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商人與變局-以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上海商人為例
作者:張桓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HUANG CH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三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商人上海新文化運動變局上海商人MerchantTransitionShanghaiFive Four Mov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2
近代中國是從傳統社會跨向另一個新式社會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間,無論自強運動、變法維新、辛亥革命或新文化運動,每一代人,都在其特定的時空格局中,非主觀意願性地面對問題,卻必須主觀地解決問題。在新文化運動期間的上海,歷史選擇了商人,卻又以客觀現實侷限了商人的主觀願望。
上海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錢莊史料》,財經出版社,1960年。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研究室編,《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上海市工商管理局,《上海民族毛紡織工業》,中華書局,1962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史料叢編》(1-16冊),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61,1962年。
上海市紡織工程局編,《永安紡織印染公司》,中華書局,1964年。
上海市檔案館編,《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業聯合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
上海市糧食局編,《中國近代麵粉工業史》,中華書局,1987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編,《上海近代五金商業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79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恆豐紗廠的發生、發展與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等編,《榮家企業史料(1896-18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等編,《榮家企業史料(1896-18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劉鴻生企業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上海民族機器工業》,1966年。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編,《陳光甫先生言論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印行。
上海機制國貨工廠聯合會,《機聯集》,1933年。
上海機制國貨工廠聯合會編,《工商史料》,1935年。
上海總商會編,《上海總商會同人錄》,民國11年。
上海博物館圖書資料室編,《上海碑刻資料選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真等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三、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至1961年。
孫毓棠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北京,1957年。
張海鵬、王廷元等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黃山書社,1985年。
《中國經濟全書》,第2輯,光緒戊申兩湖督署版。
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洋務運動檔》,機械類,同治朝。
(二)報刊、方志、大事記
《申報》(1902-1929),上海,影印本。
《北華捷報》,1926年12月31日,第161卷。
《東方雜誌》,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影印重刊本。
《上海通志館期刊》,《近代中國史料叢編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84-386輯,影印本。
《上海指南》,1909年版,第4卷。
姚文柟等,《上海縣續志》,上海南園刊本民國7年。
楊逸纂,《上海市自治志》(一),成文出版社影印。
周慶雲,《南潯志》,清末。
胡祥軒,《上海小志》,清末。
湯志鈞主編,吳乾兌、徐元基副主編,《近代上海大事記》,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
任建樹主編,張詮、羅蘇文副主編,《現代上海大事記》,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華商聯合會編,《華商聯合報》,第2期。
上海通訊社編,《上海研究資料正輯》,收入《近代中國使料叢刊三編》,第42輯,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上海通訊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輯》,台北,天一出版社,民國61年,影印本。
上海總商會編,《總商會月報》,一至七卷,民國10至16年。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編,《金城銀行史料》。
上海銀行公會,《銀行週報》,第3卷,第29號。
上海總商會編,《上海總商會辦事報告》,民國三年。
上海總商會編,《全國商會聯合會修正商會法意見書》,1915年刊行。
上海總商會編,《商會法規》,1916年9月編印。
胡慶餘堂製藥廠、民建杭州市委、杭州市工商聯,《杭州胡慶餘堂企業史》,浙江省文史辦藏。
黃葦主編,《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資料選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天剛等編,《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攝影圖集)
潘翎主編,《上海滄桑一百年(1843-1949)》,旺文出版,1994年。(攝影圖集)
史梅定主編,《追憶-近代上海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攝影圖集)
唐振常主編,《近代上海繁華錄》,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攝影圖集)
張樹年、張人鳳編,《張元濟書札》(增訂本),北京市,商務,1997年。
張元濟,《張元濟日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蔡元培、張元濟,《蔡元培張元濟往來書札》,近代文哲學人論著叢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79年。
羅文彬編,《丁文誠公遺集》,文海出版,民國55年。。
《葉公澄衷哀榮錄》,樹德棠自印本。
《樂農自訂行年紀事.1912年》,建東印刷公司,1944年,頁36。
《樂農自訂行年紀事續編.1946年》,《申新系統企業史料》,油印本。
《職工生活》,第1卷第25期,1937年10月版。
許維擁、黃漢民,《榮家企業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青島市工商局,《中國民族火柴工業》。
二、專著
《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140頁。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上海對外貿易》(上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著,《上海永安公司的產生、發展和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丁日初主編,《上海近代經濟史》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初版。new window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
何柄棣,《中國會館史論》,學生書局,民國55年。
白吉爾著,張富強譯,《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孔令仁主編,《中國近代企業的開拓者》上冊,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吉爾伯特.羅茲曼著,《中國的現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朱英《辛亥革命時期新式商人社團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
沙為楷,《中國買辦制》,商務印書館,1927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7年9月。new window
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台北,弘文出版社,民國72年。
沈渭濱,《上海總商會史稿》,未刊搞。。
沈祖煒,《近代中國企業:制度和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870-1937》,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80年版。
周策縱等著,周陽山等譯《五四與中國》,時報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8年。
彼得‧聖吉(Peter Sege)著,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藝術與實務》台北,民國83年出版,天下雜誌社。
姚崧齡,《陳光甫的一生》,傳記文學出版社。
馬小奇《上海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8月。
馬寅初,《中國經濟之改造》,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
馬敏、朱英,《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巴蜀書社,1993年版,頁233。
林建山著,《商情預測-技術與實務》,台北,環球經濟設,民國73年。
林載爵譯、Albert Feuerwerker著,《中國近百年經濟史》。
唐振常主編,沈恆春副主編,《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徐矛《中國十銀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徐新吾主編,《近代江南絲織工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徐新吾、黃漢民,《上海近代工業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徐雪筠等編譯,《上海近代上會經濟發展概況-海關十年報告》,上海社會科學院,1985年。
徐鼎新,《中國近代企業的科技力量與科技效應》,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
徐鼎新、錢小明,《上海總商會史(1902-1929)》,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徐潤,《徐愚齋自敘年譜》。
康燕,《解讀上海》,台北,海鴿文化,2001年。
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許維擁、黃漢民,《榮家企業發展史》,北京1985年版。
蔡文揮,《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8年。
陸費逵,《實業家之修養》,中華書局,1929年8版。
陳三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5年。new window
陳三井,《中國近代化之區域研究-上海》(二),未刊稿。
陳旭麓,《陳旭麓學術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陳曾燾著,陳勤譯,《五四運動在上海》,經世書局印行,民國70年5月。
郭樂,《四十一年來營商之經過》,自印本,頁8。
夏東元,《鄭觀應集》,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1840-1895)》,北京,1962年一版。
黃逸平,張平宇主編,《知名企業經營管理剖析》,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7年。
黃逸平主編,《百年滄桑──中國近代企業的軌跡‧經驗‧教訓》,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年。
黃漢,《管子經濟思想》,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
張玉法,《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1860-1916)》,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東華書局,民國78年12版。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仲禮主編,《中國近代城市企業‧社會‧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張怡祖編,《張季子九錄》,台北,文海,民國72年,10月。
張亞培主編,《上海工商社團志》,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年。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1987年,頁270。
張桓忠,《上海總商會研究(1902-1929)》,台北,知書坊,民國85年。
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上卷,華中工學院出版。
喬志強編《中國近代社會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
趙岡、陳鍾毅合著《中國棉業史》,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66年。。
趙靖主編,《中國近代民族實業家的經營管理思想》,雲南人民出版社。
趙豐田的《晚清五十年經濟思想史》,哈佛燕京學社,民國二十四年。
曾仕強,《中國管理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2年。
虞和平:《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鄭觀應,《盛世危言》,台北,學術出版社,民國54年11月,影印本。
劉念智,《實業家劉鴻生傳略》。
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商務印書館,1926年。
滬上遊戲主,《由上海戲圖說》,卷2,1898年石印本。
雷麥,《中國的對外貿易》( Charles F. Remer,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 ,上海,商業出版設,1926年,頁196。
潘忠甲編,《上海市場》,商務印書館,1925年。
薛理永編,《閒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潘君祥,《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
鍾祥財著,《對上海地區經濟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上海社會科學院,1997年1月出版。
曹均偉,《近代中國利用外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謝延庚,《李鴻章與甲午戰前的兵工業建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論文,民國五十七年。new window
聶雲臺,《人生指津》,聶氏家言旬刊社,1928年。
聶雲臺,《勤儉救國說》,國光印書局,1934。
墨菲著,章克生等譯,《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三、論文
〈申江洋貨同業告白〉,《申報》, 1876年,1月31日。
〈綜論丁亥年上海市面〉,《申報》, 1888年,2月,9日。
〈滬上錢莊文〉,《申報》,1877年1月3日。
〈中國經濟目前之病態及今後之治療〉,《中行月刊》,第5卷,第3期。
〈論中國儒學之誤點〉,《東方雜誌》,第4年,第4期。
〈經理須知〉,《機聯集》,第2冊,上海機制國貨工廠聯合會,1933。
〈改組商會之停止進行〉,《申報》,1915年1月19日。
〈論市面之敗宜官維持〉,《字林滬報》,光緒九年11月1日。
〈歷盡滄桑的上海灘掌故(三)〉,《春秋雜誌》,20卷3期。
〈十年以內華商與十年以前華商之比較〉,《華商聯合報》,第3號,宣統元年潤2月15日。
〈十年以內華商與十年以前華商之比較〉,《華商聯合報》,第三號,宣統元年閏二月十五日。
〈社論〉,《中華全國商業聯合會會報》,第3年,第9期。
〈上海萬國商團史略〉,《上海研究資料續集》,台北,天一出版社,民國61年,影印本。
〈上海在世界商埠中之地位〉,《總商會月報》,第4卷第8號。
〈維持上海市面續聞〉,《東方雜誌》,第7卷第11期,1910年11月。
〈各商會代表討論商法大會記事〉,《申報》,1907年10月16日。
〈改革上海總商會組織議〉,《申報》,1919年5月22日。
〈上海市政機關變遷史略〉,《上海研究資料》,收入《近代中國使料叢刊三編》,第42輯,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清季上海地方自治與基爾特〉,《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中華書局,1939年。
〈義國奈波里埠中義商會宣言書〉,收錄於民國二年《總商會報告錄》,雜錄。
〈財政部駐滬調查金融專員李焱棻關於上海金融情況的報告〉,1920年10月20日,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商事案件請由商會調處之部批〉,《申報》,1918年2月19日。
〈紳矜論〉,《申報》,同治壬申五月一日。
〈協大祥綢布店的〝特別作法〞〉,載《工商史料》第二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年。
〈警告全蜀〉,《四川》,第2號,第7頁。
〈香港因大罷工損失之最近調查〉,《總商會月報》,第6卷第6號。
〈1917年華商紗聯合會創立史料〉,《檔案與歷史》,1988年第3期。
〈共產主義與中國資本〉,《總商會月報》,第6卷第9號。
丁日初,《上海近代經濟史(1843 -1894)》,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丁日初,《上海近代經濟史(1895 -1927)》,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丁榕,〈上海公共租界之治外法權及會審公廨〉,收入吳圳義編,《上海租界問題》。
上海銀行業聯合會,〈勞工問題之面面觀〉,《總商會月報》,第7卷第5號。
太風,〈陳光甫與上海銀行〉,《近代中國工商人物志》,第二冊,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永安紡織印染公司〉,收入《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史料叢刊》,中華書局1964年。
王仲武,〈改良華絲芻議〉,《商報》,第2卷,第3號。
王笛,〈晚清重商主義與經濟變革〉,《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 1989年,第4期。
王祉偉,〈中國工商失敗之原因及其補救之辦法〉,《總商會月報》,第3卷,6號。
王爾敏,〈中國近代之工商致富論與商貿體系之西化〉,收入《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歷史考古組。
孔令仁,〈丁寶楨〉,《中國近代企業的開拓者》,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知礪,〈抗戰前十年的《銀行週報》與《錢業月報》〉,《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98年。new window
毛知礪,〈張嘉璈經營中國銀行的理念與作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2期,1995年。new window
江義修,〈論月華商聯合報之有益〉,《華商聯合報》,第2期。
汪叔潛,〈新舊問題〉,《新青年雜誌》第1卷第1期,1915年9月。
汪敬虞,(十九世紀外國侵華企業中的華商附股活動)、(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吳倚滄,〈信交事業榮枯之原因〉,《商報》,第2卷,第5號。
吳清山、林天佑,〈教育名詞-學習型組織〉,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民國89年6月,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new window
李恩涵,〈清末金陵機器局的創建與發展〉,《大陸雜誌》,三十三卷十二期。new window
李國偉,〈榮家經濟紡織和麵粉企業六十年〉,《工商史料》(1),。new window
李達文,〈上海資本家的啦啦隊--上海總商會月報塑造出來的中國資本家形象〉,《上海研究論叢》第 3 輯。
李達嘉,〈袁世凱政府與商人(1914-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7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李達嘉,〈從革命倒反革命─上海商人的政治關懷和抉擇,1911-19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李達嘉,〈國權與商利〉,收入《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民國84年5月),頁285-320。
林金枝,〈簡照南、簡玉階與南洋煙草公司〉,《近代中國工商人物志》第1冊。
林爾蔚、汪家熔,〈漫談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館史資料》之25。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的動向:一些觀察與反省〉,收錄於氏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時報出版公司,台北,民國69年。new window
金耀基,〈論中國的"現代化"與"現代性"----中國現代化文明秩序的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邱鴻書,〈美亞織綢廠廠史〉,《近代江南絲織工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333-334。
郁慕俠,〈霞飛路上俄國化〉,《上海鱗爪》,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3月。
茹玄,〈對於商教聯席會對外宣言之我見〉,《商報》,第1卷,第4號。
茹玄,〈魯案解決與我國經濟上之損失〉,《商報》,第2卷,第3號。
沈渭濱、姜鳴,《阿拉上海人──一種文化社會學的觀察》,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峙冰,〈關稅改正問題〉,《商報》,第1卷,第1號。
峙冰,〈列強對於中國工商業上之門戶開放問題〉,《商報》,第2卷,第2號。
吳志超,〈吳蘊初及其化工事業〉,《工商史料》(1),文史資料出版社,1980年。new window
洪葭菅、張繼鳳,《近代上海金融市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洪葭菅,〈張公權與中國銀行〉,收入《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二冊。
洪葭菅,〈從借貸資本的興起看中國資產階級的形成及其完整型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第3期。
唐慶增,〈今日國中經濟學家之責任〉,《商報》,第7卷,第6號。
唐傳泗、黃漢民,〈試論1927年以前的中國銀行業〉,《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4),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徐育珠,〈談我國經濟現代化〉,《幼獅月刊》,第41卷第1期,民國64年1月,頁6。
徐新吾、黃漢民主編,《上海近代工業主要行業的概況與統計》。
徐鼎新,〈舊上海工商會館、公所、同業公會的歷史考察〉,《上海研究論叢》第5輯。
許守微,〈論國粹無阻於歐化〉,《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上冊,三聯書局,1963年版。
許鼎彥,〈中國、交通銀行與帝制運動〉,載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7期,1995年,9月。new window
許鼎彥,〈交通系與民初的內國公債(1914-1916)〉,載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8期,1996年,9月。
許文堂,〈中法實業銀行的政治與人事糾葛(1913-1925)〉,《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8期,1996年9月。
許敦楷,〈一九二五年我國勞工問題之回顧〉,《總商會月報》,第6卷第10號。
黃宗智,〈中國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間的第三領域〉,鄒正來,J.C.亞歷山大邊《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郭秉文,〈總商會月報創刊一週年紀念〉,《商報》,第2卷,第7號。
楊蔭溥,〈廢兩改元〉,《中國金融研究》,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新青年》第7卷,第1號。
胡適,〈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獨立評論》,第150期。
宣閣,〈卡奈基對於商業之理論〉,《商報》,第2卷,第7號。
宣閣,〈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商報》,第2卷,第1號。
馬建忠,〈富民說〉,《適可齋記言》,台北,文海,民國57年1月。
馬寅初,〈吾國信託公司前途之推測〉,載於《商報》,第2卷,第1號。
馬寅初,〈物品交易所影響物價及製造家之自衛方法〉,《商報》。
張謇,〈獎勵值棉暨紡織業說〉,《張謇全集》,第二卷,經濟。
張謇,〈交通銀行三屆會議序〉,《張季子九錄》,台北,文海,民國72年。。
張奚若,〈國民人格知培養〉,《獨立評論》,第150期。
陳獨秀,〈五四運動時代過去了嗎?〉,《政論》,第1卷,第2號,重慶,1938年5月5日。
陳獨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號。
閔芝實,〈科學的管理術〉,《商報》,第五卷第三號。
無竟,〈論吾國商家集宜設立海外聯合貿易公司及出口檢查公會〉,《商報》,第1卷,第2號。
薛明劍,〈辦理申新三場勞工事業的經驗〉,載《教育與職業》,第165卷,第2期,1935年。
鄭實〈中國地方自治制論〉,《政藝通報》,1904年3月號。
葉德輝,〈長興學記駁議〉,《翼教叢編》。
黃逸峰,〈關於舊中國買辦階級的研究〉,《歷史研究》,1964年第3期。
陳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職業觀與家族主義〉,《江淮論壇》,1992年,第2期。
梁元生,〈近代城市中的文化張力與視野交融-清末上海雙視野人的分析〉,收入張仲禮主編,《中國近代城市企業、社會、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年。
梁啟超,〈蒞北京商會歡迎會演說詞〉,《梁任公先生演說集》第一輯,北京正蒙印書局,1912年版,37頁。
郭棣活,〈上海永安紡織公司是怎樣創辦起來的? 〉,收入《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1輯,頁12-13。
黃漢民,〈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與茂福申新企業〉,收入《近代中國工商人物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2冊。
韓格理(Gary G. Hamilton)〈十九世紀中國商人結社:陰謀或聯合?〉,收入張維安等譯,韓格理著《中國社會與經濟》。
畢鳴崎,〈天津的洋行與買辦〉,收入《文史資料選輯》三八,北京,1986年初版。
彭雨新,〈辛亥革命前夕中國資本主義雨工業資產階級〉,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編,《辛亥革命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姚泳白筆記,〈梁任公在上海總商會之演說〉,《東方雜誌》,第14卷,第2號,內外時報。
彭雨辛,(辛亥革命前夕中國資本主義工業與工業資產階級),收入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編《辛亥革命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程仁杰〈英美煙草公司買辦鄭伯昭〉,載《文史資料選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輯。
秦蒼力,〈上海消防發展簡史〉,《上海消防》,1981年第1期。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
姚會元,《中國貨幣銀行(1840-1952)》,1993年版。
梁啟超,〈外債平議〉,《飲冰室合集》,文集,卷27。
秦孝儀,《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
沈祖煒編,《近代中國企業:制度和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陳三井,〈上海租界華人的參政運動〉,原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使研討會論文集》,收入《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5年。new window
陳三井,〈民初上海商人的現代化經營理念─以棉業鉅子穆湘玥為例之討論〉,收入《中國現代論文集》,抽印本,民國80年3月。new window
陳超年,〈上海月份牌畫-美術與商業的成功合作〉,收入張仲禮主編,《中國近代城市企業‧社會‧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經善元,〈五誓齋記〉,《居易初集》,卷2。
馮炳南,〈上海工部局華董問題〉,《申報》,1925年10月10日。
張玉法,〈福州船廠之開創及其初期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new window
張國輝,《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企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路興龍,〈上海工人階級基本狀況銲工人運動〉,收入丁日初編,《上海近代經濟史》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曹冰嚴,〈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商海政協《文史資料選輯》1980年第4輯。
熊月之,〈上海租界與上海社會思想變遷〉,《上海研究論叢選輯》,第2輯。
熊月之,〈論上海與晚清革命〉,《上海史研究》2編。
羅家倫,〈今日中國之雜誌界〉,《中國現代初版史料甲編》。
楊湘年譯,《中國鐵道建設》,商務印書館1946年,頁2。
樊衛國,〈論開埠後上海民族經濟的三次變遷〉,收入張仲禮編《中國近代城市、社會、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年。
錢鐘漢,〈周舜卿傳略〉,《無錫文史資料》,第5輯。
蔣慎吳,〈上海縣在清代〉,《上海通志館期刊》,2卷2期。
虞和平〈聶雲台與恆豐紗廠、大中華紗廠〉,《近代中國工商人物志》第2冊。
霍新賓,〈近代中國市民社會問題研究述評〉,《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7期。
霍新賓,〈近代中國市民社會問題研究述評〉,《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7期。
謝文華,〈清末買辦商人的價值取向〉,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蒯世勛,〈會審公廨與領事公堂〉收入吳圳義編,《上海租界問題》,頁203-218
蒯世勛,〈上海公共租界華董顧問會的始終〉,《上海通志館期刊》,卷1期4。
穆藕初,〈我國紡織業之前途〉,《紡織週刊》第1卷,第1期。
穆藕初,〈紗廠組織法〉,《華商紗廠聯合季刊》第1卷,第1期。
穆藕初,〈論交易所之利弊〉,《商報》,譯錄,第1卷,第1號。
穆藕初,〈論國民不當純抱悲觀〉,《藕初文錄》,上卷。
穆藕初,〈米貴之原因及其補救之方法〉,《藕初文錄》,上卷。
穆藕初,〈交通與商業之關係〉,《藕初文錄》,上卷。
穆藕初,〈在上海商科大學之演說辭〉,《藕初文錄》,上卷。
穆藕初,〈勸工銀行與各小工業之聯繫〉,《藕初文錄》,上卷。
穆藕初,〈論交易所之利弊〉,《商報》譯錄,第1卷,第1號。
穆藕初,〈中國棉業發達史〉,《總商會月報》第3 卷,第5號。
穆藕初,〈惜人才〉,《藕初文錄》上卷,《藕初五十自述》,下冊。
穆藕初,〈實業與教育的關係〉,《藕初文錄》,上卷。
穆藕初,〈華商紗布交易所新屋落成演說詞〉,《商報》第1卷,第1號。
穆藕初,〈振興棉業芻議〉,《藕初文錄》,上卷,頁25。
聶雲臺,〈生產救國〉,《恆豐匯刊》,商務印書館,民國15年。
聶雲臺,〈大糞主義〉,《人生指津》,聶氏家言旬刊社,1928年。
聶雲臺,〈製鹼工業之重要〉,《總商會月報》,第2卷,第1號。
聶其杰,〈論交易所之利幣與吾國企業家今後應有之覺悟〉,載於《商報》第2卷,第4號。
羅伯.登伯格,〈國人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1840-1949)〉,收入鉑金斯編《歷史眼光下的中國現代經濟》,載入費正清主編、章建剛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
蘇雲峰,〈民初之商人,1912-1928〉,收入《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
虞洽卿,〈對於國際經濟競爭之感想〉,《商報》,第5卷,第12號。
蔡墨屏、潘泰封,〈陳光甫的思想和企業簡析〉,收入《陳光甫與上海銀行》,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年。
壽墨傾,〈劉鴻生與其創辦的煤炭、火柴、水泥、毛紡織企業〉,載《近代中國工商人物志》第一冊。
劉佛丁,〈我國民族資本集中問題初探〉,載《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季刊》,1983年,第4期。
劉鴻生,〈救濟新工業應提倡同業合併〉,《工商問題之研究》。
壽襄,〈商業統計之重要及其編製法之研究〉,《商報》,卷2,號1。
耀樞,〈新商店之組織法〉,《商報》,第2卷,第8號。
麟生,〈美國煤鐵大王卡內基待人之法〉,《商報》,第2卷,第7號。
李新,《民國人物傳》,第1卷。
吳培初,《舊上海外商銀行買辦》。
汪敬虞,《唐廷樞研究》。
朱昌綾,《近代中國的改良主義者張謇(1853-1926)》。
《民國人物傳》,第3卷,中華書局1981年。
四、外文著作:
(一)英文
Andrew Nathan: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伯克利,1976。
Bush,Richard C.,The politics of cotton Texteles in Kuomintang China,New Yafk,Garland,p.46-47, publishing,Inc.,1982.
Chung-li Chang,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 Seattle: Univ. of Washington Press,1955).
Craig Calhoun ,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此文發表於1993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主辦之「文化批評國際研究會」,未刊搞。
Emily Honig: Sisters & Strangers: 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9-1949, Standford Press,1986。
Elizabeth J. Perry:Shanghai on Strik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 Standford ,Press,1993.
Eisenstadt S. N., Cultural Tradi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Social Change : The Limits of Convergence , The Tanner lecture on the Human Values, Delivered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y1-3,1989.
Fewsmith, joseph, 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s in Shanghai,1890-1930. Honolulu: Univ. of Hawaii Press,1985.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Rommerceal Reports from Her Majesty’s Consuls in China,1869-1871年。
Mary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1865- 1911 ,Strandford Press,1986.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1962),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Press,1962).
Paul A. Cohe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1984)。
Schoppa, Keith,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Harvard Univ.Press,1982.
William Rowe: Hankow :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dford Press,1986。
William Skinner G.:Mobility Stractegies in Late Emperial China: A Rogional Systems Analysis,收錄於Carol A. Smith : Regional Analysis, Volume 1,Economic Systems),紐約,1976年版。new window
(二)日文
高橋孝助,古廄忠夫編,《上海史》,東京,東方書店,1998年版。
宮崎嶇市定,〈招商局の略史〉,《東洋史研究》,11-2,1952。
大谷孝太郎,《上海における同鄉團體ひ同業團體》,影印本。
根岸佶,《上海の行會》,日本評論社,1951年。
小濱正子,《近代上海の公共性と國家》,研文出版。
陳來幸,《虞洽卿について》,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共同研究報告─五四運動,第二函,同朋舍出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