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研究
作者:李欣錫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文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錢謙益錢牧齋明亡有學集投筆集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
本文旨在探究錢謙益明亡之後面對自我追問和歷史認同的過程。強烈的政治失節使錢謙益自覺不見容於自己、他人與歷史,於是展開一段自我尋索的過程,這也促使其提早反思自我身分,並確立晚歲餘生將以復明運動為職志。
由於詩歌的言志功能和傳統中國文學長期許人以「不朽」的承諾,故錢謙益也希冀藉由詩歌創作擺落降清惡名,並扭轉自我形象,此一企圖竄入牧齋明亡以後詩歌,並發展為多種樣貌。本文除緒論、結論之外,正文共分四章,第二章探究明季所以致亂之由,並由此發現牧齋涉入此一時代變局中的無奈與抉擇,長期困阨仕途,造成其性格愈趨怯懦、軟弱,終使其卒臨鼎革之際,選擇簽名降表、靦顏仕清,然而苟且偷活之後,他終究發現自己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除了細節並不為人熟知的復明運動之外,詩歌是錢謙益擺落降清惡名、扭轉自我形象的最佳方式。本文第三章討論牧齋詩中逕陳行事、表露心跡之作。明亡後,錢謙益一方面透過親身介入南明魯、桂政權以確立自我身分定位,一方面透過詩歌創作傳達其易代之際的生命感受,其與南明政權間隱晦而微妙的關係,始終成為他詩歌寫作的主題。第四章則討論牧齋託懷憶往、發明心曲之作。這是一股相對沈默的力量,藉由詩中所呈現的自我圖像,透露其性格形貌,讓世人與錢謙益屏息相對、言笑相接,亦藉由風懷託寄、追往抒慨,使讀者覺得「錢謙益庶幾如是」;這股力量雖不似上章所陳述之復明運動般,筆力萬鈞、直擊胸臆,但對塑造、了解錢謙益之整體印象,卻同等重要。藉由詩中持續的絮叨,錢氏確實獲得了歷史上的身分平反之機。
本文第五章,由記錄時事、感慨興亡之作,為錢謙益確立詩史地位。錢謙益鼎革後所作詩,往往流露複雜的人格心態,具體而微地呈顯知識份子的無奈和困境,以獨特的時代之眼,記錄當時史事,感慨一代人物,並援古論今,展現興亡之際的歷史判斷,為錢謙益詩歌贏得「詩史」的評價;其中,作於順治十六年至康熙二年間的《投筆集》是前人論證牧齋詩作為「詩史」的重要依據,是集詳述順、康之際的南明史事,並鉅細靡遺地彰顯其復明運動。本章之論述即由《投筆集》而展開。
參 考 書 目
(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專著

(一)錢謙益著作
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撰,錢曾註,周法高編:《足本錢曾牧齋詩註》,出版地不詳,1973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二)古籍
不著撰人:《清代官書記明臺灣鄭氏亡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不著撰人:《閩海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不著撰人:《清初海疆圖說》,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不著編纂者,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文 瑩:《玉壺清話》,收於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續錄、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文 秉:《烈皇小識》,收入于浩輯:《明清史料叢書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文 秉:《定陵註略》,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年。
文廷式撰,汪淑子編:《文廷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王應奎:《柳南隨筆 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士禎撰,趙伯陶選評:《香祖筆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王夫之評選,張國星校點:《古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王夫之,舒蕪點校:《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朱彝尊:《曝書亭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72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多爾袞:《多爾袞攝政日記》,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余懷著,劉如溪點評:《板橋雜記》,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年。
伶 玄:《趙飛燕外傳》,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杜 甫撰,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杜 甫撰,錢謙益箋注:《杜詩錢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
杜 牧撰,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阮 元等校刊:《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收入北京中華書局:《歷代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沈 雲:《臺灣鄭氏始末》,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李 賀撰,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商隱撰,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李遜之等撰:《三朝野記》,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李慈銘撰,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李 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佚 名:《紀錢牧齋遺事》,收入于浩輯:《明清史料叢書八種》(8),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吳 殳輯:《懷陵流寇始終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房喬等撰,吳士鑑、劉承幹注:《晉書斠注》,板橋:藝文印書館,1956年。
宗 懍:《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三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查繼佐:《罪惟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范 鍇:《華笑廎雜筆》,道光刊本,收入《柳如是事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2年。
范 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1994年。
洪 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班 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孫 子撰,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孫 貽:《靖海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徐 鼒:《小腆紀年附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徐 鼒:《小腆紀傳》,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徐 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徐 陵編,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高攀龍:《高子遺書》,收入潘錫恩輯:《乾坤正氣集》(十七)(臺北:環球出版社,1966年)。
夏 燮編輯:《明通鑑》,臺北:宏業書局,1974年。
夏 琳:《閩海紀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陶淵明撰,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收於木鐸出版社:《搜神記‧搜神後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脫脫等撰:《宋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子龍:《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乃乾、陳洙纂輯:《徐闇公先生年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陸 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黃庭堅撰,任淵等注:《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黃宗羲:《南雷文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華編:《博物志》,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張煌言:《北征得失紀略》,收入《張蒼水詩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張煌言:《張蒼水詩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馮 舒:《虞山妖亂志》,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三編》(8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焦 循:《易餘籥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楊 英:《從征實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楊 漣:《楊大洪先生文集》,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楊衒之撰,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葉 燮:《原詩‧內篇上》,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趙 曄撰,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鄭亦鄒等撰:《鄭成功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潛苑主人:《東壁樓集》,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本(明刊本,影自日本內閣文庫)。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談 遷:《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談 遷撰,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劉 向撰,王鍈、王天海譯注:《說苑》,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歸 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蕭 統編,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瞿式耜撰,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蘇州地方史研究室整理:《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蘇軾撰,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蘇軾撰,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顧 苓:〈河東君小傳〉,范鍇撰《華笑廎雜筆》道光刊本,卷一,收入《柳如是事輯》。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鈔》,民國十三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涵芬樓秘籍》本,收入《柳如是事輯》。
顧憲成:《顧端文公遺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9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仁宗實錄‧嘉慶九年三月壬寅》,收入《清聖祖實錄選輯. 清世宗實錄選輯. 清仁宗實錄選輯》,臺北:大通出版社,1987年。
《明神宗實錄》(上),收入黃彰健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十一),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84年。
《虞山錢牧齋先生遺事》,據范氏淨琉璃室所藏舊鈔本校點,收入《柳如是事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2年。
〈河東君之愛國〉,徐天嘯撰《天嘯殘墨》,「忄蟲廬譚乘」,民國十八年上海廣益書局排印本,收入《柳如是事輯》。

(三)今人著作
丁仲祜編訂:《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丁功誼:《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new window
于 浩輯:《明清史料叢書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收入《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王力波譯注:《列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方 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先秦–清末》,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序言 康熙王朝〉,《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白話史記編輯委員會主編:《白話史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朱東潤:《陳子龍及其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朱文杰:《東林黨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宇文所安撰,鄭學勤譯:《追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吉川忠夫、麥谷邦夫編,朱越利譯:《真誥校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李焯然:《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汪龍麟、段啟明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清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余英時:《歷史人物考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余同元:《崇禎十七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沈微微譯注:《山海經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周偉民:《明清詩歌史論》,吉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法高:《錢牧齋、吳梅村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周采泉:《柳如是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啟成注譯:《新譯神仙傳》,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名詩鑒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邵廷采:《思復堂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孟 森:《明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抱陽生:《甲申朝史小紀》,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邱鶴亭注譯:《列仙傳注譯 神仙傳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南炳文:《南明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
高振鐸主編:《增修版古籍知識手冊‧文化知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袁柯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孫康宜撰,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孫文良、張杰:《1644年中國社會大震蕩》,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袁閭琨、蔡秀松、滕紹箴、魏鑒勛、馮年臻:《清代前史》,瀋陽:瀋陽出版社,2004年。
唐書文:《六韜‧三略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章太炎:《國故論衡》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章太炎:《訄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梁啟超:《陶淵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梧桐、彭勇:《明史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久金:《泄漏天機──中西星空對話》,北京:群言出版社,年2005。
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陳子展《中國文學史講話》,上海:北新書局,1933年。
陳貽焮:《杜甫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奇猷校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張 菼:《鄭成功紀事編年》,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研究叢刊》(第七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張 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仲謀:《近古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聞玉:《古代天文曆法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衍田輯校:《史記正義佚文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5年。
張 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莊萬壽註譯:《新譯列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崔瑞德、牟復禮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影秋編著:《李定國紀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傅璇琮、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 節:《曹子健詩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臺灣食貨出版社,2003年。
湯綱、南炳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葉君遠:《吳偉業與婁東詩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連民:《錢謙益詩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楊國楨、陳支平:《中國歷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楊 勇:《陶淵明集校注》,臺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費振鐘:《堕落時代》,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趙永紀:《清初詩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裴世俊:《錢謙益詩歌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
裴世俊:《錢謙益古文首探》,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裴世俊:《四海宗盟五十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裴世俊:《錢謙益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史料續編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史料續編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潘重規:《錢謙益投筆集校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鄭騫校訂,林玫儀選註:《南山佳氣──陶淵明詩文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談錫永導讀:《維摩詰經導讀》,北京: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蔡營源:《錢謙益之生平與著述》,苗栗:芙華書局,1977年。
蔡營源:《錢牧齋論學之析探》,苗栗:作者自印,1986年。
蔡仁厚:《王學流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潘重規:《錢謙益投筆集校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樊樹志:《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樊樹志:《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年。
錢仲聯:《夢苕盦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錢仲聯:《清詩三百首》,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55年。
錢仲聯:《明清詩精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仲聯,章培恒,陳祥耀,潘嘯龍等撰:《元明清詩鑑賞辭典》(清‧近代),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錢 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魏斐德撰、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魏中林:《清代詩學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謝冰瑩、邱燮友、左松超、應裕康、黃俊郎、傅武光註譯:《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蕭一山:《清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歌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羅宗強、陳洪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嚴迪昌:《嚴迪昌論文自選集》,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
顧 城:《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等編著:《國史鏡原──改變中國的劃時代文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new window
龔鵬程:《國史入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new window
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之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龔顯宗:《台灣文學論集》,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4冊,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1994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簡恩定:《清初杜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二、論文

(一)博碩士論文
古尊師:〈錢謙益詩歌三變〉,北京: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徐國能:〈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廖美玉:〈錢牧齋及其文學〉,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new window
劉福田:〈錢曾《牧齋詩註》之史事考察〉,臺中:東海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
(二)期刊論文
王順貴、黃淑芳:〈20世紀錢謙益詩學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朱則杰:〈清初傳奇和清代詩歌中的特殊意象:南京、江南、南方〉,《文藝研究》1994年第3期。
朱則杰:〈論《全清詩》的體例與規模〉,《古籍研究》1994年第1期。
朱則杰:〈《全清詩》編纂籌備委員會成立〉,《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日」和「月」〉,《學術研究》1994年第6期。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朱、紅、赤、丹、花、落花〉,《中國詩學》第四輯,1995年12月。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秦」與「漢」〉,《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4期。
朱則杰:〈「明」與「清」: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5月。
朱則杰:〈清代詩歌中的一組特殊意象:「漢」與「胡」〉,《學術研究》2003年4期。
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六卷四、五期,1977年。new window
汪榮祖:〈儒士兼俠女的河東君──陳寅恪著「柳如是別傳」書後〉,《明史研究專刊》第五期,1982年12月。
李 慶:〈錢謙益:明末士大夫心態的典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
李欣錫:〈論錢謙益「詩史」寫作──以《投筆集》的敘事內容惟觀察角度〉,《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年4月。
汪群紅:〈論錢謙益人格特徵的游移性〉,《吳中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new window
何齡修:〈《柳如是別傳》讀後〉,《五庫齋清史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何齡修:〈黃毓祺的復明活動和黃毓祺案〉,《五庫齋清史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吳承學、曹虹、蔣寅:〈一個期待關注的學術領域──明清詩文研究三人談〉,《文學遺產》1999年第4期。
胡曉真:〈世變之亟──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晚清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78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柳作梅:〈錢牧齋新傳〉,《圖書館學報》(東海大學)1960年7月。
柳作梅:〈清代之禁書與牧齋著作〉,《圖書館學報》(東海大學)1962年8月。
馬亞中:〈試說清詩力破唐宋之餘地〉,《蘇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
郝學華:〈清初遺民詩的文化意蘊淺說〉,《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孫之梅:〈錢謙益──兩朝文宗的悲劇〉,《古典文學知識》1987年第2期。
孫之梅:〈明清人對「詩史」觀念的檢討〉,《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孫與常:〈評熊廷弼第二次經略遼東〉,《明史研究專刊》第十一期,1994年。
夏維中:〈關於東林黨的幾點思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柴德賡:〈明季留都防亂諸人事迹考〉(上),《史學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柴徳賡:〈《鮚埼亭集》謝三賓考〉,《史學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陸 草:〈清詩分期概說〉,《中州學刊》,1986年第五期。
陳文華:〈何罪「斫頭」──讀余英時先生大作的商榷〉,《商工日報》(副刊),1984年8月20日。
許 龍:〈錢謙益降清之人格心態透視〉,《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許德楠:〈「詩史」桂冠的排榜及理念定位〉,《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8期。
張 兵:〈遺民與遺民詩之流變〉,《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7月。
張 升:〈錢謙益北逮案之經過〉,《文史》第48期。
喬 棟:〈新獲唐代孟氏墓誌淺釋──兼談孟氏地望與塋地〉,《耕耘論叢(二)》2003年2月。
鄔國平:〈清詩的優勢與研究〉,《揚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楊方笙:〈清詩重估〉,《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第5期。
楊漣民:〈論錢謙益入清後的兩次被逮〉,《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2期。
楊 義:〈杜甫的「詩史」思維(上)〉,《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雷宜遜:〈錢謙益的著作、人品和詩學〉,《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
趙永紀:〈清初詩論的幾個問題〉,《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趙伯陶:〈清代初期至中期詩論芻議〉,《文學遺產》1984年第3期。
綦 維:〈錢謙益詩史觀念與實踐及對注杜的影響〉,《固原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
潘承玉:〈清初詩壇中堅:遺民-性情詩派〉,《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潘承玉:〈「真詩」的探尋:清初明遺民詩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裴世俊:〈清初「江左三大家」降臣詩群探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第2期。
劉振華:〈論錢謙益的「文化遺民」心態〉,《東南文化》2000年第11期。
魏中林:〈古典詩學的學問化問題與清詩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簡錦松:〈宋代詩人意識與作品之互動關係〉,《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二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簡錦松:〈錢謙益文學批評之基本立場新論〉,《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印,2002年。
簡錦松:〈論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之批評立場〉,《文學新鑰》第二期,2004年7月。
羅時進:〈錢謙益唐宋兼宗的祈向與清代詩風新變〉,《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嚴志雄:〈陶家形影神:錢謙益的自畫像、反傳記行動與自我聲音〉,《國科會中文學門90-94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2006年11月。
嚴 明:〈清詩特色形成的關鍵──論康、乾時期的詩風轉變〉,《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龔顯宗:〈初論《東壁樓集》,《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印,2002年。
龔顯宗:〈從《東壁樓集》看鄭經與台灣〉,《歷史》第一七三期,2002年。
龔顯宗:〈鄭經與臺灣海洋文學〉,《第三屆國際暨第八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三)西文
Lawrence C.H.Yim(嚴志雄)(2005),Qian Qianyi’s Theory of Shishi during the Ming –Qing Transition,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