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園林書寫之「家屋」原型研究—以加斯東.巴舍拉的詩學觀點之探索
作者:蔡幸娟
作者(外文):Hsing-Chuan Tsai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文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六朝園林書寫家屋寓居空間詩學 加斯東.巴舍拉園林詩學Six Dynasties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writingsHome and houseDwellingGaston Bachelar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0
六朝時期文學的主題研究如山水、田園等已然成熟,這些主題的歷史、文化、語言的背景的確與中國文學之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卻較少人注目於園林此一場所的出現其實影響了文人群體的生活與價值觀,透過園林的生存實踐,文人重新發現自然、詮釋隱逸。而循此而發展的「園林書寫」意象亦在文學史中建立了一種傳統。本文試圖梳理六朝時期文人園林興起後的文學書寫現象,由巴舍拉拈出的空間詩學觀點,以之觀察作為影響後世詩歌的美學典範可能的源流。我們發現,在漢以前文化的建構中,「家屋」之原型是重要的文化範式,循此發展出「家、國、天下」的世界觀,並將之縮影於帝國苑囿之中。然而,這樣的發展偏重於人文的建構,而缺乏自然的元素;著眼於社會之群體,亦壓抑了個人情志。故在此時期的變化便是文人階層在自覺的思潮中逐漸轉入個人的生命情境,重新省視屬於「宇宙」的自我。於是懷抱著「家屋」意識和發現「山水」的詩人重新找到一個能容納自我主體又能承擔社會志向的場所---文人園林,且在園林中找到能依附、寓居的實體和心靈空間,透過巴舍拉對空間的啟發,園林書寫中的傳承意象如宴集、孤獨、登臨、曲徑、花鳥、窩巢、門窗、琴書等,或者因此成就了傳統中國文學裡的「園林詩學」。
關鍵字:六朝、園林書寫、家屋、寓居、空間詩學、加斯東.巴舍拉、園林詩學
This thesis intend to unfold the images(意象)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al garden poems in Six Dynasties. First, the researches of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works were always related to some kind of places, for example, the famous pastoral or landscape poems were always written by poet. But beside the two kinds of subjects, few people notice the particular place: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al gardens, and the writings about the garden.
Secondl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al garden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Six Dynasties, they are the betwixotland of humanly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landscape. So all the garden writings in Six Dynasties are described a place between architectural buildings and natural scenery, as the important images.
The Poetics of Space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 by Gaston Bachelard gives us a spatial perception of different viewpoint to interpret the literary text. Through his viewpoint, we found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classical garden image is the archetype about "Home and House", it derives the poetic images just like: using a door or window as the frame of scenery; climbing the higher pavilions(樓閣) to get the universal view or the intimate objects, Guzhengs(琴) and books(書) that can open an aesthetic space, etc. Maybe Bachelard inspired us to find o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Writing Poetics” of the tradition China literature.
Key words : Six Dynasties,Home and House,Dwelling,Garden writ-ings,The Poetics of Space,Gaston Bachelard
壹、古代典籍
一、經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1986。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台北:明文書局,1988。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馬瑞辰著《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唐.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清.劉寶楠注《論語正義》,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阮元:《經籍籑詁》,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1982。
周祖謨撰《爾雅校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二、史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漢.司馬遷著,劉兆琦編《史記箋證》,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漢.宋衷著,清 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何清谷撰《三輔黃圖》,北京:中華書局,2005 。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不著出版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不載出版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3。
晉.葛洪著,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
唐.許嵩:《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顧炎武著:《歷代宅京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計成著,胡天壽譯注《園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清.王國維輯《今本竹書紀年疏證》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
陳濤譯注《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07。
李泰著,王恢輯《括地志新輯》台北:世界書局,1974。
趙曄著,張覺譯注《吳越春秋全譯》,貴陽市 :貴州人民, 2008。

三、子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楊伯峻注《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 1992。
劉義慶撰,劉孝,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92。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王充著,黃暉校:《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漢.王充:《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0。
晉.葛洪著、楊明照注《抱朴子外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歐陽詢等編撰:《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李昉等編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四、集
《楚辭四種》,台北:華正書局1992。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82。
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台北巿:里仁,1984。
魏.建安七子著,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東晉.陶潛著,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梁.鮑照著,黃節注:《鮑參軍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梁,蕭統編,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1990。

貳、民國以來著述
一、園林、建築類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1990。
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探源》,台北:地景,1999。
王澤:《中國古代苑囿與文化》,湖北:湖北教育,2003。
安懷起,王志英合編《中國園林藝術》,台北巿 : 丹青, 1987。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台北:文津,1992。
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1992。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浙江:江蘇文藝,1990。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剛大路著,地景編譯:《中國宮苑園林史考》,台北:地景,1987。
侯迺慧 :《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
陳從周:《園林叢談》,台北:明文出版社,1983。
陳植、張公弛選注,陳從周校閱:《中國歷代名園記選注》合肥:安徽科技學術出版社,1983。
張家驥 :《中國造園史》,台北:博遠出版社,1980。
曹淑娟著《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民2006。new window
曹林娣《姑蘇園林與中國文化》臺北︰萬卷樓 1993。
曹林娣《中國園林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台北巿 : 明文, 1981。new window
馮鍾平編著《中國園林建築》台北:明文,1989。
黃長美《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台北:明文書局,1988。
彭一剛 :《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台北:地景企業,1988年。
楊光輝編注,《中國歷代園林圖文精選》(第一~第四輯) ,上海市:同濟大學, 2005。
漢寶德《物境與心象---中國的園林》 ,台北:幼獅文化,1990。
劉致平著《中國建築類型與結構》 台北:尚林,1984。
劉苑如主編《生活園林:中國園林書寫與日常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
潘谷西等著《中國建築史》,台北:六合,1994。
艾倫.S.魏斯著(Allen S. Weiss),段建強譯《無限之鏡-法國十七世紀園林及其哲學淵源》,北京:中國建築出版社,2012。
諾柏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著,施植明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5。
Charles W. Moore、William Turnbull、JR. William J. Mitchell 侯錦雄、吳樹陸、吳介禎譯《庭園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1999。
楊曉山著,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南京:江蘇人民,2008。
二、空間理論、地理類
1.空間理論
段義孚著 (Tuan, Yi-Fu)、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
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 。
段義孚著(Tuan, Yi-Fu)、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Escaptism》,台北:立緒文化,2006年。
張杰《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呂怡菁著《流動與靜止—從空間感知方式論神韻詩朦朧間隔的感知與呈現方式》 ,台北:花木蘭,2005。new window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 : 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
北市:中硏院文哲所,2002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民1994new window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new window
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譯》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1998。

2.地理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2003。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潘朝陽著:《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2005年
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1997
趙世瑜:《中國文化地理概說》,山西:山西教育,1991

三、六朝論述
1. 本國學者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王師文進:《淨土上的烽煙--洛陽伽藍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王師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台北:臺灣書局,1999年。
王師文進著:《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
王師文進著:《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市:里仁書局,2008。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75。
王瑤《中古文學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關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 : 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林文月先生著《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2012。
胡阿祥 《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文化,2001。new window
袁濟喜:《人海孤舟:漢魏六朝士的孤獨意識》,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集》,洪葉文化,台北:1996。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8。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new window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
廖蔚卿《魏晉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1997。
劉淑芬著《六朝城市與社會》 ,台北:學生書局,民1992。
劉淑芬著《六朝城市與社會》 ,台北:學生書局,民1992。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平巿:人民,1984。

2. 國外學者
三浦國雄 (Kunio, Miura) 《中国人のトポス : 洞窟. 風水. 壺中天 》(東京都 : 平凡社, 1988。
中村圭爾著 (なかもら, けいじ) 1946- : 《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 東京都 : 汲古書院, 2006。
戶倉英美《漢魏六朝詩中的空間表現形式及其變化——從漢賦到唐詩》〈漢魏六朝詩における空間表現の形式とその変化 : 漢賦から唐詩へ〉, 東京:平凡社選書, 1988。
尾形勇 1938- :《中国古代の「家」と国家 : 皇帝支配下の秩序構造》,東京都 : 岩波書店, 1979。

四、綜合論述
1.中文專論(以姓氏筆劃排列)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史硏究所籌備處,2000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new window
中國考古社會科學院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中文大學,2001。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new window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甘懷真:《唐代家廟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new window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台北市:丹靑圖書,1987。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 : 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市:
余舜德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市:長安出版社,1985年。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文化》(廣東佛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李文初等著:《中國山水詩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new window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台北:聯經,1986。
周寶宏著《近出西周金文集釋》,天津:天津古籍,2005。
周發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江蘇:江蘇教育,1997。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 : 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張一兵:《明堂制度源流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張光直:《中國青銅史》,北京:三聯書店,1983。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陳夢家:《尚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
許東海:《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台北:新文豐出版,2004。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北京:師範大學,1992。
陶文鵬、韋鳳娟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與天下秩序》,北京:中華書局,2008。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new window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4。new window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new window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
劉苑如主編《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
歐麗娟著《唐詩的樂園意識》 ,台北:花木蘭出版社,1997。
蔡師英俊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 : 「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 「含蓄」的美典》 臺北市 : 臺灣學生, 2001。
蔡師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1986。
蔡瑜編《迴向自然的詩學》,(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new window
鄭毓瑜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鄭毓瑜著:《文本風景 : 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new window
蕭兵《楚辭與神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蕭馳 :《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一卷--玄智與詩興》 ,臺北市 : 聯經, 2011。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二卷—佛法與詩境》 ,臺北市 : 聯經, 2012。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簡宗梧主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2.外國譯著
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9。
宇文所安著(Stephen Owen)、鄭學勤譯:《追憶 :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
再現》,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6。
著(Stephen Owen)、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 : 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7。
宇文所安著(Stephen Owen)、賈晉華譯:《初唐詩》,台北市:聯經出版,
2007.
伽達瑪 (Gademer,Hans-Ceorg)著,洪漢鼎譯:《眞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海德格著(Heider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 1987。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耶律亞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會學院出版社,2004年)
梅洛龐蒂著(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1。
顧彬著(Wolfgang, Kubin)、馬樹德譯:《空山─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0。

參、巴舍拉
《空間詩學》加斯東.巴舍拉著 龔卓軍、王靜慧譯 (台北:張老師文化 民93)
《夢想的詩學》加斯東.巴舍拉著 劉自強譯 (北京:三聯書店,民85)
《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加斯東.巴舍拉著 顧嘉琛譯 (長沙:岳麓書社,2005)
《火的精神分析》加斯東.巴舍拉著:杜小真, 顧嘉琛譯(北京巿 : 三聯, 1992)
《科學精神的形成》加斯東‧巴什拉著,錢培鑫譯(南京:江蘇教育出
版社,2006)。
《On poetic imagination and reverie : selections from the works of Gaston Bachelard 》Bachelard, Gaston, 1884-1962.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 by Colette Gaudin. (Dallas, Texas : Springer Publications, 1987)
《理性與激情──加斯東‧巴什拉傳》弗朗索瓦‧達高涅著,尚衡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巴什拉傳》安德列‧巴利諾著,顧嘉琛、杜小真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
《巴什拉:科學與詩》金森修著,武青豔、包國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黃冠閔2009 年10 月。〈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一個詩的場所論〉。《哲學與文化》。36 卷10 期。頁81-107。
黃冠閔。2005 年。〈神與物遊論《文心雕龍》中的想像中介問題〉。《漢學研究》。23卷1 期。頁165-192。new window
黃冠閔2006 年3 月。〈音詩水想倫理意象的一環〉。《藝術評論》。16 期。頁101-124。
黃冠閔2009 年7 月。〈想像論的分歧:巴修拉與沙特〉。《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2 期。頁37-82。
《自然與意境:論中國古典山水景觀的興發》幽蘭(Yolaine Escande)著, 《哲學與文化》第卅七卷第四期 2010.04。

肆、碩博士論文 (以姓氏筆劃排列)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江明玲:《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李紫琳:《詩意地棲居:《楚辭》中的空間感與身體感》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吳星瑩《「徘徊將何見」--阮籍詩賦時空意識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吳翊良《空間‧神話‧行旅──漢晉辭賦中的「山水書寫」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糸碩士論文,2008。
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育信,《製作隱士:六朝隱逸史傳之歷史敘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林敏勝,《六朝園林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林敏勝,《六朝「大地」之多元思想及其詮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
林碧慧《大觀園隱喻世界──從方所認知角度探索小說的環境映射》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孫煉《大者罩天地之表,細者入毫纖之內---漢代園林史研究》天津大學建築與科學碩士論文,2003。
莊川輝《從「物我關係」探討玄學對六朝美學的開展》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許聖和《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婉儀《漢賦中的「中心」與「四方」書寫及其文化意涵研究》治政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
蘇怡如《中國山水詩表現模式之嬗變──從謝靈運到王維》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蘇宗毅《袁枚中歲以降居遊與行遊之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伍、期刊(以姓氏筆劃排列)
于浴賢〈隱士群像的百態風情──論兩晉南朝隱逸賦〉《文史哲》(大陸)1999年5月。
王國瓔著〈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第5 卷第1 期(1987 年6月)。new window
侯迺慧:<從西湖看宋人的造園與遊園活動──以文學範疇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七十期(1994年9月)。
曹淑娟:<夢覺皆寓──《寓山注的園林詮釋系統》>,《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張一瑋<《古詩十九首》中的時間經驗和孤獨意識>(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 卷第6 期)2001 年11月。
蔡師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鄭毓瑜:〈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 收錄於《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台北市: 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第11卷第9期,1983年2月。new window
鄭毓瑜〈試論公讌詩之於鄴下文士集團的象徵意義〉,《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鄭文惠〈明代園林山水題畫詩之研究—以文人園林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九期﹙上﹚ 1994.09。
蕭馳〈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以鮑照、謝朓為例〉,《漢學研究》第30卷第2期,民國101年6月。new window
簡宗梧〈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舊學商量加邃密》,臺北:華嚴出版社,1995。
簡宗梧〈六朝世變與貴遊賦的衍變〉,《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顏崑陽〈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5月。
顏崑陽:〈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 「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09年10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