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文人尋訪詩研究
作者:楊曉玫
作者(外文):Yang Hsiao-Mei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宗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唐代唐詩尋訪尋訪詩宗教文學Tang Dynastypursuing the truthpoetries for pursuing the truthTang Poetriesreligious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追尋、探索意識,不但是人類不分藩籬,超越時空的心理基礎,也是文化積澱中的深層結構、信仰體系。
全文涉及層面包含生命與文學,宗教與詩歌,為一跨領域的嘗試,定名為尋訪詩,亦是大膽且新穎的命題,希望能為主題類型已相當完備豐富的唐詩再開一扇視窗。全文以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思想為精神脈絡,配合西方人文社會學科相關領域作為研究方法,先從外緣背景分析大環境之下,唐代尋訪詩得以興盛的文化條件,再進入內部核心的探討,從唐代尋訪詩的主題類型、哲理思考、藝術特色等三大面向做整體性的剖研究,最後再就尋訪詩與其他相關類型詩歌的比較著眼,從事平行的研究。
全文帶領讀者走遍大江南北,尋訪唐代寺、觀、名山,體驗彷彿身歷其境的文化饗宴之旅,隨著唐代文人的心靈步伐,透過尋訪的行動,藉由尋訪歷程所留下的詩歌記錄看到他們熱愛生命的情懷,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也為價值觀念混淆的現代社會與普遍缺乏勇氣面對自己的現代人,提供一條覺醒與超越的出路,一個反思與觀照的空間。
No matter who, when, and where you are, pursuing the truth is always the goal which human beings yearn for. It also deposited in the deep layers of “culture stratum”.
This thesis covers lives and literatures, religions and poetries and i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e topic “poetries for pursuing the truth” is also a brand new concept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nother new category in Tang Poetry. Besides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skills in the western social and humane sciences are also utilized in this thesis. First, the cultures in Tang Dynasty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bloom of “poetries for pursuing the truth” were analyzed. Second, the core of “poetries for pursuing the truth” wa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types of topics,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 of arts. Last was a parallel dimension approach which compared “poetries for pursuing the truth” and some other relevant poetries.
Readers can join the trips that the poets had experienced when appreciating the poetries here. The poetries are actually the recordings of poets’ love and earnestness to lives. They also provide a route to disillusion and transcend the barrier in mind as well as a space to introspect and observe ourselves. It is a really treasure for the modern human beings who live in a chaos society and lose the courage to face to themseoves.
古籍(按四庫提要排列)
劉宋范曄《後漢書》鼎文書局70、4
唐房玄齡《晉書》鼎文書局79、6
唐李肇《唐國史補》世界書局1962
後晉劉晌等著《舊唐書》鼎文書局78、12
宋王溥 《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歐陽修、宋祁合著《新唐書》鼎文書局78、1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明倫出版社61、8
宋贊寧《宋高僧傳》文津出版社 77、7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文津出版社77、3
西漢劉向《列仙傳》商務印書館75、3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外篇》商務印書館54、11
東晉葛洪《神仙傳》商務印書館75、3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三民書局2005、5
宋王讜《唐語林》商務印書館57、9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5、10
宋李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0、8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高棅選編《唐詩品滙》 學海書局1983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董誥等輯《欽定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近人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棑列)
《新修大正大藏經》,新文豐出版公司,72、1
丁福保編《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
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 台灣書店,1999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文史哲出版社,83、7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文津出版社,85,7
王明居,《唐代美學》,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王隆升《唐代登臨詩研究》,文津出版社,1998
王煜《儒釋道舆中國文豪》,學生書局,1991、1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鶴出版社,民國85年8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長安出版社,75、6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5
朱光潛《詩論》,正中書局,1999、3
朱孟實等著《中國詩歌的境界與情趣》,莊嚴出版社,1981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桂冠圖書公司,1989、8
何淑貞《嘯傲東軒》,國立歷史博物館史物叢,93、4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吳文怡主編《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12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民國74年4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大安出版社,1989
呂鵬飛《道教哲學》,文津出版社,2002、2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緣――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文津出版社,2000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文津出版社, 78、7
李炳海《道家與道家文學》,麗文出版社,1994、5
李浩《唐詩美學詮釋》,文津出版社,2000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1989、2
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東方出版社,1997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 里仁書局,1999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 商務印書館 ,1996、2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一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東大圖書公司,80、6
胡曉明《中國詩學的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9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新文豐出版公司,77、2
孫昌武《佛教與唐代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6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3
孫學堂《中國文學精神唐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3、12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4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巴蜀書社,1991
張君房輯錄,《宋本道藏精華―雲笈七籤》,自由出版社,89年10月
張撝之選注,《唐代散文選注》,台北,建宏書局,1996年1月。
郭紹虞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許總《唐詩史》,江蘇古教育出版社,1994、6
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8
陳尚君輯校 《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75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三聯書店 ,1999、4
陳慶輝《中國詩學》,文史哲出版社,85
陳夤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
黄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巨流圖書公司,72、2
黄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巨流圖書公司,72、2
黃永武,`《抒情詩葉》,台北,九歌出社,民國78年9月。
黄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巨流圖書公司,72、2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文津出版社,1999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遼海出版社,1998
傅偉勳,《生命的學問》,台北,生智出版社,民國87年。
畢桂發等主編,《精選歷代詩話評釋》,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
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9
楊成鑒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洪葉文化事業,1995、12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正中書局,1994
葛曉音《盛唐文學的嬗变》,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廓建行主編《中國詩歌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9、9
趙杏根《佛教與文學的交會》,學生書局,2004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冊,台北,新地出版社,民國77年。
劉揚忠《詩與酒》,文津出版社 , 83、1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里仁書局,89、2
蔡玲婉《盛唐送別詩的審美風格》,文津出版社,2002、9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歷史》。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文津出版社,82、,9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東方出版社,1997、6
顏進雄《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文津出版社, 82、8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83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風格》,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
卡西爾《符號、神話、文化》 羅興漢譯,結構群文化事業,79、4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商務印書館,1987
彼得 貝格爾《神聖的帷幕》,高師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
恩斯特•卡西勒,《人論》,上海藝文出版社,1986年。
基辛《當代文化人類學》,巨流出版社,1980
魯道夫 奧托《論神聖》成穷、周邦憲譯,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4
諾爾曼布朗《生與死的對抗》馮川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羅伯特‧色柯克等編、龔方震等譯《宗教與意識型態》,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衛姆塞特、布魯克斯合著,《西洋文學批評史》台北,志文出版社。
約翰 希克《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 王志成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
Robert•H•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1998,9,初版二刷版。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棑列)
王定璋、王元成、張克欽〈唐代山水旅遊詩歌折射的文化心態〉《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遠景出版社,1982
李芳民〈佛宮南院獨遊頻一唐代詩人遊居寺院習尚探賾〉,《文學遺產》,
2002,第3期
林清志〈論王維詩作對參訪寺院之描寫〉,《宜蘭農工學報》,84、6
馬承五〈唐詩傳播的文字型態與功能〉,《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8年5期
陳惠齡〈眺望烏托邦一談莊子書中的理想國度〉,《文與哲》,92、12
許尤娜〈隱者、逸民、隱逸概念內涵之釐清一以東漢之前為限〉,《哲學與文化》,1998、11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中外文學》15卷3期,1986、8
程自信、王友勝〈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江准論壇》,1992、6
趙映林〈中國古代隱士與隱士文化〉《歷史月刊》,8 5、6
趙山林〈古代文人的桃源情結〉《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
蒙培元〈儒佛道的境界說及其異同〉《世界宗教研究月刋》,1996年第2期
鄔崑如〈齊家與出家的衝突與調和〉《哲學與文化》,1994、1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研究〉《唐史研究叢稿》,1969







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棑列)
吳賢妃 《唐詩中桃源意象之研究》 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96、6
林秀珍 《北宋園林詩研究》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86、6
林恭億 《六朝志怪樂園意識研究》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90、6
孫鐵吾 《李白詩歌植物意象研究》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87、5
高大鵬 《唐詩演變之研究》 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74、2
高逸華 《唐代佛教寺院功能探討》 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85、6
劉翔飛 《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 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67、10
葉美妏 《唐代的文學傳播活動研究》 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80、8
顏進雄 《唐代遊仙詩研究 》 文化大學博士論文 85、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