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算學與社會
作者:陳敏晧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賴瑞和
洪萬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唐代算學唐代社會算經十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角度是從算學的角度出發,根據唐代時期的算經十書為本,輔以數學史家的研究專著,在這一基礎上,結合史家有關唐代的生活史、社會經濟史以及文化史之研究,利用內史與外史證據相互檢驗,說明數學與唐代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之互動關係,目前有關唐代生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的研究專書,鮮少根據算學的面向出發,因此,在本論文的第一章所強調的研究獨特性,在於開發唐史研究的另一面向,以期豐富唐代史學的多元論述。
第二章的討論在於算學與算學制度的研究,筆者將釐清算學與大唐社會文化的層面,同時論及唐代的算學教育方式;第三章中的討論在於算經文本與算學家成就,深入研究的議題是李淳風與王孝通的算學成就;第四章討論唐代算學在公領域的應用,其中包含測量、工程與天文曆算,同時關注點放在曆法改革層面,另唐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數值表,筆者將研究其文本意義;第五章討論糧倉問題,回溯算經中糧倉的形狀與容量,這是算經在生活史領域極為重要的表現,也關係到庶民的生存之道,內容也將以實際考古的含嘉倉作為佐證資料;第六章的重心落在日常生活的算學應用,如納稅或借貸等經濟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大唐帝國的經濟議題,我將以具體實例如利息與定腳價問題,反映唐代特殊的歷史現象;第七章我將大唐的疆土延伸到西域,思索敦煌算書的歷史背景與其應用情形,順便再將佛學與算學做適當的聯結,此對於唐代算學研究將趨於完整性;第八章筆者將觸角延伸到唐代算學的東漸與中印算學交流,討論中國與日本及朝鮮算學交流的文化層面。
總之,由於中國傳統算學在唐代已經具備算學舉才的制度,在此制度的烘托之下,算學成為經濟活動或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唐朝出現多元的算學風貌,也使唐朝算學史研究趨於專業性與獨特性,因此,本論文雖然是從算學史的角度出發,可是,內容卻是結合財政、經濟、社會、文官制度、曆法、軍事、考古、佛教、文化交流等綜合性研究論述。
一、古籍文獻:
《一切經音義》,〔唐〕釋慧琳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圓仁撰,顧承甫、何泉達點校(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6)。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澄觀撰,實叉難陀譯(台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68)。
《大正新修大藏經》,大藏經刊行會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北京:中華書局,1986)。
《九章算術音義》,〔宋〕李籍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  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三國史記》,〔高麗〕金富軾撰,金思燁譯(東京:六興出版社,  1980)。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   局,1983)。
《五代唐史平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撰(北京:中華書局,1986影印本)。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編。四部叢刊三編本(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據日本藏南宋蜀刻本影印)。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點校本)。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日〕藤原佐世撰,賈貴榮編輯。日本藏漢  籍善本書志書目集成第十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北史》,〔唐〕李延壽撰(上海:中華書局,1936)。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   1979)。
《白居易集箋校》,〔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8)。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明  崇禎十五年(1642)刻本)。
《史記》,〔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上海:中華書局,1982)。
《世說新語校箋》,〔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香港:中  華書局,1987)。
《世界的和諧(Harmonies of the World)》,克卜勒(Johannes  
  Kepler)撰,張卜天譯(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5)。
《令義解》,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館編(東京:吉川弘文館, 
  1985)。
《因話錄》,〔唐〕趙璘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
  排印本)。
《西溪叢語》,〔宋〕姚寬撰(北京:中華書局,2006)。
《西京雜記》,〔晉〕葛洪撰,成林、程章燦譯注(台北:臺灣古籍
  出版,1997)。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清嘉慶
  十九年(1814年)內府原刻本)。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1)。
《宋史》,〔元〕脫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
《宋本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
  印宋殘本)。
《宋刑統》,〔宋〕竇儀等編,吳翊如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4)。
《宋版磧砂大藏經》,延聖院大藏經局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7)。
《杜牧選集》,〔唐〕杜牧撰,朱碧蓮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
《岑參集校注》,〔唐〕岑參撰,陳鐵民、侯忠義校注(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1)。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北京:中華書局,1994)。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英藏敦煌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等編(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0-1994)。
《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上海:上海書
  店,2000)。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92)。
《唐令拾遺》,〔日〕仁井田陞,栗勁等編譯(長春:長春出版社,
  1989)。
《唐兩京城坊考》,〔清〕徐松撰,方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等人撰,劉俊文點校(北京:中華書new window
  局,1983)。
《唐詩紀事》,〔宋〕計有功撰(北京:中華書局,1965)。
《唐會要》,〔宋〕王溥編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7)。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
  一版點校本)。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上海:上海社會
  科學院出版社,2003)。
《唐闕史》,〔五代〕高彥修撰。叢書集成新編86(台北:新文豐出
  版社,1985)。
《容齋隨筆》,〔宋〕洪邁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校點
  本)。
《莊子集釋》,〔周〕莊子撰,郭慶藩集釋,王孝魚校點(北京:中
  華書局,1961校點本)。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陸贄集》,〔唐〕陸贄撰(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史稿》,趙爾巽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
《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撰(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點校
  本)。
《朝野僉載》,〔唐〕張騖撰,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79)。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校點本)。
《夢溪筆談》,〔宋〕沈括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祈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
  本)。
《齊東物語》,〔宋〕周密撰(北京:中華書局,2008)。
《禮記》,〔東漢〕鄭玄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舊唐書》,〔五代〕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
  本)。
《韓昌黎文集校注》,〔唐〕韓愈撰,馬通伯校注(上海:中華書
  局,1957)。
《魏書》,〔北齊〕魏收撰(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聚珍仿宋版排
  印本)。
《顏氏家訓集解》,〔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台北:明文書
  局,1982)。
《疇人傳》,〔清〕阮元撰(台北:世界書局,1962)。
《疇人傳三編》,〔清〕諸可寶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二、專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著,丁如明、李宗為、李學穎校點,《唐五代筆記
  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唐長安城郊隋唐墓》(北京:文
  物出版社,1980)。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再
  版)。
王進玉主編,《敦煌科學技術畫卷》,收入段文杰主編,《敦煌石窟
  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王渝生,《中華文化通志-第7典 科學技術:算學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9)。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2003)。
王鴻鈞、孫宏安,《中國古代數學思想方法》(江蘇:江蘇教育出版
  社,1989)。
牛志平,《唐代社會生活論叢》(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中國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3)。
毛爾(Eli Maor)著,胡守仁譯,《毛起來說三角(Trigonometric
  Delights)》(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著、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向 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北京:三聯書店,1957)。
〔日〕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社,
  1985)。
〔日〕池田溫,張銘心、郝軼君譯,《敦煌文書的世界》(北京:中
  華書局,2007)。
〔日〕任正爀,《朝鮮の科学と技術》(東京:明石書店,1993)。
曲安京,《中國數理天文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曲安京,《中國曆法與數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安作璋主編,《中國運河文化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宋大川,《唐代教育體制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宋 杰,《九章算術與漢代社會經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
  社,1994)。
吳 洛,《中國度量衡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 ﹕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
吳慧穎,《中國數文化》(長沙:岳麓書社,1996)。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傅溥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四
  冊:數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李文林主編,《數學珍寶:歷史文獻精選》(台北:九章出版社,
  2000)。
李兆華,《中國數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李 迪主編,《中國數學書目匯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李 迪,《中國數學通史 ﹕上古到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
  社,1997)。
李 淞,《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8)。
李斌城,《唐代文化》(共上、中、下三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2)。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李錦繡,《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史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共五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7)。
李 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李 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
  2000)。
李 儼,《中國古代數學史料》(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3)。
李 儼,《中國算學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67)。
李繼閔,《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
李繼閔,《九章算術校證》(台北︰九章出版社,2002)。
李陽波,《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台北︰相映文化出版社,
  2006)。
何丙郁,《海納百川:科技發源與交流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4)。
辛德勇,《隋唐長安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沈康身,《中算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沈康身,《歷史數學名題賞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沈康身,《中國數學史大系﹕第四卷西晉至五代》(北京:北京師範
  大學出版社,1999)。
杜石然,《數學.歷史.社會》(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new window
〔日〕那波利貞,《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74)。
林炎全,《白話《九章算術》及其在當前數學教育之價值》(台中:
  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995)。
林炎全,《《周髀算經》在當前數學教育價值之探討》(台中:教育
  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996)。
林炎全,《《數術記遺》探討》(台中: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
  研習會,1997)。
林炎全,《《張邱建算經》探討》(台中: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
  師研習會,1997)。
林炎全,《《孫子算經》在當前數學教育價值之探討》(台中:教育  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997)。
林炎全,《《海島算經》在當前數學教育價值之探討》(台中:教育  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998)。
林炎全,《《五曹算經》在當前數學教育價值之探討》(台中:教育  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998)。
林炎全,《《五經算術》探討》(台中: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  研習會,2000)。
林炎全,《《夏侯陽算經》探討》(台中: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  師研習會,2000)。
林炎全,《《緝古算經》探討》(台中: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  研習會,2001)。
〔韓國〕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全-數學篇》(共十 
  冊) (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韓國〕金容雲、金容局,《韓國數學史》(東京:楨書店,1978)。
紀志剛,《中國數學史大系-南北朝隋唐數學》(河北:河北科學技
  術出版社,2000)。
洪萬生,《中國 的一頁滄桑》(台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1980)。
洪萬生,《從李約瑟出發-數學史、科學史文集》(台北:九章出版  社,1999)。
洪萬生,《此零非彼0:數學、文化、歷史與教育》(台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2006)。
洪萬生、林倉億、蘇惠玉、蘇俊鴻,《數之起源-中國數學史開章 
  《筭數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段文杰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查爾斯.席夫(Charles Seife),吳蔓玲譯,《零的故事:動搖哲
  學、科學、數學、宗教的概念(Zero: the biography of a  
  dangerous idea)》(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
姜伯勤,《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
胡 戟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胡 戟,《唐研究縱橫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韓國〕南秉吉,《緝古演段》載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
  大全-數學篇》(5) (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徐澤林譯,《和算選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徐 松,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
莫里斯・克萊因(Morris Kline)著,張理京、張錦炎、江澤涵譯,
  《古今數學思想(Mathematics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莫里斯・克萊因,張祖貴譯《西方文化中的數學(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台北:九章出版社,1995)。
〔日〕清木場東,《唐代財政史研究(運輸編)》(福岡:九州大學出
  版社,1996)。
莊 申,《長安時代:唐人生活史》(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2008)。
秦 浩,《隋唐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高樹藩編纂、王修明校正,《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
  書局,1971)。
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共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2)。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譯錄》(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
孫宏安,《中國古代科學教育史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
張 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 弓,《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
  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陳 玲,《《唐會要》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陳美東,《古曆新探》(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陳國燦,《斯坦因所獲吐魯番文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5)。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共三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郭正忠、藍克利,《數學典籍索引:秦漢至宋社會經濟史料》(瀋
  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郭世榮,《中國數學典籍在朝鮮半島的流傳與影響》(濟南:山東教
  育出版社,2009)。
郭書春,劉鈍校點,《算經十書》(台北:九章出版社,2001)。
郭書春譯注,《九章算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共五卷) (鄭州:河南  教育出版社,1993)。
郭書春,《中國古代數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郭書春,《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台北:明文書局,1995)。
郭書春,《匯校九章算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台北:九章出版  社,2004)。
曾雄生、徐鳳先、傅海倫,《中國科技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馮立昇,《中日數學關係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斐波那契著,紀志剛、汪曉勤、馬丁玲、鄭方磊,《計算之書
  (Fibonacci’s Liber Abaci: A Translation into Modern
  English of Leonaardo Pisano’s Book of Calculation)》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館編,《令義解》(東京:吉川弘文館,
  1985)。
靖玉樹編勘,《中國歷代算學集成》(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4)。
楊哲文,《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台北:明文書局,1987)。
楊際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03)。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這個一期長安研究專號〕。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榮新江,《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知見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齊東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劉 虹,《中國選士制度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章璋,《唐代長安的居民生計與城市政策》(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2006)。
劉 鈍,《大哉言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趙良五,《中西數學史比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1908-1997)》(台北:  漢學研究中心,2000)。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new window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new window
蕭默,《敦煌建築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日〕藪內清,《隋唐曆法史の研究》(東京:三省堂,1944初版,
  1989增訂)。
韓國磐,《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戴均良,《中國城市發展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理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羅彤華,《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new window
羅彤華,《唐代官方放借之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2008)。
羅伯.卡普蘭(Robert Kaplan),陳雅雲譯《從零開始-追蹤零的符  號與意義(The Nothing That Is: A Natural History of  
  Zero)》(台北:究竟出版社,2002)。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5)。
〔日〕礪波護,《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社,
  1986)。
Ang Tian Se. I-Hsing(683-727A.D.):His Life and
  Scientifitic Work,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laya, 1979).
Bunt, Lucas N. H., Phililip S. Jones, Jack D. Bedient .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88).
Carter J. Eckert, Ki-baik Lee, Young Ick, Michael Robinson,
  Edward W. Wagner. Korea Old and New a Histor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David McMullen. State and Scholars in T’ang China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Eckfeld, Tonia. Imperial Tombs in Tang China, 618-907: The
  Politics of Paradise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4).
Itō, E., Kobayashi, H., Nakamura, N.,Nomura, E., Kitahara,
  I., Yanagisawa, R., Tanaka, H., Ōtani, K., &
  Sekiguchi, T. Japanese temple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Nagano Pref. Japan(Nagano : Kyōikushokan, 2003).
Grattan-Guiness, Ivor. The Rainbow of Mathematics (London:
  Fontana Press, 1997).
Katz, Victor, J.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3).
Karine Chemla, Guo Shuchun. Les Neuf Chapitres九章算術
  (Paris: Dunod, 2005).
Martzloff, Jean-Claude. A History of Chinese Mathematics
  (Berlin/Heidelburg/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7).
Swetz, F.J. Capitalism and Arithmetic﹕The New Math of the
  15th Century (Illinois﹕Open Court, 1987).
Swetz, F.J. The Sea Island Mathematical Manual: Surveying
  and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 (U.S.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3).
Shen Kangshen, John N. Crossley, Anthony W.-C. Lun. The
  Nine Chapters on the Mathematical Art:Companion and
  Commentary (Oxford etc.: Oxford University, and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9).
Oswald Spengler.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三、學術期刊或專文著作:
川口久雄,〈藤原佐世〉,收入國史大辭典編集委員會編,《國史大
  辭典》第十一卷(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年一版四刷),頁 
  198。
王金林,〈遣唐使的使命〉,《日本研究》,第3期(1998),頁64-
  69。
王榮彬、李繼閔,〈中國古代面積、體積度量制度考〉,《漢學研new window
  究》,13卷2期 (1995年12月),頁159-167。
白尚恕,〈劉徽《海島算經》造術的探討〉,《科技史文集》第八輯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頁79-87。
白尚恕,〈王孝通《輯古算經》校証〉,《科技史文集》第八輯(上
  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頁88-105。

白尚恕,〈《九章算術》環田問題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4
  卷12期(1993),頁324-332。
全漢昇,〈唐代物價的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new window
  刊》,11卷 (1944年) ,頁101-148。
曲安京,〈商高、趙爽與劉徽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數學傳
  播》,20卷3期(1996年9月),頁20-27。
曲安京,〈正切函數表在唐代子午線測量中的應用〉,《漢學研new window
  究》,16卷1期 (1998年6月),頁91-109。
曲安京,〈邊岡逐次分段拋物內插法〉,《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6卷1期 (1996年2月),頁1-5。
江曉原,〈六朝隋唐傳入中土之印度天學〉,《漢學研究》,10卷2  期 (1992年12月),頁253-277。new window
朱一文,〈再論《九章算術》通分術〉,《自然科學史研究》,28卷  3期(2009年),頁290-301。
朱利民、王尚林,〈論唐代學校教育〉,《唐都學刊》,9卷1期(總  第31期)(1993年),頁12-16。
吳文俊,〈我國古代測望之學重差理論評介兼評數學史研究中某些方  法問題〉,《科技史文集》第八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 
  社,1982),頁10-30。
吳玉貴,〈教育風俗〉,《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
  海文藝出版社,2001),頁318-335。
肖作政,〈“宛田”非球冠形〉,《自然科學史研究》,2卷7期 
  (1988),頁109-111。
李 迪,〈劉徽的數學思想〉,《科技史文集》第八輯(上海: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頁67-78。
李 迪,〈對中國傳統筆算的探討〉,《數學傳播》,26卷3期(2002  年9月),頁59-68。
李兆華,〈傳本夏侯陽算經成書年代考辨〉,《自然科學史研究》,  26卷4期(2007),頁551-556。
李繼閔,〈劉徽對整勾股數的研究〉,《科技史文集》第八輯(上 
  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頁51-53。
李國偉,〈從單表到雙表-重差術的方法論研究〉,收錄何丙郁等 new window
  著,《中國科技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頁85-
  105。
李國偉,〈《九章算術》與不可公度量〉,《自然辯證法通訊》,16
  卷2期(1994),頁49-54。
李國偉,〈論《周髀算經》「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章〉,《第二
  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227-
  234。
何丙郁,〈科技文獻輯存〉,收錄《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金禧紀念
  論文集(1932-1982)》(香港: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1982),
  頁124-140。
余欣,〈唐代民間信用借貸之利率問題-敦煌吐魯番出土借貸契券研
  究〉,《敦煌研究》,第4期(1997),頁141-155。
河南省博物館、洛陽市博物館,〈洛陽隋唐含嘉倉的發掘〉,《文
  物》,第3期(1972年3月),頁49-62。
竺可楨,〈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科學》,28卷3
  期(1946),頁5-11。
武家璧,〈邊岡“相減相乘”法源于一行說〉,《自然科學史研
  究》,28卷3期(2009年),頁376-386。
周廣榮,〈敦煌《悉曇章》歌詞源流考略〉,《敦煌研究》,1期總
  67期(2001),頁141-150。
林炎全,〈中國數學課程的演變〉,《數學傳播》,21卷3期(1997年
  9月),頁31-44。
洪萬生,〈李淳風與算經十書〉,《科學月刊》,100期(1978年4
  月),頁46-50。
洪萬生,〈數學與明代社會:1368-1600〉,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new window
  語言研究所慶祝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2008年10月22日-10月23
  日)。
洪萬生,〈重訪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數學傳播》,16卷2期 
  (1978年11月),頁29-36。
洪萬生,〈割圓術始末〉,《數學傳播》,3卷2期(1992年6月),頁  44-52。
洪萬生,〈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vs.何國柱〉,  《漢學研究》,20卷2期 (2002年12月),頁57-80。new window
洪萬生,〈從東算術士慶善徵看十七世紀朝鮮一場數學研討會〉,   《漢學研究》,25卷1期 (2007年6月),頁313-340。new window
高明士,〈唐代敦煌的教育〉,《漢學研究》,4卷2期(1998年12new window
  月),頁231-270。
馬天麗、高希堯,〈試論中國唐代數學專業化教育〉,《唐都學
  刊》,9卷3期(總第33期) (1993年),頁20-25。
晁華山,〈唐代天文學家瞿曇譔墓的發現〉,《文物》,10卷10期 
  (1978年10月),頁49-53。
段耀勇,〈中國“勾股”术與印度三角體系的等價性探討〉,《內蒙
  古師大學報 自然科學(漢文)版》,28卷3期(1999年9月),頁
  240-246。
徐澤林,〈和算家對招差法的繼承與發展〉,《數學史研究》第七集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頁124-133。
徐澤林,〈江戶時代的算額與日本中學數學教育〉,《數學傳播》,
  31卷3期(2007年9月),頁70-78。
馬登明,〈微言天算-零記號以及瞿曇曆對中國古代數學的推進〉,
  《青海民族研究》14卷3期(2003年7月),頁93-94。
紐衛星,〈“《大衍》寫《九执》”公案再解讀〉,《中國科技史雜
  誌》,30卷1期(2009),頁16-26。
許 康,〈敦煌算書透露的科學與社會信息〉,《敦煌研究》,第1
  期(1989),頁96-103。
郭正忠,〈一部失落北朝算書寫本〉,《中國學術》,第2期總第6期
  (2001),頁207-232。
郭書春,〈李籍《九章算術音義》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8  卷3期(1989),頁197-204。
郭書春,〈再論《九章算術》的校勘〉,《漢學研究》,16卷1期new window
  (1998年6月),頁325-351。
郭書春,〈從面積問題看《算學寶鑑》在中國傳統數學中的地位〉,《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頁197-221。new window
郭書春,〈關於《算經十書》的幾個問題〉,《中華科技史學會會
  刊》,第10期(2006年12月),頁64-70。
郭書春,〈關於《筭數書》與《九章筭術》的關係〉,《曲阜師范大
  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期(2008),頁1-7。
陳良佐,〈《九章算術》圓田術劉徽注之研究〉,《漢學研究》,4new window
  卷1期(1986年6月),頁47-81。
陳良佐,〈《九章算術》圓田術祖沖之注〉,《漢學研究》,5卷1期  (1987年6月),頁193-228。new window
陳良佐,〈《周髀算經》勾股定理的證明與「出入相補」原理的關係  -兼論中國古代幾何學的缺失和局限〉,《漢學研究》,7卷1期  (1989年6月),頁255-281。new window
張惠民,〈唐氏瞿曇家族的天文曆算活動及其成就〉,《陝西師大學
  報(自然科學版)》,22卷2期(1994年6月),頁77-82。
黃向陽,〈關於唐宋借貸利率的計算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 
  究》,第4期 (1994),頁33-45。
馮立昇、李迪,〈《六章》、《三開》新探〉,《西北大學學報》,
  30卷1期(2000年2月),頁89-92。
廖健琦,〈唐代廣文館考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35卷6期(2004年11月),頁95-99。
趙志超,〈吐魯番出土文書所見唐代士兵借貸問題研究〉,《西域研
  究》,第2期(2009),頁42-51。
黎耕、孫小淳,〈漢唐之際的表影測量與渾蓋轉變〉,《中國科技史
  雜誌》,30 卷1期(2009),頁120-131。
劉金沂、趙澄秋,〈唐代一行編成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數表〉,《自  然科學史研究》,5卷4期(1986年4月),頁298-309。
劉海峰,〈唐代教育的興盛與普及〉,《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综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頁23-52。
錢寶琮,〈九章算術〉,《科學史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
錢寶琮,〈海島算經〉,《科學史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
錢寶琮,〈孫子算經〉,《科學史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
錢寶琮,〈五曹算經〉,《科學史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
錢寶琮,〈五經算術〉,《科學史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
錢寶琮,〈緝古算經〉,《科學史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
錢寶琮,〈數術記遺〉,《科學史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
錢寶琮,〈夏侯陽算經〉,《科學史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  出版社,1998)。
羅彤華,〈唐朝官倉的出貸與糴糶──以義倉、常平倉為主〉,《台  大歷史學報》39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2007年6月),  頁139-183。new window
蘇意雯,〈日本算額題的趣味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99期   (2007年6月),頁35-40。
嚴耕望,〈唐代國內交通與都市〉,《大陸雜誌》,8卷4期(1954),  頁3-5。
嚴敦杰,〈中國使用數碼字的歷史〉,《科技史文集》第八輯(上 
  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頁31-50。
Alexei Volkov.“History of ideas or history of textbooks?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nd Vietnam”, 發表於『歷史、文化與資訊時代的數學
  教育』國際研討會(Asia-Pacific HPM:History, Cultur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New Technology Era),(台
  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2004),頁57-80。
Alexei Volkov. “ Calculation of π in ancient China: from
  Liu Hui to Zu Chongzhi” Historia Scientiarum 4.2
  (1994): 139-157.
Alexei Volkov. ” Geometrical diagra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athematics”. In F. Bray, V. Dorofeeva- 
  Lichtmann and G. Metailie (Eds.), Graphics and Text in
  the Productio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Brill,
  Leiden. (2007)
Christopher Cullen. “An Eighth Century Chinese Table of
  Tangents.” Chinese Science 5 (1982): 1-33.
Fu Dai-Wie. “Why did Liu Hui fail to derive the volume of
  a sphere?”Historia Mathematica 18 (1991):212-238.
Horng Wann-Sheng. “How Did Liu Hui Perceive the Concept of
  Infinity: A Revisit.” Historia Scientiarum 4.3 (1995):
  207-222.
Nancy Shatzman Steinhardt. “The Tang Architectural Icon
  and the Politics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 Art
  Bulletin 86.2 (Jun., 2004): 228-254.
Nathan Sivin. “Calendar Reform and Occupation Politic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24 (2005):58-
  67.
Philip D. Straffin, Jr. “Liu Hui and the First Golden Age
  of Chinese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Magazine 71.3
  (1998): 163-181.
Siu Man-Keung. “Proof and Pedagogy in Ancient China:
  Examples from Liu Hui’s Commentary on the Jiu Zhang
  Suan Shu.”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4
  (1993): 345-357.
Siu Man-Keu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what lessons do we learn from it?” Historia
  Scientiarum 4.3 (1995): 223-232.
Siu Man-Keung , Alexei Volkov. “ Official curriculu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athematics: How did candidates
  pass the examinations?” Historia Scientiarum 9.1
  (1999): 85-99.
Wang Ling, Joseph Needham. “Horner’s Method in Chinese
  Mathematics: Its Origins in the Root-Extraction
  Procedures of the Han Dynasty.” T’oung Pao 43 (1955):
  345-4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