦林(2004)。王中研究新聞學的經過與貢獻。王中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英時(2004)。史學、史家與時代。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彬、劉憲閣(2010)。如何想像,怎樣激活--1949年以來中國新聞事業史研究的現狀、路徑及內容。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邁克爾.舒德森、徐桂權(2010)。[新聞社會學] 譯後記。新聞社會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