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真實與建構 : 葉紹袁 (1589~1648) 筆下的亡女形象探析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雷雅淳
出版日期:2013
卷期:9
頁次:頁528-533
主題關鍵詞:午夢堂集葉紹袁葉紈紈葉小鸞父女關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9
  • 點閱點閱:19
明清父女關係的研究至今並不多見。本文透過葉紹袁為二亡女:紈紈及小鸞書寫的大量悼亡詩文,試圖呈現其感情的複雜面向。首先從一系列的悼亡詩中,呈現葉紹袁對二女之死表現出來的悲痛之情基本無異。接下來,透過分析祭文,發現葉紹袁為二女分別建構了「鬱死」及「仙死」的亡女形象。然後,分別從葉紹袁身為父親與出版者的雙重身份為思考角度,探析對二女懷抱同樣感情的葉紹袁塑造二迥異亡女形象背後的原因。經由分析,可見葉紹袁的雙重身份,使他筆下的亡女形象成了真實與建構交織的結合體。這樣的結合,使葉紹袁筆下對亡女的感情,呈現了相異於前人研究的的複雜性。
期刊論文
1.林智莉(20110900)。屠隆之信仰與生命觀--以《修文記》為核心探討。師大學報. 語言與文學類,56(2),9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津羽(20041200)。才女魅影:晚明葉小鸞《返生香》的性別書寫。中極學刊,4,75-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霖(2010)。從〈季女瓊章傳〉看明清時代才女的生存悲劇。牡丹江大學學報,19,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u, Weijing(201006)。"A Pearl In The Palm": A forgotten symbol of the Father‐Daughter bond。Late Imperial China,31(1),62-97。  new window
5.王晉光(20090000)。葉小鸞「因嫁而亡」事件探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9,213-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熊秉真(2005)。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Ko, Dorothy Y.、李志生(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康宜、謝樹寬(1998)。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紹袁、冀勤(1998)。午夢堂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Wu, Pei‐yi(1995)。Childhood Remembered: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China, 800‐1700。Chinese Views of Childhood。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