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傳奇丑腳研究
作者:林麗紅
作者(外文):Lin Li Hung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國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丑腳淨丑傳奇明代傳奇腳色行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戲劇人物是戲劇文學中最基本的因素,情節、曲詞、賓白等都以人物為中心,符合人物形象塑造,才能稱得上是好的劇作。古典戲曲中,劇中的人物被類型化,因而形成行當,簡言之,腳色行當是創造舞台形象的基礎,也因此腳色行當如何被運用,如何呈現人物的特質,也就是劇本動不動人的一個課題。今日以丑腳為論述的對象的著作,包括專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中,對明代傳奇中丑腳的演化,似乎是比較忽略的,雖說丑行建構腳色藝術,產生流派,要在清代之後,但之前的蘊釀期,卻是被忽略了,對明代傳奇丑腳做一整體探究,正合彌補這個空白。
從倡優的即興演出,參軍、蒼鶻的插科打諢,踏謠娘的醜扮、戲謔到了宋元南戲的副淨、副末,再到宋元南戲、明傳奇的丑角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不管是長篇的唸白,舖敘的賦體,後世的丑腳都見沿用,清代舞台丑腳以蘇白為戲白,也早在明傳奇中即可見到。今日舞台淨丑功能涇渭分明,但在明傳奇中,淨丑的關係,始終無法清楚釐清,無論是其功能、妝扮都時見混淆,而淨丑扮飾性格化的人物在明傳奇均可見之,但其後丑腳不再飾演這個類型的人物,淨腳卻發揚光大,以飾演性格化人物為主流發展。明代傳奇對丑腳的創造,我們依然可以在舞台上見到跡踪,《明珠記》中機智的塞鴻、《浣紗》中卑鄙猥瑣的伯嚭、《鳴鳳記》中寡廉無恥的趙文華、《鮫綃記》中惺惺作態的賈主文、《繡襦記》中忠貞的來興,《義俠記》中五短身材的武大郎、《偷甲記》中妙手盜寶的時遷,《灌園記》中詼諧逗趣的臧兒、《還魂記》中搞笑耍寶的疙童等為後代的舞台提供了豐富的表演素材。從明傳奇到今日的舞台,丑腳從來都不是劇中最重要的腳色,卻一直都是劇中最真實、最有血有肉的一個。
一、 專書

(一)、工具書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莊一拂編:《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出版社,1989年1刷
徐培均、范民聲主編:《中國古典名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版1刷
李惠綿編著:《戲曲要籍解題》,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初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1版3刷
徐朔方著:《晚明曲家年譜》,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二)、劇本
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偉文出版社編輯部編:《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台北:偉文出版社,1979年
長安出版社編輯部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附錄二種》,台北:長安出版社
高明著:《詳注精校琵琶記》,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初版
錢南揚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台北:華正出版社,1980年初版
陶湘輯:《元明清傳奇五種》,台北:廣文出版社,1983年初版
湯顯祖著,徐朔方、楊校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沈璟著,徐朔方輯校:《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孔尚任:《桃花扇》,台北:里仁出版社,1991年
蔣松源、黃稟譯注:《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
阮大鋮著,徐凌雲、胡金望點校:《阮大鋮戲曲四種》,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初版
馮夢龍:《墨憨齋訂定萬事足傳奇》《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初版
陸采、李日華著,張樹英點校:《明珠.南西廂記》,北京:中華,2000年
王廷信評注:《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三)、戲曲史
胡忌:《宋金雜劇考》,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2刷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台北:大通書局,1976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發展史綱要》,台南:僶勉出版社,1978年再版
盧冀野:《中國戲劇概論》,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初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出版社,1985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講座》,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1版1刷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1版1刷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初版1刷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定本》,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四)、戲曲論著及相關研究
李星可:《南洋與中國戲》,新加坡:南洋學會,1962年
王季烈:《螾廬曲談》,台北:商務,1971年
王國維:《論曲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段安節:《樂府雜錄》,《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一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周德清:《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一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夏庭芝:《青樓集》,《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二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李開先:《詞謔》,《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何良俊:《曲論》,《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四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四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四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徐復祚:《曲論》,《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四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凌濛初:《譚曲雜劄》,《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四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沈寵綏:《度曲須知》,《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五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六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六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黃周星:《制曲枝語》,《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七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徐大椿:《樂府傳聲》,《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七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李調元:《雨村曲話》,《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八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焦循:《劇說》,《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八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黃旛綽等著:《梨園原》,《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九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姚燮:《今樂考證》《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十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版4刷
任二北編:《優語集》,上海市,上海文藝,1985年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王傳淞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朱承樸、曾慶全:《明清傳奇概說》,台北:龍泉書屋,1987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李嘉球:《蘇州梨園》,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徐朔方:《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俞為民:《宋元四大戲文讀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90年
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郭晉秀:《丑角生涯》,台北:采風出版社,1990年
汪志勇:《談俗說戲》,台北:文史哲1991年1月
洛地:《戲曲與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文津出版社:台北,1992年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1版1刷
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天津古籍書店出版,1992年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初版
孫崇濤、徐宏圖:《戲曲優伶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年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台北:臺灣書店,1998年初版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體戲曲為範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初版new window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出版,1999年new window

溫州市文化局編:《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1版1刷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2年初版2刷
涂沛主編:《中國戲曲表演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1版1刷
郭偉廷:《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版1刷
林鶴宜:《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吳梅:《顧曲麈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五)、其他
北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一版, 1996
年6刷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李斗:《揚州畫舫錄》,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5月初版
祝允明:《猥談》收錄於清陶珽纂《續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64年,卷四十六
陶宗儀:《輟耕錄》《四部叢刊續編》,台北:臺灣商務,1966年
宋濂:《宋學士文集》,台北:臺灣商務,1965年
南宋趙升:《朝野類要》,台北:商務書局,196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店,1969年重1版,1994年重4版new window
劉安著、高誘注:《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75初版,1990增訂5版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
《老乞大諺解、朴通事諺解》,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孟森:《明代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三版
耐得翁:《都城紀勝》,台北:商務書局,1979年,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第九集 
顧炎武:《原抄顧亭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施耐庵:《水滸》,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吳自牧:《夢梁錄》,北京:中華書店,1985年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九龍:香港太平書局,1982年初版,1988年6刷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初版,1989年再版
劉一清:《錢塘遺事》,《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初版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三十卷附補遺》,《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初版
顧起元:《客座贅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大復:《梅花草堂集筆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勰著、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台北:五南書局,1997初版二刷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學生出版社,1995年
應檟《大明律釋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圓澄:《慨古錄》《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六十五,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出版年不詳

二、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于復華:《宋元南戲「張協狀元」之淨丑腳色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1980年

張啟超:《中國戲曲「喜劇傳統」之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林瑋儀:《元雜劇和南戲之丑腳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1987 年

鄭黛瓊:《中國戲劇之淨腳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論文,1988年

盧怡蓉:《中國古代葷笑話研究:以笑話書為範疇》,清華大學/中語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黛琿:《中國古典戲曲之末腳與外腳研究》清華大學/中語所碩士論文,1998年

古嘉齡:《江湖十二腳色探》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何志宏: 《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淑華:《從中國戲曲丑的歷代變遷看丑角表演的傳承與創新》逢甲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


(二)、單篇論文
張敬:〈論淨丑角色在我國古典戲曲中的重要〉,《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頁85-95
鍾傳幸:〈國劇中的甘草人物-丑〉,《文藝月刊》219期1987年,頁91-129
李元貞:〈中國古典戲劇的喜劇風格(上)(下)〉《民俗曲藝》第49、50期1987年new window
周傳瑛述、洛地整理:〈崑劇家門談〉,《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頁118-129
田井制:〈淺談丑角之美〉《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第1期,頁52-54
沈鴻鑫:〈中國喜劇與丑角藝術〉《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第10期,頁14-16
鄒元江:〈個體意志和丑角意識-戲曲丑角美學特徵的文化基因〉《戲劇.戲曲研究》1994年第2期,頁74-83
鄒元江:〈憂樂圓融.中庸.丑角意識〉,《哲學與文化》1996年第23卷第10期,頁3102-3109
鄒元江:〈論戲曲丑角的美學特徵〉,《文藝研究》1996年第6期,頁84-95
金生奎:〈試析中國古典戲曲中科諢之特質-兼論中西喜劇觀念的某些差異〉《六安師專學報》1997年12月第4期,頁39-42
郭英德:〈論元明清小說戲曲中的雷同人物形象〉,《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4 期,頁41-59
王安祈:〈兼扮、雙演、代角、反串-關於演員、腳色和劇中人三者關係的幾點考察〉,《明清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編,1998年8月初版,2002年12月2刷,頁625-669
朱建明:〈也談明傳奇的界定〉,《藝術百家》1998年第1期,頁84-89
孫玫:〈關於南戲和傳奇歷史斷限問題的再認識〉收錄於《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編,1998年8月初版,2002年12月2刷,頁285-305
孫崇濤:〈明代改本戲文通論〉收錄於《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年8月初版,2002年12月2刷,頁625-669
洪恩姬:〈試論宋雜劇對南戲的影響及其削弱-兼論早期南戲的發展過程〉《復旦學報》1998年第4期,頁130-136
張文珍:〈論晚明傳奇的喜劇品格〉《齊魯學刊》1998年第4期,頁40-46
康保成:〈古劇腳色「丑」與儺神方相氏〉,《戲劇藝術》1999年第4期,頁98-108
朱万曙:〈《環翠堂樂府》與晚明文學精神〉,《藝術百家》1999年第1期,頁51-58
車泫定:〈吳炳《粲花齋五種》劇人物試析〉,《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1期,頁35-41
朱建明:〈崑劇中的副末行當〉,《戲曲藝術》1999年第3期,38-41
周企旭:〈川劇丑角的主體精神〉,《四川戲劇》1999年第6期,33-37
馬衍:〈毛晉與《六十種曲》〉,《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1999年
九月
郭英德:〈論戲曲角色的文化內涵〉,《戲劇文學》1999年第9期,頁39-44
敖鳳翔:〈插科打諢〉,《臺灣戲專學刊》第2期,2000年9月new window
戚世隽:〈明代雜劇界說〉,《文藝研究》2000年第1期,頁82-87
劉麗輝:〈論「醜」的審美價值功能〉,《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0年7月,頁43-45
劉曉明:〈「入末」新解與戲劇末腳的起源〉,《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頁70-76
羅麗容:〈戲曲科諢之名稱、淵源、承傳及演變再探〉《東吳大學中文學報》第六期 2000年5月,頁197-222new window
宋堅:〈化腐朽為神奇-論藝術「化醜為美」的審美功能〉,《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16-20
胡雪崗:〈《張協狀元》三題〉,《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1年8月,頁26-30
張哲俊:〈中國古典戲曲的浪漫喜劇品性〉,《北方論叢》2001年第1期,頁91-95
黃南丁:〈吹弄漫談〉,《戲劇月刊》第一卷第十期收錄於《俗文學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第十集
楊澤新:〈瑣議一代傳人與川丑藝術的發展(1)〉,《四川戲劇》2001年第1期,頁30-32
劉富民:〈戲曲丑角源流考〉,《當代戲劇》2001年第6期,頁53-54
蘇笑神:〈丑角表演「過」之論解〉,《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47-48
王建科:〈李漁的科諢理論及其小說戲曲的科諢藝術〉《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122-147new window
呂靖波:〈「丑」與中國傳統喜劇觀念〉,《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2年6月,頁26-28
俞為民:〈論明代戲曲的文人化特徵(上)〉,《東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94-97
俞為民:〈論明代戲曲的文人化特徵(下)〉,《東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2期,2002年3月,79-84
俞為民:〈南戲流變考述-兼談南戲與傳奇的界限〉,《藝術百家》2002年第1期,頁44-53
項裕榮:〈宋元南戲中的角色結構研究〉,《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頁10-13
王建科:〈試論僧尼道姑情愛在中晚明戲曲小說中的文學表現〉,《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頁62-64
俞為民:〈《張協狀元》與早期南戲的形式特徵〉,《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3
年第 4期,頁63-78
黃永林:〈民間葷故事的功能價值及其文化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第3期,2003年6月,頁68-73
李雙芹:〈諧謔與游戲-試論宋元南戲諧謔表演的審美意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4年4月,頁1-5
柯凡:〈中晚明戲曲中僧尼世俗化現象論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32-37
俞為民:〈明代戲曲文化化的兩個方面-重評湯沈之爭〉,《東南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04年1月,頁96-102
陳志勇、殷燕子:〈古代戲曲腳色理論述略〉,《咸寧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5年2月,頁28-32
黃天驥:〈論「丑」和「副淨」-兼談南戲形態發展一條軌迹〉,第二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主辦,2005年4月
丘慧瑩:〈風教與風情的左右傾斜--談明清文人對戲曲內容的品評標準〉第一屆明清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主辦,2005年4月 ,頁254-27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