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
作者:王嘉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a-chou Wa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東亞研究所
指導教授:趙建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開放且分權型封閉而分權型封閉且集權型開放而集權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5)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623名被迫害致死的法輪功學員名單及情況簡介」。法輪大法明慧網:http://www.minghui.cc/gb/death_report.html
「大陸人權政策觀察」。大陸工作簡報,1998年10月8日。
「中央力促各地支持稅改,嚴禁提前徵收明年稅款」。明報(香港),1993年12月24日,A9版。
「分稅制或削富裕省財源,無理徵收稅費則可改善」。文匯報(香港),1993年11月4日,14版。
「北京、上海、重慶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新華網(北京),2002年10月22日。
「地方官員批駁『分稅制』思路」。中國時報(台北),1993年12月3日,11版。
「沿海地區強力反對分稅制」。聯合報(台北),1993年11月25日,18版。
「國務院關於地方實行財政包乾辦法的決定」。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
「國務院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朱憲堂、孫茂強主編。94財稅大變革─分稅制與新稅法。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年2月。
「粵確保分稅制順利實施」。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20日,A2版。
「廣東表態有限度支持分稅制」。聯合報(台北),1993年12月5日,10版。
「廣東個人所得稅徵收全國第一」。經濟日報(北京),1995年11月6日,3版。
「廣東專家批評分稅制挫傷地方發展積極性」。星島日報,1994年8月18日,A6版。
「關於200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3月7日,版2。
「籌組中國民主黨王有才將判刑」。中央日報(台北),1998年8月10日。
2001中國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7月。
Lowell Dittmer。「中國新領導─從分工、政治背景、與政策傾向評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0年12月。
Richard M. Bird, Robert D. Ebel, and Christine I. Wallich主編。社會主義國家的分權化:轉軌經濟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
丁樹範。「人民代表大會的改革」。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4年6月。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編。2001中國財政發展報告─轉軌經濟中的稅收變革。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中共人名錄編修委員會。中共人名錄。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3年3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註釋組。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委員名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一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1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二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2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三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四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4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五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5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六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七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7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八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8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九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0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一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二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編。中共「十三大」資料彙編。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1987年12月。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編。中共省級黨委領導成員人資調查。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8月。
中國人物年鑑社編。中國人物年鑑2001。北京 : 華藝出版,2001年。
中國局勢分析中心主編。中共最高決策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勢輯要(1978∼1998)。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中國要人編輯部。中國要人2001。台北:長亨文化,2001年。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中國財政年鑑2001。北京市 : 中國財政雜誌社, 2001年,11月。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財政年鑑(北京:中國財政雜誌社,2001年11月),頁344∼345。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財政年鑑。北京:中國財政雜誌社,2001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9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王 東。中華騰飛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王振輝。「現階段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化」。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55∼64。
王紹光、胡鞍鋼。「關於中國國家能力的研究報告」。董輔礽,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9年11月。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紹光。「中國國家財政能力的下降及其後果」。甘陽、崔之元主編。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紹光。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中的角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琢、文武漢。廣東改革評說。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王琢。「評財稅改革的成效與隱憂」。經濟體制改革(成都),總第67期,1994年7月,頁17∼21。
王嘉州。「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量化分析:台灣經驗與大陸現況的檢視」。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六期,2001年10月,頁58∼79。
王嘉州。「精英策略互動下的中共政治變遷(1976~1996)」。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8期,1998年8月,頁4∼17。
王麗萍。聯邦制與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8月。
尼 洛。「大陸民主運動評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2卷第7期,1990年1月,頁48。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十二屆中委會人事述評。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83年1月。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3年5月。
朱季良等編輯。火與血之真相─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紀實。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89年10月。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出版公司,1991年12月。
朱蓓蕾。「從中央與地方關係論地方精英在權力結構中之角色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1期,1999年1月,頁39∼58。new window
朱耀廷、王正喜。「關於『總額分成』財政體制改革的經驗和存在問題」。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頁421∼423。
江之楓。王牌出盡的中南海橋局。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0年1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92期)。台北:匯澤公司,2001年2月。
何 頻。「贏得權力之後:江澤民塑造新體制的機會與挑戰」。中國局勢分析中心主編。中共最高決策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10月,頁38∼41。
何 頻。中共最高決策層(1996∼1997)。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9月。
何帆。為市場經濟立憲─當代中國的財政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10月。
何思因主編。中共人名錄。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7月。
何高潮。地主、農民、共產黨:社會博弈論分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何華輝。比較憲法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
何頻、高新。中共新權貴─最新領導者群像。香港:當代月刊,1993年3月。
吳 葭。「當前大陸學潮事件之分析」。匪情研究(台北),第30卷第1期,1987年1月,頁147。
吳安家。「中共黨組織的變遷」。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94年3月。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吳國光。「中央與地方分權的特點、趨勢與政治影響」。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194∼198。
吳國光。自由的民族與民族的自由。台北:大屯出版社,2002年。
吳惠林、周亞貞。放權讓利─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台北:中華徵信所,1998年11月。
宋新中主編。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4月。
李 成。「十六屆中委會人事構成及其權力均衡」。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2年12月。
李沛良。社會研究的統計應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
李茂生、柏冬秀。中國財政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6年5月。
李壽初。中國政府制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李曉莊。「地方鑽稅制改革空子」。星島日報,1994年1月22日,A6版。
沈立人、戴圓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經濟研究,1990年第3期,頁12。
沈宗靈。比較憲法─對八國憲法的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辛向陽。大國諸侯: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年4月,第二版第四刷。
辛向陽。百年博弈─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100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阮 銘。中共人物論。NJ:八方文化公司,1993年6月。
阮 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8月。
周雪光。「中央集權的代價」。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9月,第四版。new window
林子捷。「中央地方各管『錢袋』,新稅制改變財政包乾」。明報(香港),1994年1月14日,A11版。
林尚立。國內政府間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型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林尚立。黨內民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7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7月。
林毅夫。「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陳昕主編。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頁384∼389。
法務部調查局。中共黨政軍組織人事表解。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1年7月。
侯吉諒主編。從魏京生到吾爾開希─1957~1989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總覽。台北:海風出版社,1989年7月。
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8月。
垂水健一。「第十五屆中國共產黨大會後的情勢─向中央反映地方意見的趨勢」。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頁29∼49。
紀 石。「中共處置政治異見人事不擇手段」。中國之春(香港),總第184期,1999年2月,頁6∼13。
胡 平。中國民運反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胡 偉。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胡 榮。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個案研究。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12月。
胡書東。經濟發展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財政制度變遷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胡慶康、杜莉。現代公共財政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二版。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中國地區差距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胡鞍鋼。「艱難的制度創新─對分稅制改革的初步評價」。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1期,1997年1月,頁29∼53。new window
胡鞍鋼。中國發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胡鞍鋼。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4月第二版。
胡鞍鋼主編。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1年2月。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0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0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七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7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九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9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八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8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三∼四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4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六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6年。
夏樂生。「從大陸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關係看地方主義的滋長」。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4期,1999年4月,頁17∼26。
徐永海。「中國民主運動的新階段」。中國之春(香港),總第185期,1999年3月,頁36。
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台北),2001年12月,頁107。new window
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2刷。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八刷。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00。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3期,1998年3月,頁105。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04。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7期,2002年7月,頁107。
袁 易。「中共威權政體轉型的政治動力」。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6期(1995年6月),頁5∼17。
財政部綜合計畫司編。中國財政統計(1950-1991)。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高 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下卷:趙紫陽回天乏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1月。
高 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浪潮,中卷:胡耀邦欲速不達。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2月。
高 新。中國黨政軍中央領導層。香港:明鏡出版社,2001年5月。
高 新。降伏「廣東幫」。香港:明鏡出版社,1999年9月。
高 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2002年4月。
高培勇、溫來成。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財政運行機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國安民。八十年代中共改革派之興起與變遷。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5月。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共「十五大」及其情勢發展之初探。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7年10月。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中共「十三大」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7年11月。
國家安全局編。中共人物誌(下冊)。台北:國家安全局,1991年1月。
國家安全局編。中共人物誌(上冊)。台北:國家安全局,1991年1月。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11月。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增強國營大中型企業活力政策取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寇鐵軍。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出版社,1996年。
康峻榮。中國大陸民主化運動之研究─「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個案研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
張月玲、肖國金。「我國預算外資金的歷史與展望」。財經理論與實踐(山東),2000年3月,頁67。
張卓元主編。中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經濟學思考。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
張雅君。「中共財政管理體制之變革與地方政府財政自主的影響」。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2期,1995年10月,頁54。new window
張雅君。「論中共的地方主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10期,1993年10月,頁5∼18。new window
張麗卿。「北京擴大戰線批鬥法輪功」。大陸工作簡報(台北),2001年3月14日,頁6。
許曉平譯,大前研一著。中國,出租中。台北:天下雜誌,2002年10月。
郭北辰主編。現代財政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2月。
郭定平。政黨與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new window
郭建中。中國大陸稅收制度,1950∼1994。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1月。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9月。
陳力生。「大陸民主運動邁進組黨階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1∼2。new window
陳俊杰。關係資源與農民的非農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陳建勳。中國大陸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權之實證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年5月。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出版社,2002年2月。new window
陳會英、張麗卿。「大陸當局鐵腕取締法輪功」。大陸工作簡報(台北),1999年8月12日,頁1∼11。
陳鍾文。大陸稅務行政制度之研究。台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1995年5月。
喻希來。「中國地方自治論」。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年第4期,2002年8月,頁9∼23。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5月。
曾牧野等主編。廣東二十年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棟陽。「廣東基本接受新稅制」。星島日報,1994年2月9日,A5版。
童之偉。「論有中國特色的單一制」。童之偉主編。法權與憲政。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頁375∼392。
項懷誠主編。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3月。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的財政調控、外資運用與諸侯經濟」。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第12期,1996年12月,頁24∼59。new window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改革開放後的財政調控。台北:華泰書局,1997年1月。
黃佩華。「費改稅:中國預算外資金和政府間財政關係的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的分權化:轉軌經濟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頁379。
黃國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黃國光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7月,頁7∼56。
黃貫球。「略論財政包乾」。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頁425∼426。
楊力宇、馬怡陽。風暴之後─八九民運及其影響。香港:百姓文化公司,1991年2月。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5月。
楊鳳春。中國政府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經濟部統計局編。國內外經濟統計指標速報(229期)。台北:經濟部統計處,2003年1月。
葉青、黃運武。國稅流失與‘94新稅制。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
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12期,1995年12月,頁6∼22;new window
董輔礽、唐宗焜主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制度與效率。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2年。
賈康、白景明。「中國政府收入來源及完善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北京),總第362期,1998年6月,頁47∼48。
賈康、閻坤。中國財政:轉軌與變革。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年8月。
鄒繼楚。大陸財政制度改革:經濟制度轉型與財政分權。台北:喜瑪拉雅,2001年9月。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二版。new window
趙佳誼等譯,大前研一著。中華聯邦。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1月。
趙建民。「中共十五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頁58。
趙建民。「自『放權讓利』看八0年代中國大陸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共研究(台北),第31卷第7期,1997年7月,頁69∼79。
趙建民。「塊塊壓條條: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6期,1995年6月,頁70。new window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3月,初版三刷。new window
趙春山。「論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共黨角色─蘇東劇變的反思」。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15。new window
趙春山。「論中共的多黨合作制度」。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2期,1995年10月,頁1∼27。new window
趙曉斌、關榮佳。「中國的區域發展模式和中央與地方關係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秋季卷,頁153∼154。
趙穗生。「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從強制到協商」。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5卷第8期,1992年8月,頁33∼35。new window
劉佩瓊主編。廣東經濟投資總覽。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
劉國光、邢賁思、楊啟先主編。國有企業改革及運作全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劉清波。中共憲法論。台北:華泰文化公司,2001年1月。
劉勝驥。「大陸民主運動再起」。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9卷第7期,1987年1月,頁14。
劉智正。「中共批判鎮壓下的法輪功」。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3期,2002年3月,頁64。
劉溶滄、焦國華。「地區間財政能力差異與轉移支付制度創新」。財貿經濟(北京),2002年第6期,頁5。
劉溶滄、趙志耘主編。中國財政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2月。
劉瑞華譯,Douglass C. North 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劉曉波。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9月。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1998(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8月),頁205。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199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8月),頁205。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8月),頁205。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8月),頁205。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8月),頁205。
歐陽新宜。「天安門事件對大陸省級精英任命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9期,1994年9月,頁26∼40。
蔡嘉裕。「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25∼43。new window
鄭永年、王旭。「論中央地方關係中的集權和民主問題」。戰略與管理(北京),2001年第3期,頁61∼70。
鄭永年。「『分權戰略』與半聯邦制的演進」。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72∼81。
鄭永年。「實存的聯邦制的制度化」。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0年12月,第十三章。
鄭永年。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NJ: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9年3月。
鄭永年。江澤民的政治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新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1月。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公司,2000年2月。new window
鄧小平。「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頁309∼310。
鄧正兵。「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主義的特點」。社會科學(上海),2002年第9期,頁72。
魯競。「江澤民『講政治』的歷史與現實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30卷第6期,1996年6月,頁41。
盧洪友。「非稅財政收入研究」。經濟研究(北京),總第362期,1998年6月,頁58∼59。
閻 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4卷第8期,1991年8月,頁22∼30。
薄貴利。集權分權與國家興衰。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
謝淑貞。賽局理論。台北:作者印行,1995年7月。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2月。
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4月。
鍾鼎編著。大陸財政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12月。
鍾聞一。「『財政包乾制』完成使命」。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2日,A3版。
鍾聞一。「廣東已邁出第一步─分稅制與廣東經濟」。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3日,A3版。
韓文甫。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6年7月。
叢安妮。「中共推行分稅制改革,仍須克服諸多思想上干擾」。中國時報(台北),1994年1月18日,17版。
魏 杰。「政府經濟職能及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係」。董輔礽等著。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頁80∼92。
魏禮群主編。市場經濟中的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9月。
羅成法。「新的財政體制改革對廣東的影響」。黨校論壇(北京),總第62期,1994年1月,頁23。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第五版。
嚴加祺。民主怎樣才能來到中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蘇國樑。統計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4年9月。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年8月。

英文部分:
Chung , Jae Ho. 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ung, Jae Ho. “ Studies of Central-Provinical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A Midterm Appraisal,”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2(1995), pp.488∼489.
Dahl, Robert A. Polyarchy .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Dowding , Keith and Desmond King , eds. , Preferences , Institutions , and Rational Choice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Eggertsson , Thrainn.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Elazar, Daniel J. Exploring Federalism .Tuscaloo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7.
Guo, Xuezhi. “Dimensions of Guanxi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46(2001.7),p.67.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no.2(June 1996), pp.936-57.
Hao, Jia and Wang Mingxia , “Market and State :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in Jia Hao and Lin Zhimin , eds.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1994.
Harding ,Harry. “‘On the Four Great Relationship’: The Prospects for China,” Survival, vol.36, no.2(1994),p.36.
Hsu, Szu-chien,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the PRC under the Tax Assignment System: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1994-97,” Issues & Studies , Vol. 36, no.2(2000), pp.32~72.
Huang, Yasheng. 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Immergut ,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 vol.26, no.1(March 1998),p.18.
Kornei, Janos. The Socialist System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Kumar , Anjali . “China’s Reform , Internal trade and Marketing ,” The Pacific Review , vol.7 , no.3(1994), pp.323~340.
Li, Cheng and Lynn White, “The Fif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Full-Fledged Technocratic Leadership with Partial Control by Jiang Zemin,” Asian Survey, vol. 38, no.3(March 1998),pp.245~247.
Li Cheng ,“Jiang Zemin''s Successors: 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Leaders in the PRC,” The China Quarterly , no.161(2000),pp.1~40.
Li, Linda Chelan. Centre and Provinces: China 1978-1993,Power as Non-Zero-Su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Lieberthal, Kenneth G. “Introduction: 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s.” in Kenneth H G. Lie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eds.,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Lijphart , Arend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Liu, Yia-Ling.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China Quarterly , no.130(1992),pp.313~316.
Luo, Xiaopeng . “Rural Reform and the Rise of Localism,” in Jia Hao and Lin Zhimin , eds.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1994.
Marsh , David and Gerry Stoker eds.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Y.: Palgrave ,1995.
North ,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1.
North , Douglass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Naughton, Barry. “The Decline of Central Control over Investment in Post-Mao China,” in David M. Lampton 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Post-Mao China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Oi , Jean C . Rural China Takes Off :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Oi , Jean C.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1992), pp.99~126.
Oi, Jean C.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1992),pp.99~126.
Osborne , Martin J. and Ariel Rubinstein , A Course in Game Theory .Cambridge : MIT Press,1994.
Peters, B.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New York: Pinter , 1999.
Pye , Lucian W. “Tianamen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sian Survey , vol.30, no.4(April 1990) , p.331.
Pye , Lucian W.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 Cambridge : The M.I.T. Press , 1970.
Segal, Gerald. China Changes Shape: Reg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 AdephiPaper 287 . London: Brassey’s for IISS, March 1994.
Shirk, Susan L.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93.
Tao, Yi-feng. “The Evolution of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 in Post-Mao China, 1978-98: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of Provincial Leader Turnover,” Issues & Studies , vol. 37, no.4(2001), p.97.
Taylor, Michael. “Cooperation and Rationality: Notes on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s,” in Karen Schweers Cook and Margaret Levi , eds.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Teiwes, Frederick C. “ Politics at the "Core": The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of Mao Zedong ,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 China Information, vol.xv ,no.1(2001),pp.1-65.
Weingast, Barry R. and Yingyi Qian , Gabriella Montinola ,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 World Politics, vol. 48, no. 1. (Oct., 1995) , pp.60~68.
Wong , Christine P. W.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an Era of Fiscal Decline : The Paradox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Post-Mao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28(December 1991),pp.691~715.
Wong, Christine P. W., Christopher Heady and Wing T. Woo. Fis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Yang, Dali L. “Governing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Market: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Politicians'' Choices, and Unintended Outcomes,” World Politics, Vol.48, no.3 (April 1996),pp.425~439.
Zhang, Le-Yin. “Chinese central-provincial fiscal relationships, budgetary decline and the impact of the 1994 fiscal reform: An evalu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7(Mar 1999), pp.115~141.
Zang, Xiaowei. “The Fo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 Technocracy or Political Technocracy,” Asian Survey, vol.33, no.8(August 1993),pp.793~79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