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
作者:陳致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Zhi-ho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張高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歷史解釋敘事左傳「初」字敘事法屬辭比事Tso-chuanNarratethe beginning(初)Explanation of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
論文提要
本論文以《左傳》敘事文本為主要探討對象,由敘事、閱讀、歷史解釋等角度,嘗試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之經典閱讀方法,與歷史解釋體系。敘事態度、敘事結構、歷史想像與文化語境,是解讀《左傳》敘事之關鍵。本文提出「因果結構」、「屬辭結構」、「比事結構」以建構《左傳》之敘事結構;並由歷史想像角度切入,探討史家態度如何藉由敘事表達而呈現。同時就敘事結構與「以人統事」等角度,指出《左傳》突破編年體史書限制之設計。
在敘事藝術方面,除討論《左傳》人物敘寫藝術外,更以被學界所忽略之「初」字敘事法為對象。探討其來源、特色與歷史解釋功能。整體而言,因果揭示、補充說明與錄異保存是「初」字敘事法之功能,而奇聞異事與歷史想像為其主要內容。史家運用「初」字敘事法,區別史書敘事與神異題材,透過此字法之標示,一則能達成資鑑勸懲之功能,另則能保持史書敘事之可信度與真實性。
敘事即是解釋,亦是文化理解。剪裁取捨間,已寓史家褒貶。探討中國敘事作品,除借鏡西方敘事理論操作外,建構屬於中國文化之敘事審美理論,是今後敘事研究之重心。秉此理念,試以晉國諸氏興廢、晉楚弭兵、禍福敘事等為論述對象,冀能釐清《左傳》敘事與歷史解釋之相關問題。如此,除對探討中國歷代敘事觀念之發展與變化,有源頭探討之貢獻外,更能修正西方史家誤認中國無史學之偏見。此外,以《史記》為首之中國一系列正史,其敘事與歷史解釋或受《左傳》影響,本文以「《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為題,期能對文史學界有所貢獻。
This thesis discuss " Tso-chuan (左傳)" text mainly. We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 of narrating, reading, understanding. We try to build and construct the method of reading and explaining with china's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The attitude of narrating, Structure of narrating, Imagination of history and context of culture,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 Tso-chuan (左傳) " narrate. In the artistic respect of narrating, We discuss mainly that describe art of personages, and the narration method of ' the beginning(初) '.
Discuss the literary works of narration of China, how could to build and construct a system belong to the culture context belong to China, is a focal point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Narrative is the form of explanation. Distinguish the relevant problems about the ar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the art of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 Tso-chuan (左傳)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and develops about the idea of narration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Such a discussion can offer contribution to literature and history.
【參考文獻】

說明:以下就寫作過程中,有所參考或啟發之書目羅列以供參考。書目排列,典籍依作者生年先後,其他則依出版年月先後。

一、春秋、左傳
《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十二刷。
晉‧杜 預《春秋經傳集解》(相臺岳氏本),臺南:利大出版社,1980年1月初版。
晉‧杜 預《春秋釋例》,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11月臺二版。
清‧馬 驌 著 徐連城 校點《左傳事緯》,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6月一版。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出版。
清‧王 源 《左傳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8月初版。
清‧方苞 口授 王兆符 傳述 《左傳義法舉要》,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1月初版。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一版。
清‧劉文淇《春秋左傳舊注疏證》,香港:太平書局,1966年10月版。
清‧林 紓 選《左傳擷華》,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57年2月初版。
[瑞典]高本漢著、陳舜政譯《高本漢左傳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1972年2月。
韓席籌 編註《左傳分國集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10月臺一版。
陳新雄、于大成 編《左傳論文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76年5月出版。
戴君仁 等《春秋三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1月初版。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
張高評《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初版。
洪順隆《左傳論評選析新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0月出版。
高葆光《左傳文藝新論》,臺中(東海大學研究叢刊),1983年8月四版。
葉政欣《杜預及其春秋左氏學》,臺南:興業圖書公司,1984年2月出版。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4月初版。
[美]王靖宇《左傳與傳統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一版。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月初版。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初版。
程元敏《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8月初版。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二版。
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一版。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5月出版。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10月初版。
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10月初版。
管燮初《左傳句法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吳闓生《左傳微》,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12月一版。
劉正浩《左海鉤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王叔岷《左傳考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4月初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年4月一版。new window
張文國《左傳名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裴默農《春秋戰國外交群星》,四川:重慶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二刷。
夏先培《左傳交際稱謂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簡宗梧《鎔裁文史的經典─左傳》,臺北:黎明文化,1999年4月初版。
毛遠明《左傳詞彙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劉麗文《春秋的回聲─左傳的文化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1月初版。new window
方朝暉《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8月第1版。
姚曼波《春秋考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張 猛《左傳謂語動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蔡妙真《追尋與傳釋─左繡對左傳的接受》,臺北:萬卷樓,2003年8月初版。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戴 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潘萬木《左傳敘述模式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何新文《左傳人物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吳靜安 撰《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續》(1-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二、敘事相關研究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十一月。
施洛米絲‧雷蒙─凱南 著、賴干堅 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羅 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美]蒲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董小英《敘事藝術邏輯引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STEVEN COHAN & LINDA M.SHIRES著、張方 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一版。
王 彬《紅樓夢敘事》,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南華大學),1998年6月出版。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12
月第1版。
董小英《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王 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美]詹姆斯‧費倫 著、陳永國 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格 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周慶華《故事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9月初版。new window
王 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第1版。
[美]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荷]米克‧巴爾 著、譚君強 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2003年4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申 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三版。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敘事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美]華萊士‧馬丁 著、伍曉明 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
[美]丁乃通 著、陳建憲 黃永林 李揚 余惠先 譯《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三、經學
嚴 正《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姜廣輝 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于雪棠《周易與中國上古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四、史學
《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初版。
漢‧司馬遷《史記》(百納本二十四史‧宋慶元黃善夫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臺六版。
唐‧劉知幾 撰、清‧浦起龍 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六月。
Edward H. Carr 著、王任光 譯《歷史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68年12月初版,2003年1月二十二刷。
R.G.Collingwood、黃宣範 譯《歷史的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3月。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初版。
柳詒徵《國史要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10月八版。
杜維運《中西古代史學比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8月初版。new window
楊家駱 主編《竹書紀年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4月四版。
簡後聰、林君成《歷史編纂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1月初版。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杜維運《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三版。new window
彭雅玲《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王錦貴《中國紀傳體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汪榮祖《史傳通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第二版。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
何兆武《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代西方史學著作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月。
陳蘭村《中國傳紀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陳其泰《史學與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陳其泰《史學與民族精神》,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第1版。
[法]Marc Bloch 著、周婉窈 譯《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3月。
[英]沃爾什 著、何兆武 張文杰 譯《歷史哲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嚴建強、王淵明《西方歷史哲學》,臺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年11月第1版。
張文杰 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韓震 孟鳴歧《歷史哲學─關於歷史性概念的哲學闡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陳桐生《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2年9月初版一刷。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十五版。new window
鄧鴻光 李曉明 主編《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第一輯),武漢:崇文書局,2003年5月。
[美]海登懷特 著、陳永國 張萬娟 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陳啟能、倪為國 主編《書寫歷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7月第1版。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凌雲《儒家倫理與中國史學》,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張 岩《從部落文明到禮樂制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5月第1版。
錢茂偉、王東 著《民族精神的華章:史學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黃開國、唐赤蓉《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1月第1版。
瞿林東《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劉家和《史學、經學與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英]帕特里克‧加登納著、江怡譯《歷史解釋的性質》,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
[美]海登懷特 著、董立河 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饒尚寬《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第1版。
許冠三 選譯《歷史解釋》,香港:震旦圖書公司,出版年月不詳。

五、子部、思想
漢‧劉 向 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三版。
清‧章學誠 著、葉瑛 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初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初版,1993年9月。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8月出版。
[日]中村元 著、徐復觀 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劉 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4月初版。
彭亞非《先秦審美觀念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李 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0月。new window
趙 林《協調與超越─中國思維方式探討》,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熊道麟《先秦夢文化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3月1版。new window
黃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陳 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期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1月初版。
徐漢昌《先秦學術問學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4月初版。

六、文學與修辭
梁‧劉 勰 撰、周振甫 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再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版。
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new window
W.C.布斯 著 華明、胡蘇曉、周憲 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譚學純、唐躍、朱玲著《接受修辭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亞里斯多德 著、姚一葦 譯註《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8月十版。
鄭頤壽 主編《文藝修辭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童慶炳 等著《文學藝術與社會心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二版。
凌煥新《微型小說藝術探微》,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朱棟霖、陳信元 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2000年7月。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可永雪《史記文學成就論說》,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英]福斯特 著、朱乃長 譯《小說面面觀》(英漢對照),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1月第1版。
汪正龍《文學意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楊樹增《史記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胡家祥《文藝的心理闡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周振甫《周振甫講古代文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周振甫《周振甫講修辭》,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七、思維、閱讀、接受、詮釋
日‧中村元 著、徐復觀 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劉宏彬《紅樓夢接受美學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丁禎彥、吾敬東《春秋戰國時期觀念與思維方式變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
徐興海《司馬遷的創造思維》,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楊儒賓 黃俊傑 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new window
曹明海《文學解讀學導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金元浦《文學解釋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楊文虎《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發生》,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蔣成瑀《讀解學引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曾祥芹《閱讀學新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邵志方《思維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
陳新漢《審美認識機制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韓震、孟鳴歧《歷史、理解、意義─歷史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劉耘華《詮釋學與先秦儒家之意義生成─《論語》、《孟子》、《荀子》對古代傳統的解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第1版。
周裕楷《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李咏吟《解釋與真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洪漢鼎 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一輯、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周冠生《審美心理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八、語言學、符號學
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日]西槙光正 編《語境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1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運用的語用原則」課題組 編著《語用研究論集》,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程祥徽 主編《語言與傳意》,香港:海峰出版社,1996年6月一版。
寸鎮東《語境與修辭》,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李幼蒸《結構與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陳宗明《中國語用學思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何樂士《古代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第1版。
吳啟主《漢語構件語法語篇學》,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2月再版。new window
楊伯峻、何樂士 著《古代漢語語法及其發展 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8月。
魯 川《漢語語法的意合網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第1版。
錢敏汝《篇章語用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王汶成《文學語言中介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何樂士《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第1版。
沈立岩《先秦語言活動之形態觀念及其文學意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