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朝陶淵明人物形象之建構與重構
作者:陳啟仁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文史哲
ISBN:9789863143260
主題關鍵詞:陶潛形象傳記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呂興昌(19831000)。形迹憑化往‧靈府長獨閑:從無絃琴談到陶淵明的田園世界。中外文學,12(5)=137,114-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國瓔(20000500)。史傳中的陶淵明。臺大中文學報,12,193-2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靜佳(20031100)。酣觴賦詩--論陶詩的飲酒主題。成大中文學報,11,79-81+83-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大寧(19921000)。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3(1),121-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偉倫(20071200)。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19,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靜佳(20130600)。陶淵明「飲者」形象的建構--由〈五柳先生傳〉談起。南台學報,38(2),137-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白生(2002)。「我與我周旋」--自傳事實的內涵。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113-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桂鑫、戴偉華(2013)。論自我命名在古代自傳文學中的功能。社會科學研究,2013(2),176-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方介(19871200)。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疏證。漢學研究,5(2)=10,529-5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矢嶋美都子(2001)。關於中國古詩中「柳樹」形象的演變和陶淵明號為「五柳先生」的來由。九江師專學報,2001(S1),4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劍鋒(2009)。《五柳先生傳》淵源新論。九江學院學報,2009(5),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魏耕原(2006)。最後絕裂:變形的「高士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作年考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35(1),2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文青(20150900)。從空間概念論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的抒情自我。成大中文學報,50,57-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國富(2001)。「五柳先生」及「無弦琴」的守窮守默--從揚雄看陶淵明的「憤宋」。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4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齊益壽(20140400)。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析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7(1),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左健(1994)。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論。雲南社會科學,1994(5),9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蔡文錦(2005)。關於陶淵明的第一篇文章--顏延之《陶征士誄并序》箋注。揚州職業大學學報,9(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光濱(20010600)。陶淵明的初期形象--從「陶徵士誄」論陶淵明。德明學報,17,11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鄧小軍(2005)。陶淵明政治品節的見證--顏延之《陶徵士誄并序》箋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5),87-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莫礪鋒(2012)。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在陶淵明接受史上的地位。學術月刊,44(1),109-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黨萬生、張志新(2007)。顏延之〈陶徵士誄并序〉在陶淵明研究中的重要文獻價值。河西學院學報,23(6),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松岡榮志、梁克隆(2006)。關於顏延之的〈陶徵士誄〉。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6(4),7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藤直哉(1996)。略論陶淵明的夫妻關條及文學創作。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2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鄒平、周曉琳(2008)。陶淵明拒絕檀道濟饋贈辨析--兼及陶淵明自卑心理。長江論壇,2008(3),8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薛順雄(19880700)。論陶潛「五柳」的象徵意義。東海中文學報,8,87-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南京大學中文系(1999)。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大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王叔岷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王叔岷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2010)。銘傳大學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銘傳大學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游秀雲(2015)。銘傅大學2015年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銘傅大學2015年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游秀雲(2016)。銘傳大學2016年「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銘傳大學2016年「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1)。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佳(2003)。《顏延之集》校注及其研究(碩士論文)。四川大學,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2004)。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望卿(1966)。陶淵明批評。台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鮑照、錢仲聯(1982)。鮑參軍集注。台北:木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中文(2006)。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袁行霈(1998)。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士珂(1976)。孔子家語疏證。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叔岷(2001)。慕廬雜稿。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1993)。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治中(1999)。陶淵明論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樂黛雲、陳玨(1996)。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陶淵明、王叔岷(1999)。陶淵明詩箋證稿。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田曉菲(2007)。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錢鍾書(1999)。談藝錄。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嘉錫、周祖謨、余淑宜(200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蕭統、李善(1997)。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蕭統、俞紹初(2001)。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江淹、俞紹初、張亞新(1994)。江淹集校注。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陶淵明、楊勇(1999)。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浙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文學與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杜預、孔穎達(1985)。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陶潛、龔斌(2007)。陶淵明集校箋。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孔安國、孔穎達(1985)。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國瓔(19990000)。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劍鋒(2002)。元前陶淵明接受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一海知義、彭佳紅(2008)。陶淵明•陸放翁•河上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川合康三、蔡毅(1999)。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鍾優民(2000)。陶淵明研究資料新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怡良(2006)。田園詩派宗師--陶淵明探新。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叔岷(2007)。慕廬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陶潛、溫汝能(1980)。陶詩彙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郭慶藩、王孝魚(1997)。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揚雄、汪榮寶、陳仲夫(1997)。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瑤(1998)。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國瓔(1996)。中國山水詩研究。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1997)。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鄧安生(1995)。陶淵明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初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錢鍾書(1999)。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俊傑(1993)。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何晏、邢昺(1985)。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趙岐、孫奭(1985)。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梁章鉅、穆克宏(2000)。文選旁證。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田恩銘(2015)。中古史傳與文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廖蔚卿(20050000)。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85)。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鄭玄、孔穎達(1985)。禮記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沈約(1996)。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向、梁端(1966)。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嵇康、戴明揚(2014)。嵇康集校注.聖賢高士傳贊。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皇甫謐(1966)。高士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孫詒讓、孫啟治(2007)。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陶淵明、逸欽立(1999)。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陶潛、湯漢(2012)。宋刊陶靖節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陶潛、古直(1999)。陶靖節詩箋--附年譜。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陶潛、丁仲祜(1989)。陶淵明詩箋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質、許逸民(2006)。陶淵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佳(2012)。顏延之詩文選注。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蕭統、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2005)。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高步瀛、孫通海(2005)。南北朝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胡不歸(2007)。讀陶淵明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田菱、張月(2014)。閱讀陶淵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岡村繁、陸曉光、笠征(1992)。世俗與超俗--陶淵明新論。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魯迅、吳中杰(2000)。魏晉風度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葉慶炳(1985)。文史論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蔡英俊(1990)。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2001)。中國文學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孫康宜、陳磊(2001)。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蔣星煜(1992)。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齊益壽(19680000)。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臺北:臺大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鍾優民(1991)。陶學史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班固、顏師古(2007)。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吳冠宏(20060000)。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鍾嶸、王叔岷(1992)。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毛公、鄭玄(2001)。毛詩鄭箋。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林雲銘、張京華(2011)。莊子因。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莊周、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蔡瑜(20120000)。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李延壽、盧振華(1975)。南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陶淵明、袁行霈(2003)。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劉寶楠、高流水(1998)。論語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范曄、李賢(197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劉向、王照圓、虞思徵(2012)。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司馬遷、裴駟、司馬貞、張守節(198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