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老莊福德觀研究
作者:施依吾
作者(外文):Yi-Wu Shih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邦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老子莊子幸福道德福德觀Lao-TzuZhuang-ZiMorality and Blissidea of Morality and Blissthe difference between ZuMo and Dao’s idea of Moralityinterpreted as a kind of methodologythe philosophy of charac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
第一章為序論,分別說明研究目的、研究成果之回顧、與研究方法及內容大要,第二章探討儒墨二家之福德觀,蓋先秦諸子起於救時之弊,孔子力圖振興周文,墨子亦針對儒家所傳承之周文,多所反思;至於老莊則同時反省儒、墨二家。故在福德問題之討論上,乃先就儒、墨二家之福德觀做一釐清。
第三章進行老莊福德觀之析論,本章詳述老莊如何看待「福」,又如何定義「德」?老莊認為「有」是執著,老莊之福德觀,便始於對幸福之反思。其次,老莊對「德」之認定,與儒墨是否相同?在老莊眼中,福德一致是否可能?皆在此一章節進行詳細之分析。
第四章則針對老莊福德觀間相異之部分進行探討,老莊雖同屬道家,義理性格上卻有外王與內聖不同之性格,尤其老子可往權變術用之方向解讀,莊子卻僅注重於主體之修養,此為老莊最大之不同。
第五章則專就莊子外雜篇之部分,探討福德觀在外雜篇的演進,蓋外雜篇受黃老、無君、與儒墨思想影響,加以客觀情勢日漸惡化,故較諸內七篇,外雜篇之福德觀既有後出轉精之處,亦有妥協、乃至不及之處。
最後第六章之部分,則探討以老莊之智慧,當如何處理現代人所面對之科技問題、環保問題、乃至意識型態分裂對立之問題,此為老莊福德觀的現代詮釋。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o this thesis. It revea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reviews former achievement, study method and the summary of the study. Chapter 2 discuss Zu and Dao’s idea of Morality and Bliss. The Pre-Chin philosophers’ works are to save the disadvantage of that time: Confucius trying hard to give life to Chou Dynasty’s culture, and Mo-Tzu rethink Zu’s idea to culture. As for Lao-Tzu''s and Zhuang-Zi, they introspected Zu and Mo at the same time. So I will clarify Zu and Mo’s idea of Morality and Bliss first.
Chapter 3 will analyze Lao-Tzu''s and Zhuang-Zi’s idea of Morality and Bliss. They thought that desire is a burden, their idea of Bliss started as rethinking so called “Happiness”. Second, this chapter will als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Zu, Mo and Dao’s idea of Morality.
Chapter 4 will focu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ao-Tzu’s and Zhuang-Zi’s idea of Morality and Bliss. Although they are both masters of Dao, their philosophy was lead to two separate directions. Especially the Lao-Tzu philosophy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kind of methodology, while Zhuang-Zi’s is the philosophy of character, and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vergence between Lao-Tzu and ZhuangZi.
Chapter 5 will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idea of Morality and Bliss first in “Zhuang-Zi, Outer and Miscellaneous chapters”. These two parts were influenced by Huang Lao School, Utopianism, and Zu-Mo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tuation of Chou Dynasty was worse then ever. These two reasons made the idea of Morality and Bliss in these two parts superior then which in “Inner Chapter”, while there were a lot of compromise, even inferior ideas in “Outer Chapter” and “Miscellaneous chapter”.
Chapter 6, as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will probe into such topic: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ven confliction between ideologies by making use of Lao-Tzu and Zhuang-Zi’s Wisdom. And this is my ultimate concern: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Lao-Tzu and Zhuang-Zi’s idea of Morality and Bliss.
一、典籍著述:

(漢)司馬遷:《史記》,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2004年。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清)阮元校堪《重堪宋本十三經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清)阮元校堪《重堪宋本十三經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魏)王弼注,陸明德釋文:《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六冊.經集部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啟明書局(本書未註明出版年份)。
(宋)朱熹編:《二程遺書》,(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四.儒家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明)方以智:《藥地炮莊》,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7》,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初版社,1980年。
(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校注》之《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二、專書(依姓名筆畫排列,同一作者以與老莊相關者優先排列,次依出版日期排列):

王淮:《老子探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漢藝色妍,1998年。new window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台灣商務,2004年。new window
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出版,1985年。new window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王邦雄:《人間道》,臺北:漢藝色妍,1991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new window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王邦雄等:《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王邦雄等:《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2004年。
印順:《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台灣學生書,19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余英時:《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上冊》,臺北,學術出版社,1978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new window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明文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吳怡:《新編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吳怡:《生命的轉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二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74年修訂再版。
袁保新:《老子哲學的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姚曼波:《莊子探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new window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許倬雲:《求古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出版五刷。
郭梨華:《出土文獻先秦儒道哲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new window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初版。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new window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書局1977年再版。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new window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出版。new window
傅武光、賴炎元注譯:《新譯韓非子》,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楊儒彬:《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正中書局1996年。new window
楊勇:《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87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new window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new window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年初版。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蔡璧明:《身體與自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年。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初版 )new window
薛明生:《先秦兩漢道家思維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增訂版。
鐘友聯:《墨家的哲學方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野上俊靜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三、論文

1.學位論文

蔡家和:《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林佩儒:《先秦德福觀》,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2.單篇論文

李康洙:〈莊子的心性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7月,頁204-217。
沈利華:〈中國傳統幸福關論析〉,《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六期,頁30-35。
肖霞〈福德一致:社會公正的理性訴求〉,《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一期,頁28-30。
周博裕:〈「自然與名教,自由與道德」衝突之可能化解與超越〉,《鵝湖月刊》2005年,第366期,頁12-20。new window
袁保新:〈文明的守護者〉,《鵝湖月刊》1986年,第146期,頁42-45。
莊三舵:〈論道德回報〉,《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六期,頁50-54。
陳科華:〈好人如何一生平安?走出福德悖論的怪圈〉,《倫理學研究》2005年9月第五期,頁12-16。
陳德和:〈戰國老學的兩大主流——政治化老學與境界化老學〉,《鵝湖學誌》2005年,第三十五期,頁59-101。new window
陳德和:〈老莊思想的環境倫理學論述〉,《鵝湖月刊》2007年,第389期,頁20-31。new window
陳德和:〈老莊思想與實踐哲學〉,《鵝湖月刊》2008年,第394期,頁29-38。new window
陳啟聖:〈「必然性/或然性」與「自然命定論/宿命論」——從當代對王充的批評談起〉《鵝湖月刊》2003年,第331期,頁47-58。new window
唐亦男:〈王夫之通解莊子「兩行」說及其現代意義〉,《鵝湖月刊》2005年,第357期,頁22-27。
鄭志明:〈老子的醫療觀〉,《鵝湖月刊》2005年,第357期,頁28-38。new window
劉昌佳:〈論「莊子」中「化」之意涵〉,《鵝湖月刊》2004年,第343期,頁46-54。
謝啟武:〈莊子的道德觀與人性觀〉,《中國人性論》台大哲學系主編,臺北.東大出版社,2000年初版,頁19-5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