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吏制研究
作者:林煌達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Hwang-da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毛漢光
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南宋昇遷階級例行官僚體制儒家思想Southern Sung DynastyliPromotionranktaxroutineBureaucracy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日本學者宮崎巿定首先提到了一個觀點,認為宋代以後的中國官僚政治,表面看起來是士人政治,但實際上卻是胥吏政治。自宮崎氏提出此一觀點後,許多的日本學者,包括佐伯富、福澤與九郎、竺沙雅章、梅原郁、佐竹靖彥等學者,也都持此觀點來看待近世以後的中國官僚政治。而這些日本學者的看法,不管能不能說明宋代政治的實際狀況,至少已經彰顯吏員在國家行政運作中的重要性。吏員既然如此重要,那麼南宋政府對於吏員的管理方式為何?其對政治、社會的影響為何?此為本論文想要進一步探究瞭解的。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的動機,近代學者的研究狀況,研究南宋吏制時所使用的方法,和史料本身的來源及問題性所在。
  第二章,吏員的行政管理,此章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吏員的來源。南宋吏員的來源大致有四種形式,即子弟承襲、吏員保引、召募及官充吏職等四種。其中子弟承襲和吏員保引,可說是對吏員的一種福利,這種方法是比照官員的蔭襲方式,使吏員的子弟能夠承襲其父兄而繼續為吏。透過這兩種方式,確實造成不少「累世為吏」的吏戶。而官充吏職,則希望中央政府高級吏職,由士人擔任,以改革原本不良的吏風,但在政策的執行上,似乎沒有什麼成效。
  第二節,吏員的編制。南宋中央及地方各級單位的吏員編制,基本上是沿續元豐官制以來的編制。不過因為南宋政府偏居臨安,所管轄範圍較北宋來得小,且在經過一連串的裁減吏額後,吏員額數顯然比北宋少得多。此外,從北宋徽宗開始,曾試著更改地方吏員名稱;但南宋高宗並不贊成此一政策,又規定恢復原先的吏員名稱,不過在執行的效果上並不是很好,一般士人還是用新的名稱來稱呼吏員。
  第三節,吏員的職責。南宋吏員的職責,因吏員的職等及部門的不同性,其職責也不同,大致可分為:總領一司吏務的主管吏員,其職責為「點檢文字」,或是「主管文字」;處理文書的吏員,其職責為「行遣文字」、「書寫文字」;負責公文傳遞的吏員,其職責在承發、傳報文書。此外,為了使吏職工作能銜接的上,又設置私名吏員,以從事吏職工作的訓練。最後,南宋政府除延續北宋的政策,將吏員集中辦公之外;對於吏員的值班管理及請假程序,也是有明確的條法規定。
第四節,吏員與文書處理。在整個政府的行政運作中,文書的處理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吏員又是負責基本文書處理的人員。本節透過地方賦稅、差役、訴訟等三方面的文書處理,說明了吏員在文書處理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南宋吏員的人事管理(一),本章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吏員之兼職、抽差。在南宋吏員的管理中,透過吏員抽差、兼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減少吏員編制,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部門的業務能夠順利的推展,可說是一種相當重要的管理方式。但兩者也有不同之處,在於一是直接調到其他單位服務,一是以本職兼任其他職務;且被抽差的吏員,還必須考量到其薪俸、升遷與出職等問題。
第二節,吏員的獎賞與比附管理。南宋在吏員的管理上,訂定了一些獎賞的辦法,以激勵吏員勤於職務。這些獎賞可分為常例性質,如大禮恩賞、節日賞賜等等;非常例性質,如修書、皇帝登寶位、太子受冊、使節賞賜等等。此外,針對各部門所屬吏員在升遷、出職、薪俸等方面的不一致,南宋政府也允許各部門長吏提出比附申請,由皇帝負責最後的裁量。
第三節,吏員的俸給。南宋政府對吏員俸祿的支給,有一套管理的辦法,除考慮到吏員的職等外,也考慮到正額吏員、額外吏員及私名吏員等身分的差別,根據吏員職等及身分的差異,支予不同的俸祿。而吏員的俸祿並非只有金錢的支給,還包括米麥、衣絹等物資方面的支給;此種俸祿的支給方式,減少了吏員因物貴而無力購買糧食的困擾。此外,對於吏員預借俸祿方面,南宋政府基本上是不充許吏員預借俸祿,但如遇重大事故時,仍會讓吏員預借俸祿,不過規定每年不得超過二次。
  第四章,南宋吏員的人事管理(二),本章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吏員的遷轉。南宋吏員的昇遷主要有兩種,即考試與年資兩種,其中考試昇遷逐漸取代年資的昇遷,成為昇遷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因為考試昇遷的方式,可以加強吏員本身的專業技能,且避免年資昇遷所產生「懵其職守者」的缺點。
  第二節,吏員的出職。南宋對於吏員的出職,有二項基本條件的規定,即:吏員服務年限及未曾過犯的規定。此外,南宋政府對於吏員出職品階及官職也有規定,吏員出職的最高品階只能至朝請大夫為止,且不能擔任親民官職。總而言之,南宋吏員出職的品階及官職,皆不如北宋來得高。
  第三節,吏員的勒留與比換出職。勒留與比換也都是吏員出職管理的方式之一。勒留是指吏員該出職而繼續留任吏職者,南宋政府所以要求出職吏員勒留的原因,有下列幾個因素:一,為了便於一些部門的業務處理;二,作為吏員服職優異的獎勵;三,在大量裁減各部門的吏額後,造成吏員短缺或是訓練不足的情形,因而有要求出職吏員繼續留在部門內處理業務。而所謂比換出職,是指吏員服務年資雖未界滿,但因為某種特殊狀況,得以讓這些吏員依格改換官資出職。其比換其職的因素有:一,政府在裁減吏額時,會按排被裁減的吏員比換出職;二,對於被抽差到其單位的吏員,為增加其工作效率,允許其比換出職,以作為獎勵;三,在遇大禮或者進書之類的賞賜時,也允許吏員比換其職等等。
  第四節,吏員的勒停、徒配。宋代對於吏員的懲處方式,可分為:降資、決杖、罰金、展磨勘、徒配、勒停、杖殺等幾種形式。其中降資、決杖、罰金、展磨勘等,只是對於吏員略作懲處,並不影響其工作權。真正對吏員有影響的懲戒方式,大概是徒配和勒停二種方式。南宋政府根據吏員有無犯贓之行為,做出不同的懲處方式,大體上,吏員因為文書處理錯誤,或者超過法定時限,其最高的懲處大都是勒停或永不收敘的處分;吏員如犯貪贓之罪,或者在獄政方面處理不當的話,則可能會被懲以杖罪、徒配,並規定永遠不能再擔任吏員職務,且不能「以赦降原減」。
  第五章,吏員與政治、社會的互動關係,本章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吏員政治、社會地位的轉變。南宋政府之所以要求「官充吏職」,以及限制吏員出職品階及官職,此皆和兩漢以來儒家思想對官僚體制的影響有關。儒家認為,為政之道不僅在處理賦稅、維護治安而已,且還要教化百姓、改變社會風俗,使社會和平輯睦。士人除了認為吏員因未熟讀儒家經典,而無法負起教化百姓、改變社會風俗的責任外,也認為大部分的吏員皆未修養自己的德行,不自愛重而易於貪贓枉法。在此觀念下,對吏員出職的品階、官職等,就必須加以限制,尤其禁止吏員擔任親民等官職。
  第二節,吏員與官員的互動關係。在官僚體制的設計上,官、吏各有其扮演的角色,官員所扮演的是主管的角色,而吏員所扮演的是服從的角色。不過此先決條件是官員必須勤於職務,且對行政處理程序有相當的瞭解;但官員若怠於職守或者無行政經驗的話,自然不能扮演其角色,而可能出現「吏強官弱」的現象。當然,吏員營造自己本身的勢力,或是依恃其上級部門的位置,也可能造成吏凌於官的情形。
  第三節,吏員與民戶、富豪的互動關係。南宋吏員在賦稅、差役及訴訟等文書處理方面,皆居於相當重要的位置,因而與一般民戶或者是地方富豪有相當的關聯性。吏員與民戶的關係,可說是一種強弱的對等關係,吏員如在文書方面動手腳的話,那麼民戶不管在繳納稅賦,或者服行差役方面,皆可能受到不必要的損失。對此南宋政府希望透過重罰、要求官員勤於勤務、建立監督系統、以及讓民眾得以越訴等方式,設法防止吏員貪贓舞弊,不過成效似乎相當有限。吏員與豪富的互動關係,則比較複雜一些,此和地方豪富的社會勢力大小有關。依地方富豪的勢力大小,可能出現指使或凌辱吏員,與吏員相互合作,甚至被吏員欺侮等情形。
  第六章,結論。南宋政府對於吏員的管理,在某些部分雖已相當理性化,但是吏員在政治、社會地位上,卻未因此而獲得提高,反而是越來越低落,此和儒家思想對官僚體制的影響有關。吏員在政治、社會地位既然被打壓而無法提升,因而將求貴之心改為求富之心,以滿足自我的需求。面對吏員求富而違法亂紀的情形,王安石曾一度相要用吏士合一的政策來解決,亦即提高吏員的政治、社會地位,使吏員由求富之心轉回求貴之心。但此政策隨著王安石的失敗而無法繼續實施。南宋政府雖然採用王安石重祿重法的政策,但卻未接受其吏士合一的想法,不僅不想改變吏員的政治、社會地位,還要求官員勤於職務,加強對吏員管理,包括降低吏員的出職品階,限制出職的官職等等。南宋政府既然沒有注意到吏員自我滿足的需求,也就無法根斷吏員違法亂紀的現象。
徵引書目
一、基本史料
文 瑩  《玉壺清話》 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 北京:中華書局出     版,1984年7月
文天祥  《文文山全集》 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四年三月再版
方大琮  《宋忠惠鐵庵方公文集》 收於《北京圖書館籍珍本叢刊8      9》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王 充  《論衡》 以通津草堂本為底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     月
王 溥  《唐會要》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王 稱  《東都事略》 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王 銍  《默記》 本書以《知不足齋叢書》為底本點校 台北:木鐸     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王 藬  《燕翼詒謀錄》 以《百川學海》為底本點校 台北:木鐸出     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王 讜  《唐語林》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王十朋  《梅溪先生文集》 收於《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上海書      店,1989年3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王安石  《王臨川文集》 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九月
司馬光  《司馬光奏議》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司馬光  《涑水記聞》 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四月三版
朱 熹  《朱子文集》 本書明嘉靖胡岳等重刻閩建本為底本 台北:     德富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九年二月
吳 儆  《竹洲集》 收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台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呂本中  《官箴》 收於《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新一版
呂南公  《灌園集》 收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23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宋 祁等 《新唐書》 台北:鼎文,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宋敏求  《唐大詔令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4月
李 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四     版
李之儀  《姑溪居士全集》 收於《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新一版
李元弼  《作邑自箴》 收於《四部叢刊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      1984年11月
李心傳  《建炎以來雜野雜記》 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一     月臺一版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
唐玄宗敕撰,李林甫注 《大唐六典》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
杜 祐  《通典》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杜 範  《清獻集》 收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台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
沈 括著,胡道靜校證 《夢溪筆談校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9月 
周 密  《癸辛雜記》 以《學津討原本》為底本點校 北京:中華書     局,1988年1月
周 密  《齊東野語》 以涵樓宋元人部書中夏敬觀校本為底本 北      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周 煇撰,劉永翔校注 《清波雜志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9     月
周必大  《平園續稿》 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四六∼四七冊 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俞文豹  《吹劍錄》 收於《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北京第一版
封 演  《封氏聞見記》 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七年六月
洪 适  《盤洲文集》 收於《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上海書店,      1989年3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洪 邁  《夷堅志》 北京:中華書局,民國1981年10月
洪 邁  《容齋隨筆》 據清光緒元年重校同治年間洪氏刊本標點 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七月第一版
洪咨夔  《平齋文集》 收於《四部叢刊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      1985年2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版重印
胡 宿  《文恭集》 收於《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北京新一版
胡太初  《晝簾緒論》 收於《叢書集成初編》932 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范 浚  《范香溪先生文集》 收於《四部叢刊續編》 上海:上海書     店,1985年2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版重印
范 鎮  《東齋記事》 以《守山閣叢書》本為底本點校 北京:中華     書局,1980年9月
徐 松輯 《宋會要輯稿》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徐 松輯,陳智超整理 《宋會要輯稿補編》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     微複制中心,1988年7月
真德秀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收於《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     上海書店,1989年3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秦 觀  《淮海集》 收於《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上海書店,1989     年3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袁 甫  《蒙齋集》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袁 燮  《絜齋集》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袁說友  《東塘集》  收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馬端臨  《文獻通考》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張 嵲  《紫微集》 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二七冊 台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
梁克家  《淳熙三山志》 收於《宋元方志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5月第一版
脫 脫  《宋史》 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元月
許 慎著,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六     年十二月台一版
陳 淳  《北溪大全集》 收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陳 騤  《南宋館閣錄》 以四庫文淵閣本為底本 北京:中華書局出     版,1998年7月
陳耆卿  《嘉定赤城志》 收於《宋元方志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5月第一版
陸 游  《陸放翁全集》 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9月
陸九淵  《陸象山全集》 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3月
彭龜年  《止堂集》  收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曾 鞏  《曾鞏集》 以清康熙顧崧齡刻本《南豐先生元豐類稿》底      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
程 俱  《北山小集》 收於《四部叢刊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      1985年1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版重印
黃 榦  《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 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      刊》九十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楊萬里  《誠齋集》 收於《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上海書店,1989     年3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葉 適  《水心先生文集》 收於《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上海書      店,1989年3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葉 適  《水心先生別集》 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二九冊 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台一版
虞 儔  《尊白堂集》  收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熊 克  《中興小紀》 據清光緒十七年廣雅書局廖廷相校刻本整理標     點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趙 昇  《朝野類要》 收於《叢書集成初篇》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新一版
趙彥衛  《雲麓漫鈔》 以清吳焯抄本為底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8月    
趙與時  《賓退錄》 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8月
劉 攽  《彭城集》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劉 昫等 《舊唐書》 台北:國泰,民國六十六年正月
劉 肅  《大唐新語》 以稗海本底本 台北:新宇出版社,民國七十     四年十月
劉克莊  《後村先生大全集》 收於《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上海書     店,1989年3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樓 鑰  《攻媿集》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初版
歐陽脩  《歐陽脩全集》 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10月
蔡 戡  《定齋集》  收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初版
錢若水、楊億等撰 《太宗皇帝實錄》 收於鼎文版《宋史》 台北:鼎     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八版
魏了翁  《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 收於《四部叢刊初編》 上海:     上海書店,1989年3月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蘇 軾  《蘇東坡全集》 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10月
蘇 頌  《蘇魏公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蘇 轍  《龍川略志》 以涵樓本底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4月
蘇 轍  收於《蘇轍集》 以明萬曆年間王執禮、顧天敘校勘,清夢軒     刻印的《欒城集》五十卷,《欒城後集》二十四卷,《欒城三     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卷本為底本 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7月
佚 名  《吏部條法》 收於《中國法制史料》第二輯 台北:鼎文書     局,民國七十一年元月
佚 名  《名公書判清明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月
佚 名  《州縣提綱》 收於收於《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新一版
佚 名  《慶元條法事類》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四月
佚 名  《兩朝綱目備要》 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一月
二、專著
1、中文
Gary Dessler原著,陳海鳴、余朝權合譯 《人事管理》 台北:華泰     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九月
艾蒂安.白樂日著,黃沫譯 《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 台北:久大文     化,1992年3月
馬克斯.韋伯著,林榮遠譯 《經濟與社會(上卷)》 北京:商務印書     館,1997年12月
王雲海主編 《宋代司法制度》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王曾瑜  《宋朝階級結構》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 《中國通史》 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國八     十六年三月
余英時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聯經,民國七十六年八     月第二次印行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 台北:聯經,民國七十七年四月第十三次印     行
李弘祺  《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 台北:聯經,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汪征魯  《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年1月
林煌達  《北宋吏制研究》 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苗書梅  《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年6月
凌渝郎  《政治學》 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
張谷源  《宋代鄉書手的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張純明  《中國政治二千年》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三月台一版
張復華  《北宋中期以後之官制改革》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     十一年十一月
梁庚堯  《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 台北:允晨文化,民國八十六年四     月
許南雄  《人事行政學》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增訂三     版
郭東旭  《宋代法制研究》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陳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收於《陳寅恪先生文集(三)》 台     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九月
賈志揚  《宋代科舉》 台北:東大,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趙世瑜  《吏與中國傳統社會》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     11月第一版
劉子健  《兩宋史研究彙編》 台北:聯經,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
劉漢東  《混亂與重構──魏晉南北朝社會與階級研究》 韶關:廣東     人出版社,1996年8月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     四年七月新三版
錢 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台北:東大,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第     九版
錢 穆  《國史大綱》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五月修     訂十三版
閻步克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5     月
繆全吉  《明代胥吏》 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五十八     年十一月new window
龔延明  《宋代官制辭典》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4月
2、日文
佐伯富  《中國史研究》第二輯 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昭和     四十六年十月
周藤吉之 《宋代史研究》 東京:東洋文庫,昭和四十四年三月
周藤吉之 《宋代經濟史研究》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2年3月
柳田節子 《宋元鄉村制の研究》 東京:創文社,昭和六十一年二月
梅原 郁 《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京都:同朋舍出版,昭和六十年二月
曾我部靜雄 《宋代財政史》 東京:大安,1966年6月再版
三、論文
1、中文
毛漢光  <中古士族性質之演變> 收於《中國中古社會史論》 台     北:聯經,民國七十七年二月
毛漢光  <中古統治階層之社會基礎> 收於《中國中古社會史論》      台北:聯經,民國七十七年二月
王永興  <《通典》載唐開元二十五年品官令流外官制校釋> 收於     《文史》第三十五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6月
王永興  <關于唐代流外官的兩點意見──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 收     於《北京大學學報》1990第2期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曾瑜  <宋朝的吏戶> 收於《新史學》四卷一期 台北:新史學雜     誌社編輯委員會,一九九三年三月
王槐齡  <有關宋代差役的幾個問題> 收於《宋史研究論文集》 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任士英  <唐代「流外出身人」敘職考> 收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1993年5 期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資料
任士英  <唐代流外官名例試釋> 收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0年     3期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資料
全漢昇  <南宋初年物價的大變動> 收於《中國經濟史論叢》 台      北:稻鄉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曲家源  <談北宋元祐議定吏額及其失敗的原因> 收於《史學月刊》     1989年3期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宋 晞  <王安石新法中募役法與保甲法的結合> 收於《宋史研究論     叢》第三輯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七年八月
宋 晞  <宋代戶等考> 收於《宋史研究論叢(二)》 台北:中國文     化學院出版部,民國六十九年二月出版
宋 晞  <宋代役法與戶等的關係> 收於《宋史研究論叢》第三輯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七年八月
林文勛,<唐宋時期財富力量的崛起與社會變革> 收於《轉變與定型:     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     史學系,民國八十九年十月
林煌達  <宋代官箴與吏員管理> 收於《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     二十六期 台北:中國歷史學會,民國八十三年九月
林煌達  <南宋吏員與「例」之關係> 收於《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      刊》第二十九期 台北:中國歷史學會,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林煌達  <南宋初期中央吏員之裁減> 收於《中興史學》第二期 台     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班,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柳立言  <從官箴看宋代的地方官> 收於《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民國七十七年九月
徐道鄰  <宋朝的縣級司法> 收於《中國法制史論集》 台北:志文     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八月
徐道鄰  <鞫讞分司考> 收於《中國法制史論集》 台北:志文出版     社,民國六十四年八月
祖 慧  <宋代中央官府胥吏的職責> 收於《徐規教授從事教學研究     工作五十周年紀念文集》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10     月
祖 慧  <宋代胥吏出職與差遣制度研究> 收於《宋遼金元史》1997     年4期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8年1月
祖 慧  <宋代胥吏的構成與遷轉出職制度研究> 收於《宋史研究通     訊》 第二十八期 河北:中國宋史研究會編,1996年12月
祖 慧  <宋代胥吏的選任與遷轉> 收於《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     2期 杭州:杭州大學學報編輯部,1997年6月
祖 慧  <宋代胥吏溢員問題研究> 收於《中國史研究》1998年3期     北京:中國史研究雜誌社,1998年8月
祖 慧  <論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響> (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     研究會第九屆年會) 保定:河北大學,2000年8月
高美玲  <宋代的胥吏> 收於《宋遼金元史》1989年1期 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張廣達  <論唐代的吏> 收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年第2期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梁庚堯  <豪橫與長者:南宋官戶與士人居鄉的兩種形象> 收於《新     史學》四卷四期 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3年12月
許倬雲  <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 收於《求古編》 台     北:聯經,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郭 鋒  <唐代流外官試探──兼析敦煌吐魯番有關流外文書> 收於     《敦煌學輯刊》1986年第2期 蘭州:蘭州大學,1986年12月
郭東旭  <宋代的訟學> 收於《宋史研究論叢》 保定:河北大學出     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
陳寅恪  <政治革命與黨派分野> 收於《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台     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九月
陳智超  <宋代的書鋪與訟師> 收於《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     論集》 東京:同朋舍出版,1989年9月
陳智超  <南宋二十戶豪橫的分析> 收於《宋史研究論文集》一九八     四年年會編刊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陶 緒  <宋代吏人召募考試制度初探> 收於《中國史研究》1989年     第2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5月
勞 幹  <漢代豪彊及其政治上的關係> 收於《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     論文集》,台北:清華學報社,民國五十四年
賈志揚  <從武到文:宋代宗室的婚姻關係> 收於《慶祝鄧廣銘教授     九十華誕論文集》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
漆 俠  <有關宋代差役法的幾個問題> 收於《宋史論集》 河南:     中州書畫社,1983年8月
趙忠祥  <試析宋代的吏強官弱> 收於《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37卷第2期 2000年3月
劉子健著,劉靜貞譯 <宋人對胥吏管理的看法> 收於《食貨月刊》復     刊第十四卷第二期 台北:食貨月刊社,民國七十三年五月new window
鄧小南  <宋代辟舉初探> 收於《中日宋史研討會中方論文選編》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
穆朝慶  <宋代中央官府吏制述論> 收於《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錢 穆  <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 台北:東     大,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四版
戴建國  <宋代的公證機構──書鋪> 收於《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     4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11月
聶崇歧  <宋役法述> 收於《宋史叢考》 台北:華世出版社,1986     年12月台一版
龔鵬程  <儒學、吏學與文書政治> 收於《文化符號學》 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八月
2、日文
中村裕一 <文書行政> 收於《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の基本問題》シ     りーず2 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6月
佐竹靖彥 <作邑自箴──官箴と近世中國の地方行政制度> 收於《中     國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年     2月
宮崎巿定 <王安石の吏士合一策──倉法を中心として> 收於《アジ     ア史研究》第一集 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內東洋史研究會,     昭和37年9月第二版
宮崎巿定 <宋代州縣制度の由來とその特色──特に衙前の變遷につい     て──> 收於《アじア史研究四》 京都:同朋社,昭和五     十五年三月三版
宮崎市定 <宋元時代の法制と裁判機構──元典章成立の時代的.社會     的背景> 收於《アジア史研究第四》 京都:同朋舍出版,     昭和五十五年三月三版
宮崎市定 <胥吏の陪備を中心として--支那官吏生活の一面--> 《史     林》 第三十卷第一期 京都: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內,昭和     二十年三月發行
梅原 郁 <宋代の鄉司──その位置つけをめぐって> 收於《劉子健     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 東京:同朋舍出版,1989年9     月
熊本 崇 <中書檢正官──王安石政權のにないてたち──> 收於      《東洋史研究》第四十七卷第一號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史研     究會,昭和六十三年六月
福澤與九郎 <宋代地方政治に關すゐ一管見--特に胥史と豪民との動     向について--> 《東方學》第十九集 東京:東方學會     編,昭和三十四年十一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