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知己?異己?港臺知識人:李萬居與李南雄父子的中國認識
作者:李佳徽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集叢:中國學的知識社群鄰邊系列;1
ISBN:9789860286748
主題關鍵詞:李萬居李南雄政治思想中國研究
學門:政治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Unger, Jonathan、Chan, Anita(1995)。China, corporatism and east Asia model。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33(30),29-53。  new window
2.李南雄(1992)。從中共十四大看地方「經濟割據」。信報財經月刊,189,26-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逸林》編輯委員會(2000)。謙謙君子‧溫然如玉‧李南雄教授專訪。逸林: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通訊,200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司馬長風、董千里、朱立、朱惠清、徐東濱、李南雄(1980)。中國大陸的倒春寒(時事座談)--取消「四大」,中共再度縮緊。中報月刊,1980(5月號),370-372+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南雄(1980)。列根大勝與美國今後的政治路向。明報月刊,1980(12月號),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南雄(1981)。「建國政黨」的問題。亞洲人,1981(7月號),1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南雄(1981)。歷史評價與中共政策--談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問題。明報月刊,1981(7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南雄(1982)。廣泛參與和有效決策。八十年代,1982(5月號),31-3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南雄(1983)。中國新憲法的理想與實際。中報月刊,1983(2月號),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南雄(1984)。中國公務人員的罪與罰。明報月刊,1984(8月號),26-27+29+3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南雄(1987)。從決策理論看中國工業宏觀管理政策之出路。明報月刊,1987(3月號),5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南雄(1987)。從五屆人大看中國民主法制問題的緣起。南北極,1987(8月號),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南雄(1987)。從十三大會議看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信報財經月刊,11(9),5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祖兒(2008)。訪李南雄教授--跟政治與行政學系的一份「緣」。聯合邁進,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微言(19380528)。與國民黨共患難。國論,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熙明(20001000)。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臺灣史研究,6(2),139-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士鎔(20011000)。李萬居與公論報。傳記文學,79(4)=473,16-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士鎔(20011100)。李萬居與公論報。傳記文學,79(5)=474,90-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士鎔(20010900)。李萬居與公論報。傳記文學,79(3)=472,3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良澤(1983)。台湾に生き残った日本語--《国語》教育より論ずる。中国語研究,22,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陸人龍(2009)。六十年來香港「中國學」概況(綱要)。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91,23-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Chan, Anita(1993)。Revolution or Corporatism? 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29,31-61。  new window
23.李佳徽、石之瑜(20091200)。認同的亦步亦趨:論「半山」李萬居的中國認識。當代中國研究,16(4),123-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南雄(19921201)。從中共十四大看經濟改革的政治風險--兼論中央與地方關係。國家政策雙周刊,48,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連溫卿(19531100)。臺灣文化協會的發軔--臺灣政治、文化、社會運動的第一頁。臺北文物,2(3),6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裕祥(19960200)。李萬居(一九〇一至一九六六)。中外雜誌,59(2)=348,109+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許雪姬(19911200)。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4),15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順興(1981)。憶萬居先生。八十年代,2(5),9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南雄、高新軍(1989)。關於中國腐敗現象的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89(1),2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中外名人傳編輯委員會(2000)。中外名人傳。中外雜誌,6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宋立功(1998)。中港關係與香港定位問題。信報財經月刊,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正儀、吳志森(19960300)。香港居民的國籍及居留權--政治性的選擇還是實用主義?。香港社會科學學報,7,192-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南雄(1980)。從美國大選看中美關係。七十年代,1980(12月號),35-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南雄(1980)。中蘇同盟宣告死亡--淺談中蘇關係三十年。中報月刊,1980(8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南雄(1981)。列根當選後美國對臺政策。中報月刊,1981(7月號),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南雄(1981)。歷史評價與中共政策--談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問題。八十年代,1981(8月號),6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School of Chines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enter for Chinese Language & Cultural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2006)。About the JOS。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new window
38.Lee, Peter Nan-shong(1999)。March Towards Democratization: The 1998 'Three-in-One Election' in Taiwan。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17(2),111-116。  new window
39.李南雄(1983)。港人治港的政治風險。中報月刊,4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南雄(1985)。巴黎來去談政治--世界政治學大會測記。中報月刊,1985(10月號),50+5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南雄(1983)。也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七十年代,1983(2月號),53+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南雄(1985)。格里希試驗帶來的啟示--評外國專家管中國企業。九十年代,1985(10月號),7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南雄(1987)。中國民主運動的再起步--評中國大陸學生運動。信報財經月刊,10(12),17-1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南雄(19870400)。香港政治制度面面觀。文星,106,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南雄(1987)。香港過度期的權力結構兩元化。信報財經月刊,11(5),11+1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南雄(1989)。美國的中國學動向--記為鄒讜榮休而辦的學術會議。九十年代,229,8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南雄(1989)。中蘇關係四十年的回顧與前瞻。信報財經月刊,147,1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南雄、葉貴寶(1989)。從《河殤》看傳統中國政治。鏡報月刊,1989(4),5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南雄、蔡禾(1995)。廣州居民的社會保障觀念研究。中國社會工作,1995(1),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孟南(1934)。世界經濟狀況的研究。國論,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孟南(19370115)。論國民主權--駁職團主義。國論,2(5),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孟蘭(19340412)。一九三六年法德俄之三角關係。國論,1(10),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林啟邦(1979)。中美建交面面觀。七十年代,1979(1月號),16-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林文程、趙文瑾(2005)。方法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5,2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林啟邦(1979)。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談中美關係的遺失環節。七十年代,1979(8月號),44+4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范倫(1981)。李萬居的心聲。八十年代,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1960)。反省與自勉--中國青年黨三十七週年紀念詞。民主潮,1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翁松燃(2008)。在聯合政政系的豐盈歲月。聯合邁進,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馬家輝(19960300)。從外敵到內奸--香港「英雄片」電影類型與社會變遷。香港社會科學學報,7,212-2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振玉(1967)。十三部經書的英譯人:漢學家理雅各先生。中外雜誌,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陳利今(1995)。對梁啟超《義大利建國三傑傳》唯心史觀的剖析與批判。史學理論研究,1995(1),26-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咸森(1960)。我對於新黨的期待與意見。民主潮,10(1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童清峰(20100613)。臺灣主導中國學跨國研究。亞洲週刊,24(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董淑賢(19941000)。查良鑑(1905-1994)。傳記文學,65(4)=389,140-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2000)。海內外校友會組織消息。中大校友,23,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吳雪兒(20090611)。香港民主之父李柱銘險遭暗殺事件曝光。新紀元週刊,2009(6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洪寬(1998)。小參考總第225期1998.10.19全面報導中國政治反對派的新聞和評論。大參考,1998(10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金鐘(20080925)。被鄧小平點名批判。開放雜誌,2008(9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20060406)。人事動態。中大通訊,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20080619)。人事動態。中大通訊,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馬兆玲(19981226)。誰可取代陳方安生?。大學線,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陳妙娟(19970111)。九七回歸路身份國籍失方向。大學線,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Lee, Peter Nan-shong(1990)。Bureaucratic Corruption during the Deng Xiaoping Era。Corruption and Reform,5(1),29-47。  new window
74.Lee, Peter Nan-shong(2001)。Restructuring China's Welfare Regime: A Case Study at the Local Level。Policy Studies Review,18(1),59-74。  new window
75.Lee, Peter Nan-Shong(2001)。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Welfare: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portrayed through a social survey in Shanghai。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0(28),517-532。  new window
76.Lee, Peter Nan-shong(1998)。The Nianxinzhi: Remunerating Corporate Managers in China's State Sector。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s,2(2),173-191。  new window
77.李南雄(19911000)。法團主義與中國經濟改革。二十一世紀,7,150-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McNally, Christopher A.、Lee, Peter Nan-shong(19980900)。Is Big Beautiful?--Restructuring China's State Sector Under the Zhuada Policy。Issues & Studies,34(9),22-48。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南雄(2001)。李萬居先生紀念館營運目標。「臺灣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光源」學術討論會,(會議日期: 2001/08/1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儀深(2001)。民主超越了民族--談李萬居政治思想的逼個側面。「臺灣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光源」學術討論會,(會議日期: 2001/08/12)。臺北。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儀深、潘彥蓉(2001)。李南雄先生訪問紀錄。「臺灣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光源」學術討論會,(會議日期: 2001/08/1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文聰(1992)。臺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籌備委員會(2005)。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97)。海峽兩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人文精神的呼喚。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石之瑜(1997)。國際秩序親疏遠近的倫理觀芻議。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371-3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俊義(1992)。學術自由與大學自主的困境。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陸人龍(2005)。文化自覺與香港社會重建。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薛化元(2001)。李萬居對中央民意代表延任的態度。「臺灣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光源」學術討論會,(會議日期: 2001/08/1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儀深、潘彥蓉(2001)。李南輝先生訪問紀錄。「臺灣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光源」學術討論會,(會議日期: 2001/08/1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梓(1990)。復臺前夕祖國派臺籍人士的最後百論與主張--以臺灣民聲報為中心的初步分析。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臺南市政府 。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省議會秘書處(1960)。臺灣省議會公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戴宛真(2009)。李萬居研究--以辦報與問政為中心(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兆鵬(1989)。臺灣省參議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ansen, Phillip、劉佳林(2004)。漢娜‧阿倫特:歷史、政治與公民身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靜(2005)。法團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Dean, Hartley、岳經綸、溫卓毅、莊文嘉(2009)。社會政策學十講。上海:格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雷震(1990)。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國章(2004)。民族主義與臺灣抗日運動(1895-1945)。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偉光、張海鵬(2008)。中國歷史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振民(2002)。中央與特別行政區關係:一種法治結構的解析。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新煌、尹寶珊(1998)。臺灣與香港的集體認同:一九九七前的比較。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韓江雪、鄒崇銘、廖偉棠(2006)。香港的鬱悶: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青峰、關小春(1998)。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瑞先(1981)。珠沈滄海:李萬居先生傳。新北市永和區: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憲村(1995)。民進黨執政。臺北市: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增杰(2001)。日本的社會思潮與國民情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翁松燃(1987)。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謝東閔(1988)。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Arendt, Hannah、王凌雲(2006)。黑暗時代的人們。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1985)。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Hayes, Carlton J. H.、帕米爾(2005)。現代民族主義演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廖光生(1991)。兩岸經濟發展與亞太區域互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尚慶飛(2008)。國外毛澤東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alliday, Jon、張戎(2006)。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順興(1990)。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Delannoi, Gil、鄭文彬、洪暉、舒蓉、陳彥(2005)。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趙勇(2008)。臺灣政治轉型與分離傾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Welsh, Frank、王皖強、黃亞紅(2007)。香港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甘陽(2002)。將錯就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筱峰(2006)。唐山看臺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臺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石之瑜(2008)。日本近代性與中國:在世界現身的主體策略。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汪民安(2002)。福柯的界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鄒讜(2002)。中國革命再闡釋。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毅周(2004)。民進黨組織派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文裕(1997)。李萬居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于光遠(2008)。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大轉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玉體(2003)。臺灣教育史。臺北市:文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永森(2004)。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Duggan, Christopher、從飛軍、張晶晶(2002)。命定的分裂?--意外統一的義大利。新北市新店區:左岸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良平(1981)。永懷李萬居先生:記一位民主自由先知先覺者。甘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柏楊(2005)。二十世紀臺灣民主大事寫真。臺北市: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彭明(1998)。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Lipson, Leslie、劉曉(2001)。政治學的重大問題:政治學導論。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2003)。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石之瑜(1997)。中國文化與中國的民。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芳明(1992)。探索臺灣史觀。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永發(2004)。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廖光生(1996)。香港民主化的困境。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程林勝(1992)。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Malinowski, Bronisław、費孝通(2002)。文化論。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Williams, Raymond、劉建基(2005)。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陳正茂(1993)。醒獅週報。新北市新店區: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Young-Bruehl, E.、劉北成、劉小鷗(2009)。阿倫特為什麼重要。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深切(1998)。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臺北市: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石之瑜(20020000)。後現代的政治知識。臺北市:元照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許紀霖(2004)。中國知識份子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Tamir, Yael、陶東風(2005)。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家英、孫同文、廖光生(1996)。兩岸四地的互動整合:機遇與障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石之瑜(2007)。近代日本對華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松本三之介、李冬君(2005)。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佐藤慎一、劉岳兵(2006)。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筱峰(1987)。臺灣民主運動40年。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彭懷恩(1987)。臺灣政治變遷40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饒宗頤(1999)。饒宗頤東方學論集。汕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胡曉明(1996)。饒宗頤學記。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石之瑜(1998)。書評中國。臺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朱國雲(1999)。組織理論:歷史與流派。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周蕾(1995)。寫在家國之外。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春霞(2005)。「排滿」與民族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楊錦麟(1993)。李萬居評傳。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羅永生(2007)。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吳倫霓霞、聯合校史編輯委員會(1996)。明德新民:聯合書院四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丁開杰(2004)。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中大學生會《中大的一日》編委會(1983)。中大的一日。香港:青文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王聯(2005)。世界民族主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世紀嬰兒(2009)。中國社會的一千個細節。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2008)。亞洲人民會審日本殖民主義。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司徒華、李柱銘(1988)。對基本法的基本看法。香港:洛德加印刷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四川大學哲學課程小組(1984)。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自學輔導。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石之瑜(2007)。社會科學知識新論:文化研究立場十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Андреев, И.、俊莊(1956)。辯證唯物主義論認識過程。北京:北京大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吳倫霓霞(1993)。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1963-199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李振軍、林立新、謝友國(2006)。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李健(1996)。共和國之戰。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汪恩鍵(1998)。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比較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冼玉儀(2005)。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卓新平(2006)。基督教文化160問。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林渝文(2001)。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樂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查良鑑(1961)。印度現況及華僑情形與其對我反攻復國之關係。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查良鑑、謝冠生(1965)。國父法律思想論集。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法律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袁明(2006)。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張一兵、蒙木桂(2004)。神會馬克思:馬克思哲學原生態的當代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許知遠(2009)。單向街001。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陳正茂(1995)。國論週刊。新北市新店區: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陳先奎(2010)。2011思想政治理論標準輔導全書。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斯雄(2006)。盛開的紫荊花:一個內地記者眼中的香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程美寶、趙雨樂(1999)。香港史研究論著選輯。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黃朝琴(2001)。朝琴回憶錄之臺灣政商耆宿:黃朝琴。新北市板橋區: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新亞研究所(1981)。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楊紀元(1992)。李大釗研究論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楊華(2006)。楊錦麟這傢伙。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劉國深(2005)。民進黨意識形態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臺灣省諮議會(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郭雨新先生史料彙編。臺中市霧峰區:臺灣省諮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臺灣省諮議會(2004)。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謝東閔先生史料彙編。臺中市霧峰區:臺灣省諮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劉蜀永(2000)。香港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歐明憲、龔宜君(2001)。李萬居先生史料彙編。臺中市霧峰區:臺灣省諮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談方、龍觀華(2006)。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盧達生(2006)。誠明古道照顏色:新亞書院55周年紀念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聯合銀禧特刊編輯委員會(1981)。聯合銀禧1956-1981。香港:聯合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謝坤銓、李南雄(2001)。李萬居先生百歲冥誕追思紀念冊。臺北:李萬居先生百歲冥誕追思紀念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魏曉陽(2006)。制度突破與文化變遷:透視日本憲政的百年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曠晨、潘良(2004)。我們的八十年代。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羅新慧(2004)。二十世紀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論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饒宗頤、胡曉明、李瑞明(2000)。饒宗頤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Watkins, Friedrich、黃輝、楊健(2003)。西方政治傳統:現代自由主義發展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小森陽一、陳多友(2004)。天皇的玉音放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Morris, Jan、黃芳田(2006)。香港1840-1997: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臺北: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Pierson, Paul、汪淳波、苗正民、李秉勤(2005)。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Улья́нов, 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2006)。國家與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寺奧德三郎、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2000)。臺灣特高警察物語。臺北市:文英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国立情報学研究所(2005)。Kaken--福井治弘(20272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関西学院大学(1997)。総合政策研究。関西学院大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Lee, Peter Nan-shong(1997)。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eform China: The Case of Retirement Insurance。Hong Kong: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new window
123.Dittmer, Lowell、Fukui, Haruhiro、Lee, Peter Nan-shong(2001)。Informal Politics in East As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4.Lee, Peter Nan-shong(1987)。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1949-1984。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5.Lee, Peter Nan-shong、Lo, Carlos Wing-Hung(2000)。Remaking China's Public Management。Quorum Books。  new window
126.台湾総督府(1924)。台湾法令輯覧追録。東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台湾総督府文務局(19200328)。台湾総督府学事第十七年報。台北:台湾総督府内務局学務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台湾警察協会(19250215)。大正十四年台湾総督府警察職員録。台湾総督府警務局:台湾警察協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謝漢儒(2002)。早期臺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蘇瑞鏘(2005)。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陳國輝、祝萍(1987)。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呂大樂(2007)。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汪暉(2008)。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鼎鈞(20070511)。我與公論報一段因緣,http://tieba.baidu.com/f?kw=%CD%F5%B6%A6%BE%FB。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萬居(19541025)。在窮忙憂患中度過的七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大明(20090809)。李立柏警總日記--揭白色恐怖秘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雪姬(19960600)。評《李萬居評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歷史與文化:香港史研究公開講座文集編輯委員會(2005)。歷史與文化:香港史研究公開講座文集,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科大衛(2005)。回顧六十年代,香港:香港公共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taff(2009)。Academic Staff,http://www.polyu.edu.hk/mm/mm_dev/content.php?id=22&content=role&aid=1&mode=60。  new window
8.TCLam(2005)。Dr. Lam Tao-chiu,http://158.132.84.145/asp/StaffDesc.asp?sid=21。  new window
9.UC Regents(2010)。Lowell Dittmer--People in the Department-Faculty,http://polisci.berkeley.edu/people/faculty/person_detail.php?person=234。  new window
10.Wong, Cathy(20070707)。About CAS > Introduction,http://www.hku.hk/cas/about.html。  new window
11.李萬居(19451007)。臺灣民眾並沒有日本化--七月三十一日招待第四屆參議員及陪都報界人士茶會席上致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萬居(19461027)。選舉與民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萬居(19531025)。理想與興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康富信(19890305)。支持大陸爭取人權簽名運動--香港四百餘位各界菁英發公開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大四十年》助幹團(2003)。中大四十年大事年表,1963-2003,http://www.cusu.hk/archive/cu40.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009)。研究計畫,http://polsci.ccu.edu.tw/2009/program/program_show.php。  new window
17.云曦(20100815)。李南雄教授信札1篇,http://pm.kongfz.com/46654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公民黨有限公司(2010)。執委會成員,http://www.civicparty.hk/cp/pages/page-c/exco-c.php。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包淳亮(2009)。中國研究學者:廖光生,http://politics.soc.ntu.edu.tw/raec/act/tw-5.do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包淳亮(2009)。李南雄,http://poIitics.soc.ntu.edu.tw/raec/act/tw-3.doc。  new window
21.包淳亮(2009)。翁松燃教授訪談,http://politics.soc.ntu.edu.tw/raec/act/tw-8.doc。  new window
22.臺灣省咨議會(20051025)。臺灣地方自治發展史料特展,http://www.tpa.gov.tw/941025/p9-9.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民視新聞網(2005)。李萬居逝世,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0409.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江春澤,李南雄(1999)。中國養老保險省級統籌以後的矛盾分析與對策研究,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1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余杰(2003)。王實味:前"文革"時代的祭品,http://www.eduzhai.net/wenxue/ddmj/yujie/wswl5.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南雄(1997)。香港回歸的歷史意義,http://www.cuhk.edu.hk/97event/research/ch-8.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南雄(2003)。李南雄開幕詞,http://www.ccunix.ccu.edu.tw/-deptrcfppm/national/Peter.pdf。  new window
28.明報(20101123)。政協劉夢熊批內地無恥--「中國司法最黑暗醜陋一頁」,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122/4/le6v.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臺大政治學系(20071228)。臺灣大學優勢重點拔尖計畫申請書中國學知識社群之跨國研究--研究、教學與發表三合一之跨校、跨國五年期研究計畫,http://politics.soc.ntu.edu.tw/raec/act/china3%7E5.do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2005)。特首董建華評分(按季計算),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ceall/cerq/quarter/chart/alI.gi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2010)。特首曾蔭權評分(按次計算),http://hkupop.hku.hk/php/chart.php?filename=chinese/popexpress/ce2005/donald_new/poll/rating_poll.txt&minrange=40&range=80&addinfo=chinese/popexpress/ce2005/donald_new/poll/addinfo.txt。  new window
32.高錕教授伉儷(20100205)。高錕教授伉儷公開信,http://www.cuhk.edu.hk/cpr/charleskao/letter-c.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2002)。「中國學」知識社群之跨國研究:執行中之計畫,http://140.112.150.151/RAEC/act01.php。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2004)。專題二: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周恩來親自籌畫建立臺灣廳,http://dwtzb.cpu.edu.cn/ReadNews.asp?NewsID=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郭弘斌(2003)。序,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68.htm。  new window
36.陳儀深(20010813)。尋求李萬居思想的重新定位:紀念李萬居先生一百週年冥誕,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81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麻兆森(20100822)。〈周易〉趣解毛澤東和鄧小平,http://www.maoflag.net/7action-viewthread-tid-14610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98)。「港澳」月報082期,http://www.mac.gov.t\v/ct.asp?xItem=48088&ctNode=5989&mp=l。  new window
39.葉啟政(20060715)。缺乏社會現實感的指標性評鑑迷思,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education/200607/4154.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雲程(20070622)。殊途同歸:義大利建國三傑,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70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瀟,黃廣明(20101019)。南方人物週刊:石原慎太郎:日本早就沒有右翼了,http://www.ohmymedia.info/?p=38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1998)。創作年表,http://www.ylib.com/author/bonyung/year0.htm。  new window
43.薛湧(20040802)。美國的鄧小平之戀--從《時代》週刊中的鄧小平看中美歷史的匯流,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14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顏崑陽(20060715)。再哀大學以及一些期待與建議--當前高教學術評鑑的病癥與解咒的可能,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education/200607/4157.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鐘羿惠(2009)。創意中國:榮念曾與香港的藝術政治,http://politics.soc.ntu.edu.tw/raec/act/thesis/thesis41.do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何冠環(2006)。我在聯合的日子。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茂祥(2003)。緬懷李萬居。緬懷「民主先聲」李萬居先生暨李萬居故居精神啟蒙紀念館啟用典禮大會手冊。雲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陸鴻基(2005)。香港歷史與香港文化。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龍應台(2006)。想像人文港大。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關信基(1998)。香港政治社會的形成。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中山(1985)。在宴請美領事會上的講話。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耀忠、林建杜(1996)。使命與責任。明德新民:聯合書院四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Lee, Peter Nan-shong(1993)。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fter the Tiananmen Incident。China Review 1992。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Lee, Peter Nan-shong(1979)。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Mass-line Leadership in China, 1956-1966。China: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Hong Kong: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window
10.Lee, Peter Nan-shong(1979)。Modernization and Managerial Power in China, 1956-1966。Modernization in China。Hong Kong: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window
11.Lee, Peter Nan-shong(1981)。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Police Corruption: A Case in Political Modernization。Corruption and Its Control in Hong Kong。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Lee, Peter Nan-shong(2001)。Informal Politics of Leadership Succession during the Post-Mao Era。Informal Politics in East As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Lee, Peter Nan-shong(1977)。The Gang of Four: Radical Politics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The Gang of Four: First Essays after the Fall。Hong Kong:The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window
14.陳芳明(1992)。臺灣自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探索臺灣史觀。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英時(1998)。香港與中國學術研究。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廖天欣(2001)。反帝、反獨裁的鬥士李萬居前輩。李萬居先生百歲冥誕追思紀念冊。臺北:李萬居先生百歲冥誕追思紀念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倫霓霞、劉義章(1996)。書院的建立與發展。明德新民:聯合書院四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俞(2006)。中文大學的內部矛盾。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建元(2006)。中大:從中國精神到世界精神。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賡武(1998)。談香港政治變遷。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甘陽(2002)。鄒讜教授《中國革命再闡釋》編者前言。中國革命再闡釋。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余光中(2006)。回顧琅嬛山已遠--聯合歲月追憶。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俊升(1981)。新亞的精神。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南雄(1981)。父親的精神永在。永懷李萬居先生:記一位民主自由先知先覺者。臺北市:甘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南雄(1981)。記一位臺灣報界、議壇雙棲人物:懷念先父李萬居先生。永懷李萬居先生:記一位民主自由先知先覺者。臺北市:甘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南雄(1987)。從新憲法看公務人員的幾種經濟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南雄(1993)。臺灣版序。李萬居評傳。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國彬、林建杜(1996)。我在中大得著:一切從聯合開始。明德新民:聯合書院四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沈亦珍、余妙華(1981)。立校的精神。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周永新(1999)。香港社會福利政策的沿革。香港史研究論著選輯。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立新(2006)。香港大學創校始末。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唐君毅(1981)。培養國士、天下士。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唐君毅(1981)。新亞書院之原始精神與同學們應自勉之事。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唐君毅、崔瑾鈴(1981)。新亞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唐端正(1981)。我所瞭解的新亞學風與新亞精神。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孫國棟、盧美蓮(1981)。新亞簡史和新亞精神。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紐司雜誌(1981)。簡介李萬居先生。永懷李萬居先生:記一位民主自由先知先覺者。臺北市:甘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王昭)于(1981)。鄭棟材博士訪問記。聯合銀禧1956-1981。香港:聯合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丕介(1981)。新亞書院誕生前後。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海鵬(2008)。當代中國歷史科學鳥瞰。中國歷史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麗(2006)。許地山與香港。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梁文道(2009)。有夢想,但夢想什麼?。單向街001。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天機(1996)。八年嘗試雜憶。明德新民:聯合書院四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耕陽、陳爾靖(2001)。公論自在人心《李萬居與公論報》--敬以此之紀念李公百歲冥誕。李萬居先生百歲冥誕追思紀念冊。臺北:李萬居先生百歲冥誕追思紀念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龔書鐸、李文海(2004)。主編前言。二十世紀中國古史問題論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錢穆、謝正光(1981)。衡量一間學校的三個標準。新亞教育。香港:南山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蘇正平(2001)。緬懷民主先輩報人:李萬居先生。李萬居先生百歲冥誕追思紀念冊。臺北:李萬居先生百歲冥誕追思紀念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冬君(2005)。論明治精神結構:走向國家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儒家精神。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勞思光(2006)。中大之宗旨及理想。送你一座玫瑰園:香港大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景祥(1999)。香港學生運動。香港史研究論著選輯。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宏發(1981)。政治與行政學系和我。聯合銀禧1956-1981。香港:聯合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黃良平(1981)。永懷李萬居先生:記一位民主自由先知先覺者。永懷李萬居先生:記一位民主自由先知先覺者。臺北市:甘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鄒崇銘(2006)。我們贏了!是誰贏了?。香港的鬱悶: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廖光生(1991)。總結與展望。兩岸經濟發展與亞太區域互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廖光生(1996)。中共導彈演習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四地的互動整合:機遇與障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劉兆佳(1998)。「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轉化中的香港: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錢穆(2006)。我和新亞書院。誠明古道照顏色:新亞書院55周年紀念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錢穆(2006)。新亞四十周年紀念祝詞。誠明古道照顏色:新亞書院55周年紀念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Schmitter, Philippe C.(1997)。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Beverly Hills, California:Sage。  new window
60.陳翠蓮(20010000)。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Lee, Peter Nan-shong(1981)。The Modernization Programmes in the Three Poisonous Weeds。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China。Hong Kong: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window
62.Lee, Peter Nan-shong(1987)。The Remunerative System in State-own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Post-Mao China: Changes and Continuity 1977-1984。China's Economic Reforms。Hong Kong: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window
63.Lee, Peter Nan-shong(1990)。Deng Xiaoping and the 1989 Tiananmen Square Incident。Culture & Politics in China: An Anatomy of Tiananmen Square。New Brunswick, 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  new window
64.Lee, Peter Nan-shong(1995)。Housing Privat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in Contemporary China。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new window
65.Lee, Peter Nan-shong(1997)。Jiang Zemin versus Lee Teng-hui: Strained Mainland-Taiwan Relationship。China Review 1997。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6.Lee, Peter Nan-shong(1996)。Reform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Advances in Developmental Policy Studies。  new window
67.Lee, Peter Nan-shong(1981)。The Sino-Soviet Dispute Re-examined。Modernization and Diplomacy of China。Hong Kong:Public Affairs Research Centre, CUHK。  new window
68.Lee, Peter Nan-shong(1991)。The Chinese Industrial Stat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Totalitarianism to Corporatism。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9.石之瑜(2007)。退出中國:近代日本對華思想中的普遍性方法與政治正確性問題。近代日本對華思想。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