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都市化、現代生活與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當代書寫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白適銘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ai, Shih-mi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81
頁次:頁18-39
主題關鍵詞:近代性公共性市民生活新美術風景觀視新地景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6
  • 點閱點閱:280
摘要 台灣自日治時期開始,在殖民地政府推動「近代化」的整體建設進程中,透過西方現代化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的各項改革,逐漸脫離傳統守舊的俗民社會,並進而轉型成為一具有近代性意義的公民社會。在此種時代變貌中,基於推動新式都會計劃之需,由有如雨後春筍般浮現的西式建築、街道、公園、鐵道、橋樑、海港、空港及電信等公共設施構築而成的「新地景」,改變了明清以來傳統景觀之「地方性」特色,同時建構了台灣近代社會都會生活空間的「公共性」特質,展現近現代市民更為多元、摩登的生活文明及風貌。 雖然,自1927年開辦的「台展」及日後的「府展」等官辦美展,對台灣近代化歷程中「新美術」的形成具有絕對的影響力,在所謂追求、建構台灣「地方色彩」(Local Color)的過程中,藝術家們亦致力於發掘代表台灣的各種可能性。有趣的是,在其當代實踐的過程中,亦同時造就諸多以記錄「當代風景」為主題、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這些作品,除了藉此形塑了具有當代意義的風景典範標誌外,亦清楚展示了日治時期殖民地政府「近代化」政策中建立嶄新都會景觀及公共空間的企圖。 以反映、展示現代化建設成果所形成的「新地景」圖像,是我們探索台灣近代都會科技文明生活及公共文化發展內涵意義最重要的視覺材料。諸多台灣近代畫家,透過都會公共生活的參與與現代化公民身分的改變所形成的當代風景觀視、書寫觀點的轉移,提供觀看當代風景的可能模式,並直接導致台灣近代都會風景意象建構的完成。本文即在此問題關心下,針對台灣近代畫家尋繹、圖解近代台灣風景中所開展的閱讀、思維與書寫手法,重新檢視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發展中「風景寫作」的近代性意義及問題。
期刊論文
1.賴明珠(2000)。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3,4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永源(20080500)。石川欽一郎臺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藝術學研究,3,73-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娟英(20021200)。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臺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625-6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育淳(19960600)。夢想的國度--日治時期畫家筆下的淡水。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9,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井手薰(1929)。台北都市美。台灣建築會誌,1(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井手薰(1929)。台灣の都市計畫に就て。台灣建築會誌,1(5),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傳棋(2004)。穿越時空看台北2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越澤明、卞鳯奎(199309)。臺北的都市計畫--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年日據時期臺灣的都市計畫。台灣文獻(直字),105,123-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黄蘭翔(1995)。日據初期台北市的市區改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189-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溫振華(1989)。日據時期的都市化--以台北市為例。歷史月刊,15,135-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石川欽一郎(1926)。台灣方面の風景鑑賞に就いて1926(3),5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顏娟英(2000)。近代台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179-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顏娟英(2000)。觀看的眼睛與思索的心靈。視覺藝術,3,33-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石川欽一郎。台北の寫生地。中央美術,2(1),7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廖新田(2005)。朦朧:1930至1940年代台灣風景畫之「鄉土色彩」論述。史物論壇,1,129-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飯田實雄(1939)。台灣美術界秋季展望。台灣時報,193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立石鐵臣(1942)。台灣美術論。台灣時報,194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立石鐵臣(193508)。更衣蛻變的時刻。ネ‧ス‧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青井哲人(2004)。台灣都市はどう変わったのか--日本植民地期における都市生活空間の再編あるいは生成。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1-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蘇碩斌(2002)。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通(2003)。日治時期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世朋(2005)。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顏娟英(2005)。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台北:雄獅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鹿又光雄(1939)。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佳惠(2004)。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臺灣show。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薛燕玲、翁華美(2007)。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早川透(1941)。國土計畫と台灣都市。台灣地方行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建隆(2004)。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石川欽一郎(193506)。臺灣風光の回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271030)。台灣日日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川欽一郎(19080123)。水彩畫と台灣風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川寅治(19170415)。洋畫家所見的台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鹽月桃甫(192711)。第一回台展洋畫概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鷗亭生(19271030)。第一回台展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蜂谷生(19170304)。繪の旅よ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蜂谷生(19170308)。繪の旅よ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立石鐵巨(193510)。第九回台展互評--西洋畫家的東洋畫批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顏娟英(2000)。台展時期東洋畫的地方色彩。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娟英(2001)。營造南國美術殿堂--臺灣展傳奇。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瑾媛(2001)。台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黑英彥、顏娟英(200103)。台灣美術展覽會。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幣原坦(1939)。博物館三十年祝賀の史想。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創立三十年記念論文集。台北: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育淳(2006)。紀行,集古,支那趣味--梅原龍三郎與大正昭和畫壇的東方主義視線。視覺,記憶,收藏--藝術史跨領域學術研討會大會論文集。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