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今文《尚書》語法與經文詮釋關係之探討
作者:劉靜宜
作者(外文):Ching-yi Liu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李威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尚書正義書集傳尚書釋義語法經文詮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本文內容主要是從語法角度,對今文《尚書》的詞類、短語、語句以及篇章,進行系統性的研究。除分析語法之外,也依據《孔傳》、《孔疏》、《蔡傳》、錢江本《尚書》、屈氏《尚書釋義》五種文本,互相比對,以究今文《尚書》經文所詮釋的要義。
結論中,歸納出本文六點特色:一、比對出《經傳釋詞》引《書》之內容;二、釐清台灣與大陸學者語法用語之異同;三、辨析今文《尚書》各句類語法用語與特點;四、提出詮釋今文《尚書》句式之路徑;五、辨解「單詞、短語、語句」詮釋之要義;六、提出入今文《尚書》15條例之鑰。
諸家對今文《尚書》之句讀與詮釋,見解各異,但研究過程中,藉由語法分析,能辨析句讀與詮釋何者較妥切。辨析路徑有四點:第一、由於斷句的不同,故常常在詮釋語境之句式時,有不同見解,可由同篇章內容中來證明。第二、由於斷句的不同,有不同見解,可由其他篇章句法中來證明。第三、由於詮釋的不同,經由上下文句式之語法分析,可得出結果。第四、藉由語法規則中去分析,可得出《尚書》所要詮釋的義理與語法。
論文架構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前人研究與本文架構、今文《尚書》內容與思想、歷代詮釋《尚書》之大要。
第二章「今文《尚書》詞類、短語、句法之探析」,對於今文《尚書》各詞類類別與語法特徵、短語的結構類型、句子成分、單句的類型、複句的類型,一一舉證說明。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別對今文《尚書》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判斷句加以析論。首先,各章的第一節,從句型之義界、句式與用詞加以說明。其次,在各章第二節句型詮釋舉隅,先以語法分析例句,接著引證《孔傳》、《孔疏》、《蔡傳》、《錢、江》、《屈氏》五家之詮釋,最後以語法方式或是引證他家說法,論其五家何者詮釋較妥。最後,各章的第三節,說明各句類之用語與特點。
第八章「今文《尚書》語法析例」,是對六篇章內容,各句的語法分析。六篇中,《虞夏書》、《商書》、《周書》各取兩篇,《虞夏書》中分析了〈堯典〉、〈甘誓〉;《商書》中分析了〈湯誓〉、〈微子〉;《周書》中分析了〈牧誓〉、〈文侯之命〉。
  第九章「結論」,將各章節所提出的論述,簡單扼要的提出本論文之價值與特色。
關鍵字:語法、經文詮釋、尚書正義、書集傳、尚書釋義
none
一、古籍
(一)、經部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易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儀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公羊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爾雅》(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二)、史部
〔北齊〕魏收、〔清〕謝啟昆,《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周〕左丘明,《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漢〕司馬遷,《史記》 (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宋〕范瞱,《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三)、子部
〔周〕晏嬰《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周〕尹文,《尹文子》(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
〔周〕荀況,《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漢〕劉安、〔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明]胡廣奉敕,《性理大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周〕呂不韋輯、陳奇猷校,《呂氏春秋》(台北:華正書局 ,1985年)。
〔周〕墨翟,《墨子》(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漢〕王充、黃暉校《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
〔東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周〕莊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四)、集部
〔清〕嚴可均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全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2年5月)。
〔清〕董誥編 ,《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漢〕王符、〔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乾隆御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198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


(五)、其他
〔宋〕蔡沈,《書經集傳》(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
〔唐〕劉知幾、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灣:里仁書局,1971年9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1974年12月)。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1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3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出版,1983年9月)。
〔清〕馬建忠,《馬氏文通》(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11月)。
〔清〕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
〔清〕孫詒讓,《尚書駢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江蘇:江蘇古籍出版,2000年9月)。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2001年11月)。


二、專書
(一)、尚書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華岡書局,1972年4月)。new window
楊筠如,《尚書覈詁》(台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張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語氣詞》,《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曾運乾,《尚書正讀》(台北:洪氏出版,1975年3月)。
朱祖義,《尚書句解》(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黃度,《尚書說》(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1983年2月)。new window
周秉鈞,《尚書易解》(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6月)。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4月)。
周秉鈞校,錢宗武、江灝譯注,《尚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1年11月)。
錢宗武,《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7月)。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錢宗武,《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4月)。
郭建勳,《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


(二)、語法
廖庶謙,《口語語法》(上海:讀書出版,1946年6月)。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8月)。
楊樹達、楊伯峻,《楊樹達詞詮叔姪文法名著三種•詞詮》(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沙夫(Adam Schaff),《語義學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6月)。
殷孟倫、殷煥先,《古漢語簡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
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1980年12月)。
黎錦熙,《國語文法》(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10月)。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張靜,《現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1986年,6月)。
朱振家,《古代漢語》第一冊(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1990年6月)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0年8月)。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1992年9月)。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年2月)。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崔永東,《西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孫良明,《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1994年2月)。
譚全基,《古代漢語基礎》(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3月)。
馮契,《邏輯思維的辯証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6年)。
郭錫良,《古代漢語》第一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月)。
呂冀平,《漢語語法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
王海棻,《古代漢語簡明讀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4月)。
張世祿,《古代漢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0年7月)。
黃六平,《漢語文言語法綱要》(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8月)。
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洪成玉,《古代漢語教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楊如雪編,《文法與修辭》上冊(台北:康熙圖書出版,2001年8月)。
張雙棣,《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2年6月)。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2003年1月)。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3年3月)。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呂淑湘,《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張雙棣編,《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3年6月)。
左松超,《文言語法綱要》(台北:五南書局,2003年8月)。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馬漢麟,《古代漢語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2004年2月)。
李佐豐,《上古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2004年8月)。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8月)。
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8月)。
錢宗武,《今文尚書語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張世祿,《古代漢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5年1月)。


(三)、其他
劉師培,《國學發微》(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李威熊先生,《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1988年12月)。
李正光編,《馬王堆漢墓帛書竹簡》(長沙:湖南美術,1988年) 。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
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93年5月)。
詹英,《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2002年)。
馬承源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12月)。
葉國良,《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2005年8月)。


三、期刊
王力,〈中國文法中的繫詞〉,《清華學報》12卷1期(1937年)。
戴連璋,〈尚書判斷句、準判斷句探究〉,《淡江學報》5期(1966年)。
席澤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文物》第2期(1978年)。
林序達,〈判斷詞「是」的形成和發展〉,《西南師院學報》(1979年2月)。
董希謙,〈古漢語繫詞「是」的產生和發展〉,《河南大學學報》(1985年2月)。
徐杰、張林林,〈疑問程度與疑問句式〉,《江西師大學報》(1985年2月)。
黃國莒,〈「嗎」字句用法初探〉,《語言研究》(1986年2月)。
唐鈺明,〈中古「是」字判斷句述要〉,《中國語文》(1992年5月)。
王霽雲,〈從《詩經》看古漢語判斷詞「是」的產生〉,《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6月)。
齊正喜,〈疑問句、句型初探〉,《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1期(1994年)。
朱曉亞,〈現代漢語感嘆句初探〉,《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毛玉玲,〈判斷詞「是」和指示代詞「是」的再探討〉,《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3期(1994年6月)。
萬益,〈從《尚書》、《詩經》的語言現象看古漢語嘆詞的表意功能〉,《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期(1994年)。
于康,〈漢語「是非問句」與日語「肯否性問句」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總第32期)(1995年)。
齊正喜,〈古代漢語疑問句中的有關問題〉,《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期(1995年)。
錢宗武,〈論今文《尚書》的語法特點及語料價值〉,《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5年)。
商拓,〈淺論理想祈使語氣的表達〉,《貴州教育》第9期(1996年),
劉捷〈古漢語中的「判斷句」淺析〉,《懷化師專學報》第16卷第2期(1997年6月)。
沈丹蕾,〈試論今文《尚書》的嘆詞〉,《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8年)。
余心樂、雷良啓,〈今文《尚書》語言研究的重大創獲〉,《古漢語研究》第1期(1999年)。
陳寶勤,〈繫詞「是」字判斷句的産生與發展〉,《瀋陽大學學報》第1期(1999年)。
汪業全,〈漢碑文「惟」字考察〉,《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9年)。
李秀,〈試論現代漢語的疑問句式〉,《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6期(1999年)。
宋金蘭,〈古漢語判斷句詞序的歷史演變-兼論也的性質〉,《語文研究》第4期(總第73期)(1999年)。
錢宗武、劉彥杰,〈今文《尚書》判斷句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8卷第6期(1999年)。
李生信,〈古今漢語疑問代詞的發展與變化〉,《固原師專學報》總第20卷第7期(1999年)。
曹小雲,〈《論衡》疑問句式研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0年5月)。
洪波,〈先秦判斷句的幾個問題〉,《南開學報》第5期(2000年)。
肖婭曼,〈判斷詞「是」是分化而來〉,《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月)。
白振有,〈《列子》疑問代詞討論〉,《延安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1年6月)。
薛玉萍,〈漢語祈使句和形容詞的類〉,《語言與翻譯》第4期(總第68期)(2001年)。
蔣重母,〈《孟子》疑問句研究〉,《天中學刊》第16卷第4期(2001年8月)。
王向清,〈疑問:馮契認識論的重要範疇〉,《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1年11月)。
劉忠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確認問題〉,《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期(總第69期)(2002年)。
吳瓊,〈試論「惡、安、焉」的演變和「那(哪)」的產生〉,《語言研究》特刊(2002年)。
王光和,〈漢語感嘆句形式特點淺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期(2002年9月)。
周靜,〈漢語中無標記否定表達手段探微〉,《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3年2月)。
張則橋,〈古代漢語中的「是」何時開始作判斷詞〉,《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3年12月)。
孫汝建,〈句子的否定和句子的局部否定〉,《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6月)
周國光,〈現代漢語陳述理論述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4年)。
賀敬華、劉金虎,〈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5年1月)。
徐啓庭,〈先秦判斷詞研究的幾個原則〉,《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
鄭麗欽,〈淺析《尚書》中「惟」字的英譯〉,《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5年5月)。


四、學位論文
譚固賢,《太史公尚書說》(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4學年)。
何淑貞,《尚書語法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8學年)。
許錟輝先生,《先秦典籍引尚書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59學年)
李偉泰,《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60學年)。new window
陳品卿,《尚書鄭氏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62學年)。new window
吳永猛,《洪範經濟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63學年)。new window
黎建寰,《尚書周書考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63學年)。new window
錢昭萍,《尚書「德」概念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7學年)。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9學年)。new window
黃忠慎,《尚書洪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9學年)。
廖雲仙,《虞夏商書斠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9學年)。
傅兆寬,《明梅鷟、郝敬尚書古文辨之異同》(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69學年)。new window
陳正香,《尚書商書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1學年)。
蔡根祥先生,《後漢書尚書考辨》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72學年)。
張女權,《尚書政治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4學年)。
傅佩琍,《王莽之尚書學與行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6學年)。
歐慶亨,《三國尚書學考述》(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6學年)。
金汀煥,《尚書盤庚篇集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77學年)。
張曉生,《姚際�琱峔銎|書禮記學》(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8學年)。
姜允玉,《尚書通假字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1學年)。
許華峰,《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辨偽方法》(台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學年)。
吳國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學年)。
趙麗君,《尚書堯典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1學年)。
林登昱,《林之奇尚書全解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 學年)。
周少豪,《漢書引尚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85學年)。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85學年)。
林登昱,《尚書在古史辨思潮中的新發展》(台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87學年)。
張靜婷,《王船山尚書引義政治實踐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
夏鄉,《皮錫瑞尚書學述》(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91學年)。
陳韋在,《焦循尚書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92學年)。
何銘鴻,《皮錫瑞尚書學研究》(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2學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