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介者:十九世紀朝鮮譯官李尚迪之世界圖像
作者:趙旻祐
作者(外文):Minwoo Ch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歐麗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東亞譯官李尚迪恩誦堂集燕行錄樂善齋本紅樓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本文將朝鮮譯官視為十九世紀朝鮮與清朝之間的「中介者」,以李尚迪為主,探查了東亞交流史上的意義。
本文第二章以宏觀的角度,整理、分析了朝鮮譯官所處的環境。本章指出「庶孽」與「技術職中人」之間的競爭、朝鮮後期中介貿易的興衰等背景,使得十九世紀出現兼有漢語與學術基礎的李尚迪等譯官終於在東亞交流史的舞台「登場」。
本文的第三章以微觀的視野,詳細探討了以李尚迪一生,特別是《恩誦堂集》的出版為轉折點,分析李尚迪在見識上的變化。於本章,我們可以看到李尚迪漸漸擴大眼界,逐步從朝鮮擴大到東亞乃至世界的變化。
本文的第四章進一步考察李尚迪與《恩誦堂集》文獻的意義。對此議題,本文採用了在李尚迪十二次燕行中,與李尚迪同行的朝鮮文人所作《燕行錄》文獻,將其與《恩誦堂集》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與檢討。本章提出的是《燕行錄》可能的盲點或侷限,近年來對《燕行錄》的研究汗牛充棟,其中雖亦有懷疑《燕行錄》真實性的主張,而尚未有適當的研究方法與具體面向。本章通過譯官文獻以及其他清代資料,詳細分析出《燕行錄》的種種問題,包含對譯官功勞的忽視與根深柢固的階級思維等。另一方面,透過此一研究方法,可以說明《恩誦堂集》此類譯官文獻,實具有為輔助史料的價值。
本文的第五章進一步以李尚迪與清人張曜孫為代表,探查十九世紀朝清交流的特徵。簡言之,十九世紀朝清交流不同於十七、十八世紀,乃具有「雙向交流」的特徵。
本文之第六章,分析了朝鮮譯官的翻譯作品。本文受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主義思路,以及劉禾(Lydia Liu)所提供的「跨語際實踐」思考等啟發,特舉樂善齋本《紅樓夢》的翻譯樣相,來探查朝鮮、清朝之間的文本詮釋以及文化差異問題。另外,本章也指出「玫瑰」一詞的四種譯語,分析了朝鮮譯者翻譯《紅樓夢》時,擴大的原本《紅樓夢》之詮釋空間。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了十九世紀朝鮮譯官作為「中介者」,在東亞交流史上的貢獻。綜觀譯官的行為,我們獲得了「兩班」與「清文人」以外的新視角,由與「兩班」與「譯官」之間複雜的關係,可以檢討三者的文獻,更為詳細地理解十九世紀在東亞發生的文化交流事件,同時,通過譯官的詩文,以及翻譯作品,我們可以領略他們的才能與影響。在十九世紀的朝清交流舞台上,朝鮮譯官堪稱扮演的是主角角色。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value of the Choson interpreters in the 19th century East-Asian history, especially focus on one of interpreter Lee Sangjeok(李尚迪), regarding them as the “Mediator” between the Choson and Qi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the history and social-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oson interpreter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publish of Lee Sangjeok’s Eunsongdangjip(恩誦堂集) in Peking.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d on the value of the Eunsongdangjip, compares with the texts of Yeonhaengrok(燕行錄), which written by Lee Sangjeok’s colleagues during their visit of Peking.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texts shows that the Yeonhaengrok writers often hid or minimized interpreter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The fifth chapter, takes Lee Sangjeok and Zhang yaosun(張曜孫) as example, pointed out the features of the companionship between Choson and Qing dynasty intellectuals in 19th century.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d the Naksunjae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樂善齋本紅樓夢), which known as the world''s first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Qing novel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translated by a group of the Choson translators.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hoson interpreters in the 19th century East-Asian history. With those features that this paper analyzed, I argue that the Choson interpreters were played the lead role in the field of 19th century East-Asian history.
一、傳統文獻
《朝鮮王朝實錄》(網路資源: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history.go.kr/)
《弘齋全書》,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0年)第262-267冊。
《經國大典》奎章閣本(首爾:首爾大學校奎章閣,1997年)。
《高麗史》(網路資源:韓國史DB:http://db.history.go.kr/)。
《萬機要覽》(網路資源:哈佛燕京圖書館:https://hollis.harvard.edu) 。
《同文彙考》(網路資源:韓國史DB:http://db.history.go.kr/)。
《承政院日記》(網路資源:韓國史DB:http://db.history.go.kr/)。
《增補文獻備考》(網路資源:http://www.krpia.co.kr)。
《海隣書屋收藏中州詩》夢華齋抄錄本。
《象院科榜》又名《司譯院榜目》,手抄本,無頁碼,無影印或刊印本。現藏於哈佛燕京圖書館,資料可在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0237980$1i 查閱。
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年10月)。
林基中編:《燕行錄續集》(首爾:尙書院,2008年3月)。
洪奭周:《淵泉集》,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0年)第293-294冊。
申最:《春沼子集》,現藏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www.nl.go.kr)
崔岦:《簡易集》,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0年11月)第49冊。
金富軾著,金鐘權譯校:《三國史記》(首爾:青文社,1960年9月)
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網路資源: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
李尚迪:《恩誦堂集》,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3年12月)第312輯
金正喜:《阮堂先生文集》,收錄於《韓國歷代文集叢書》(首爾:景仁文化社,1999年)第283-284冊。
成俔:《虛白堂集》,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年)第14冊。
李植:《澤堂先生續集》收錄於《韓國歷代文集叢書》(首爾:景仁文化社,1999年)第934-937冊。
洪敬謨:《冠巖全書》,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續集(首爾:韓國古典翻譯院,2011年)第113-114冊。
朴趾源:《燕巖集》,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0年)第252冊。
許筠:《惺所覆瓿稿》,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第74冊。
柳馨遠:《磻溪隨錄》(首爾 : 東國文化社,1958年)。
鄭後洙編:《海鄰尺素》(京畿道:惠民院,2011年10月)。
李重煥:《擇里志》(首爾:乙酉文化社影印1912年光文會本,2002年4月)。
朴齊家:《北學議》(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筆寫本1934年謄寫,原本宋申用藏)。
李廷稷:《天籟詩稿》(網路資源:哈佛燕京圖書館https://hollis.harvard.edu) 。
金奭準編《藕船精華錄》高宗年間刊,古活字本(國立中央圖書館 http://www.nl.go.kr)。
柳得恭:《灤陽錄》(臺北:藝文出版社影印民國間遼海叢書編印社刊本,1971)。
[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縣 : 藝文印書館,1989年) 。
[唐]班固著:《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唐]張楚金撰,竹內理三校訂:《翰苑》(東京:吉川弘文館,1977年7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收錄於《遼海叢書》(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第2冊。
[清]曹雪芹:《紅樓夢》
[清]曹雪芹:《紅樓夢:樂善齋本》(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8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逍遙子:《後紅樓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清]花月痴人:《紅樓幻夢》(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清]張曜孫:《謹言慎好之居詩》,《晚清四部叢刊》第5編第116冊(台中:文听閣出版社據光緒三十年刻本影印,2011年9月)。
[清]張曜孫:《續紅樓夢未竟稿》(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年)。
[清]潘曾瑋:《自鏡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7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十三年刻本,2010年)。
[清]董文渙:《硯樵山房詩稿》(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董文渙編:《韓客詩存》(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清]黃爵滋:《仙屏書屋初集.詩後錄》,清道光二十六年翟金生泥活字印本;收錄於國家清史編委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汪喜孫:《汪喜孫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清]夢夢先生:《紅樓圓夢》(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4 年,古本小說集成影印紅薔閣藏版本)。
[清]嫏嬛山樵:《補紅樓夢》(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4 年,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本衙藏版本)。
[清]繆荃孫:《續碑傳集》(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清]劉喜海:《海東金石苑》,影印於《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8月第二版)。
屈萬里校釋:《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10月)。

二、近人論著
一粟編:《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靜:〈清代會同四譯館論考〉,《西北大學學報》第36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25-128。
毛新耕、楊婕:〈翻譯目的對翻譯策略的影響──以《紅樓夢》節選部分「黛玉吐真情」的兩個譯本為例〉,《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24卷第5期(2011.5),頁43-35。
甘懷真:《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甘懷真:《東亞視域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石守謙、廖肇亨主編:《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臺北:允晨文化,2015年6月)。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5月)。
李春姬:〈十九世紀韓中文人交游的「Meca」──北京宣南(한중 선비들의 교유의 ‘메카’: 북경 ‘선남’)〉,《淵民學志》第21輯(2014),頁73-108。
汪維輝編:《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

周紹良:《紹良文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6年)。
段志強:《顧祠──顧炎武與晚清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胡文彬:〈片刻言情盡有真〉,《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90-95。
胡衍南:〈論《紅樓夢》早期續書的承衍與改造〉,《國文學報》第五十一期(2012年6月),頁179-202。
俞香順:〈《紅樓夢》中的「玫瑰、月季」考覆發微〉,2015年第四輯,頁245-254。
高明士:《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二版)
孫衛國:〈清道咸時期中朝學人之交誼──以張曜孫與李尚迪之交往為中心〉,《南開學報》(2014年第5期),頁95-113。
陶磊:〈是「譯官」還是「翻譯」?〉,《漢語言文學研究》2014年第4期,頁22-27。
張伯偉:〈書籍環流與東亞詩學──以《清脾彔》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頁164-208。
張伯偉:〈燕行錄 및 관련 문헌의 眞實性 문제 初探〉,《大東文化研究》第97輯,2017。
張伯偉:〈東亞行紀「失實」問題初探〉,《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2月,總126期,頁158。
張伯偉:《清代詩話東傳略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
張伯偉:《做為方法的漢文化圈》(北京:中華書局,2011)。
張雲:《誰能煉石補蒼天──清代《紅樓夢》續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楊人從:〈《紅樓夢》樂善齋韓文譯本翻譯技法研究〉,《東亞人文學》第3輯(2003年),頁33-73。
葛兆光:《想象異域》(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8月)。
鄧雲鄉:《紅樓風俗譚》(臺北: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魯迅:《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歐麗娟:〈身分認同與性別越界-《紅樓夢》中的賈探春新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09.12),頁197-241。
歐麗娟:〈由屋舍、方位、席次論《紅樓夢》中榮寧府宅的空間文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8卷第1期(2010.03),頁5-53。
歐麗娟:〈論大觀園的空間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爲中心〉,《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09),頁99-134。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
潘少瑜:〈維多利亞《紅樓夢》:晚清翻譯小說《紅淚影》的文學系譜與文化譯寫〉,《臺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頁247-294。
錢志熙:〈從《韓客詩存》看近代的韓國漢詩創作及中韓文學交流〉,《韓國學叢書》第9輯(2002),頁232-243。
錢仲聯編:《清詩紀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關華山:《《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臺中:境與象出版社,1984)。
韋旭昇:《韋旭昇文集:朝鮮學.韓國學研究》全6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溫兆海:《朝鮮詩人李尚迪與晚清文人交流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韓﹞安外順:〈秋史金正喜와尹尚度獄事, 그리고政治權利〉,《東方學》第28輯,2013年8月,頁109-154。
[韓]安美璟:〈朝鮮朝譯學書의 版種에 관한研究〉,《書誌學研究》第5.6合輯(1990.6),頁603-634。
[韓]朴現圭:〈傳統時期在中國出版的韓國人編著書籍總覽〉,《第一屆韓中人文學Forum(한중인문학포럼)發表論文集》(2015.10),頁32-57。
[韓]朴現圭:〈明清時代北京朝鮮使館考察〉,《中國史研究》第82期(2013.2),頁115-158。
[韓]朴現圭:〈청 문사의 金正喜 〈歲寒圖〉감상과 眞迹本 밖 題贊詩〉,《大東漢文學》第25輯(2006),頁225-248。
﹝韓﹞林熒澤:〈17-19世紀東亞細亞狀況과 燕行.燕行錄〉,《韓國實學研究》第20輯(2010.12),頁7-29。
﹝韓﹞李貞信:〈高麗後期의譯官〉,《韓國中世史研究》第38輯,2014年4月。
﹝韓﹞李美淑:〈高麗時代의 譯官研究〉,《韓國思想과 文化》第46輯(2009),頁201-234。
[韓]宋俊浩:《朝鮮社會史研究》(首爾:一潮閣,1987年11月)。
[韓]金文植:《朝鮮後期知識人의對外認識》(首爾:새문사(又名:新文社),2009)。
[韓]金台俊:《朝鮮小說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7月)。
﹝韓﹞金良洙:〈朝鮮前期의 譯官活動(上)〉,《實學思想研究》第7卷,1996年。
﹝韓﹞金良洙:〈朝鮮前期의 譯官活動(下)〉,《實學思想研究》第8卷,1996年。
﹝韓﹞金明昊:〈董文渙의《韓客詩存》과韓中文學交流〉,《韓國漢文學研究》第26輯,2000年。
﹝韓﹞金政佑:〈朝鮮時代翻譯의 社會文化적 機能〉,《翻譯學研究》第10卷第1號(2009年3月),頁33-63。
﹝韓﹞金政佑:〈韓國翻譯史의 時代區分〉,《翻譯學研究》第9卷第1號(2008年3月),頁29-69。
﹝韓﹞金炫榮:〈朝鮮後期鄉村社會中人層의 動向〉,收錄於延世大學國學研究院編:《韓國近代移行期中人研究》(首爾:新書苑,1999年9月),頁409-447。
﹝韓﹞金鍾圓:〈朝鮮後期對淸貿易에 대한 一考察〉,《震檀學報》1977年第43號。
﹝韓﹞金榮鎮:〈朝鮮朝文集刊行의 諸樣相〉,《民族文化》第43輯,2014年6月,頁5-75。
[韓]具滋均:《朝鮮平民文學史》(首爾:民學社,1974年9月)。
[韓]姜明官:《朝鮮後期閭巷文學研究》(首爾:創作與批評社,1997)。
﹝韓﹞姜信沆:〈李朝初期譯學者에 관한 考察〉,《震檀學報》第29輯(1966.12),頁519-534。
﹝韓﹞柳承宙:〈朝鮮後期對清貿易의 展開過程〉,《白山學報》第8輯,1970年,收錄於《韓國史論文選集》第5冊(首爾:一潮閣,1982年1月),頁325-401。
﹝韓﹞孫成旭:〈19世紀朝.清文人交流의 展開樣相〉,《歷史學報》第216集,2012年12月。
[韓]孫成旭:〈19世紀朝鮮赴京使行考〉,《東北史地》2014年第04期,頁67-74。
﹝韓﹞崔溶澈:〈樂善齋本完譯《紅樓夢》初探〉,《中國語文論叢》第1輯(1988年),頁179-207。
﹝韓﹞崔溶澈:〈韓國歷代《紅樓夢》翻譯의 再檢討〉,《中國小說論叢》第5輯(1996年),頁1-21。
﹝韓﹞崔溶澈:〈續紅樓夢의 內容과 樂善齋本의 飜譯樣相〉, 《中國小說論叢》第3輯(1994.10),頁249-273。
﹝韓﹞崔溶澈:〈紅樓夢的韓國傳來與影響研究〉,《中國語文論叢》,1991年第4輯。
﹝韓﹞許敬震:〈19世東亞細亞文化交流의多樣한層位와構築의必要性〉,《韓民族語文學》第66輯,2014年4月。
[韓]張紋碩:〈문학이란 무엇인가-도남 조윤제와 가람 이병기의 해방 후 문학사 다시 읽기(文學為何者──重讀陶南趙潤濟與嘉藍李秉岐的解放後文學史)〉,《現代文學의 研究》第57輯(2015),頁55-90。
﹝韓﹞閔寬東:〈翻譯本中國古典小說의 發掘과 成果〉,《中國語文學誌》第40輯(2012年),頁159-186。
﹝韓﹞閔寬東:〈朝鮮의 中國古典小說受容과傳播의 主體들〉,《中國語文學誌》第40輯(2012年),頁159-186。
﹝韓﹞黃萬起:〈權寔의《隨槎日錄》考察〉,《大東漢文學》第四十四輯,2015年,頁187-228。
[韓]鄭玉子:《朝鮮後期中人文化研究》(首爾:一志社,2003年12月)。
[韓]鄭光:《朝鮮朝譯科試劵研究》(首爾:大東文化研究院,1990年)。
[韓]鄭光:《朝鮮時代의 外國語教育》(京畿:김영사,2014年11月)。
﹝韓﹞鄭後洙:〈〈歲寒圖〉觀覽清朝19人人物探究〉,《東北亞文化研究》第14輯(2008年3月),頁239-264。
﹝韓﹞鄭後洙:〈19世紀燕行路程의 몇 가지 疑問〉,《漢城語文學》第29輯(2010年),頁29-48。
﹝韓﹞鄭後洙:〈《恩誦堂集》出版經緯〉,《東洋古典研究》第25輯,2006年12月。
﹝韓﹞鄭後洙:〈北京《恩頌堂續集》出版經緯〉,《우리語文研究》第28輯(2007),頁283-315。
﹝韓﹞鄭後洙:〈北京人蔘局空間活用〉,《우리語文研究》第38輯(2010),頁7-35。
﹝韓﹞鄭後洙:〈譯官李彥瑱의文學觀〉,《漢城語文學》第5輯(1986),頁29-41。
﹝韓﹞鄭後洙:〈鄭芝潤論〉,《漢城語文學》第7輯(1988),頁127-146。
﹝韓﹞鄭後洙:〈譯官的文學活動〉,《漢城語文學》第3輯(1984),頁61-70。
﹝韓﹞鄭後洙:〈〈海客琴樽第二圖‧題辭〉製作過程〉,《청람어문교육》第40輯(2009),頁465-489。
﹝韓﹞鄭後洙:〈《海鄰尺素》發信者61人의履歷〉,《漢城語文學》第28輯(2009),頁35-60。
﹝韓﹞趙美媛:〈《紅樓夢》에 描寫된 大觀園의 性格에 관한 연구〉,《中語中文學》第34輯(2004.6),頁397-419。
﹝韓﹞趙旻祐:〈樂善齋本《紅樓夢》對淸代文化術語的翻譯方式與意義〉,《中國語文學論集》第94輯(2015年10月),頁261-276。
﹝韓﹞趙旻祐:〈張曜孫《續紅樓夢》中「歲寒樓」與秋史金正喜〉,《中國語文學論集》第102號(2017年2月)。
﹝韓﹞趙旻祐:〈燕行錄的死角:有意圖的省略與縮小〉,《東方學誌》第182輯(2018年3月),頁197-222。
[韓]韓永愚:〈朝鮮時代中人의身分‧階級的性格〉,《韓國文化》第9輯,1988.11,頁179-209。
[韓]韓永愚:《朝鮮時代身分史研究》(首爾:集文堂,1997年11月)。
﹝韓﹞韓榮奎:〈19世紀韓中文人交流의 새로운 樣相〉,《人文科學》第45輯,2010。
﹝韓﹞이정신(Lee, Jung-Shin):〈高麗後期의 譯官〉,《韓國中世史研究》第38輯(2014.4),頁373-403。
﹝韓﹞이영훈(Yi Yeong-Houn):〈韓國語翻譯概念史의 名稱論적 接近〉,《翻譯學研究》第13卷第1號(2012.3),頁167-203。
﹝韓﹞이영훈(Yi Yeong-Houn):〈韓.中.日翻譯概念의 比較考察〉,《翻譯學研究》第16卷第5號(2015.12),頁61-87。
﹝韓﹞유정화(Yu, Jung-Hwa):〈朝鮮時代通翻譯教育研究〉,《翻譯學研究》第15卷第3號(2014.9),頁125-151。
[日]夫馬進:〈1765年洪大容的中國京師行與1764年朝鮮通信使〉,《復旦學報》2008年第4期。
[日]夫馬進:《朝鲜燕行使與朝鲜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日]宮嶋博史、岸本美緒:《明清と李朝の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社,1998)。
[日]宮嶋博史:〈朝鮮時代의身分、身分制概念에대하여〉,《大東文化研究》第42期,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2003年6月,頁289-308。
[日]藤塚鄰:《清朝文化東傳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
[美]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向愚等譯:《文學理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Lydia H. Liu:Tanslingual Prac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8月)。
L. W. Wong, Bernhard Fuehrer ed.:Sinologists as Translators in the Seventeeth to Nineteeth Centuries.(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5)。
Martin W. Huang:Snakes’ legs: sequels, 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John B. Duncan: The origins of the Choson dynasty ,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

三、學位論文
千金梅:《《海鄰尺素》研究》,延世大學校碩士論文,2006年。
千金梅:《18-19世紀朝‧清文人交流尺牘研究》,延世大學校博士論文,2011年。
白玉敬:《朝鮮前期譯官研究》,梨花女子大學史學科博士論文,2000年。
李春姬:《藕船李尚迪과 晚清文人의 文學交流研究》,首爾大學校博士論文,2005年。
金水珍:《高麗譯官考-麗元關係를 中心으로》,東亞大學校碩士論文,1981年。
金良洙:《朝鮮後期의 譯官身分에 관한 研究》,延世大學校史學科博士論文,1986年。
許放:《哲宗時代燕行錄研究》,首爾大學校博士論文,2016年。
鄭後洙:《李尚迪詩文學研究》,東國大學校博士論文,1988年。
羅樂然:《達志通欲——朝鮮漢語譯官與十七至十九世紀的中朝關係》,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1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