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間文學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以臺灣出版教材為主
作者:邱凡芸
作者(外文):Fan-Yun Chi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孫劍秋
劉惠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文化議題教學模式多元文化華語文教材華語文教學民間文學Cultural Issues Teaching ModeMulticultural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Folk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本研究探討中國民間文學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現況,給予如何應用才得以發揮語文能力與文化素養兼具之建議。
研究步驟有:一、搜集臺灣出版之華語文教材新書書目,篩選出其內以中國民間文學為素材者,分析中國民間文學各文類如何應用於華語文教材。二、探討華語文教學機構目前常用之教材,如何應用中國民間文學之素材於教學上。三、根據文類特色,提出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民間歌謠、民間戲劇等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上之建議。四、實際將中國民間文學應用於華語文教學現場,提出於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及文化議題(認識華人文化、比較文化異同、尊重文化差異)兩方面之省思。
研究結果發現:一、目前臺灣華語文教材對民間文學之應用,偏重認識華人文化議題,已有少部分教材將比較文化異同議題納入華語文課程、教學與評量內,然而尊重文化差異議題之課程、教學與評量仍有待發展。二、經過教學者設計之民間文學文化教材,於華語文能力部分,可提升學生聽說讀寫之能力;於文化議題層面,不僅可認識華人文化,亦可引發學生探討文化比較、文化差異、文化衝突與文化認同等文化議題之討論。學生對民間文學文化教材之回應為:情節內容有趣吸引人、內容感動人、可與生活經驗連結、可認識華人文化。
本研究之創見為提出「文化議題教學模式」。藉由「認識華人文化」議題之介紹,以及華人和外籍生各族群文化事項「比較文化異同」議題之「外顯形式」與「內隱意義」討論,達到「尊重文化差異」之華語文化教育理想。
This paper studi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textbooks from Taiwan and proposed how to teach could consider both language abilities and culture issues.
Research procedures: 1. Sieved out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from textbooks in Taiwan and analyzed how to teach. 2. Investigated the textbooks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enters how to teach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3. Proposed how to teach myths, legends, folk stories, proverbs, folk songs, and folk drama by their characteristics. 4. Taught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 and reviewed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abilitie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culture issues (knowing Chinese culture, comparing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resp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Research results: 1. Some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of the textbooks in Taiwan, emphasized Chinese culture, and little of them mentioned the issue of comparing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ut none of them referred to resp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2.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 the students could improve their Chinese language abilities, and they were interested in the issues of knowing Chinese culture, comparing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resp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meaning of this study is “Cultural Issues Teaching Mod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issues of “knowing Chinese culture” and “comparing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we will realize the ideal of “resp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壹、古籍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縣土城市:頂淵,2004年)。
劉向撰、王瑛、王天海譯注:《說苑》(臺北市:臺灣古籍,1996年)。

貳、專著
Adaskou, K, D. Britten & B. Fahsi “Design decisions on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a secondary English course for Morocco.” ELT Journal 44.1, 3-10. 1990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New York: Longman, 2001
Bloom, B.S., (Ed.).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Longman. 1956
Damen, L. “Cultur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Dendrinos, B. the EFL textbook and ideology. Athens: N. C. Grivas Publications. 1992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Risager, K. “Language and culture pedagogy: From a national to a transnational paradig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7
Risager, K. “Language and culture: Global flows and local complexity.”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6
Robinson, G. L. N.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Processes and approaches for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bilingual educator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5
Seelye, H. N. “Teaching culture. Strateg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s.” Skokie, IL: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74
方麗娜:《華人社會與文化》(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
王增光編撰:《有趣的華語課》(臺北市:五南,2009年)。
何德華:《華語文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new window
吳奚真、郭立誠、葉德明編著:《中國的風俗習慣一》(臺北市:正中,2001年)。
吳奚真、趙淑敏、葉德明編著:《中國歷史故事二》(臺北市:正中,1980年)。
吳奚真:《中國民間故事一》(臺北市:正中,1989年)。
吳奚真:《中國民間故事二》(臺北市:正中,1989年)。
宋如瑜:《華語文教學實務》(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new window
李子瑄、曹逢甫:《漢語語言學》(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new window
李櫻:《語用研究與華語教學》(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12年)
林瑤棋:〈媽祖林默娘的傳說與文化〉,《臺灣源流》(2008)。
竺家寧:《詞彙之旅》(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
金榮華主編:《中文讀本一:讀本》(臺北市:僑委會,2009年)。
金榮華主編:《中文讀本一:教學指引》(臺北市:僑委會,2009年)。
金榮華主編:《中文讀本三:讀本》(臺北市:僑委會,2009年)。
金榮華主編:《中文讀本三:教學指引》(臺北市:僑委會,2009年)。
金榮華主編:《中文讀本三:教學指引》(臺北市:僑委會,2009年)。
金榮華主編:《中文讀本五:讀本》(臺北市:僑委會,2009年)。
科遜添主編:《菲律賓版新編華語九:教師手冊》(臺北市:僑委會,2010年)。
科遜添主編:《菲律賓版新編華語九:課本》(臺北市:僑委會,2010年)。
科遜添主編:《菲律賓版新編華語九:學生作業簿》(臺北市:僑委會,2010年)。
科遜添主編:《菲律賓版新編華語十一:教師手冊》(臺北市:僑委會,2010年)。
科遜添主編:《菲律賓版新編華語十一:課本》(臺北市:僑委會,2010年)。
科遜添主編:《菲律賓版新編華語十一:學生作業練習簿》(臺北市:僑委會,2010年)。
徐福全:《福全台諺語典》(臺北市:徐福全,1998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五:課本》(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8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五:學生作業簿》(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8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Advanced A Plus Chinese 1:教師手冊》(臺北市:聯經,2008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Advanced A Plus Chinese 1:課本》(臺北市:聯經,2008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Advanced A Plus Chinese 1:學習測驗本》(臺北市:聯經,2008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Advanced A Plus Chinese 2:課本》(臺北市:聯經,2009年)。
張孝裕、張福塏、何淑貞編著:《中國的風俗習慣二》(臺北市:正中,1998年)。
張玲玲:《老鼠娶新娘》(臺北:遠流,1992)
張郁雯:《華語評量》(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new window
張郇慧編著:《臺灣鄉土教材二:閩南人篇》(臺北市:華泰,2001)。
許武雄、李則禧編著:《無師自通:時尚中國話》(臺北縣五股鄉:萬人,2005年)。
陳主顯:《臺灣俗諺語典‧卷四‧生活工作》(臺北市:前衛,1999年)。
陳純音:《第二語言課室研究》(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11年)。
覃光廣、馮利、陳樸主編:《文化學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
黃美金編著:《臺灣鄉土教材三:客家族群篇》(臺北市:華泰,2001)。
黃美金編著:《臺灣鄉土教材四:原住民篇》(臺北市:華泰,2001年)。
楊琇惠編著:《實用生活華語:認識華人文化》(臺北:五南,2010年)。
過文英:《論漢墓繪畫中的伏羲女媧神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論,2007年)。
漢聲雜誌社:《漢聲中國童話》(臺北:英文漢聲,2007年)。
臺中教育大學主編;王增光編撰:《有趣的華語課》(臺北市:五南,2009年)。
劉和然總編輯:《新住民基本學習教材三:習作》(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教育局,2009年)。
劉和然總編輯:《新住民基本學習教材三:讀本》(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教育局,2009年)。
劉惠萍:《伏羲女媧傳說信仰研究》(台北:文津,2005)。
蔡雅薰:《華語文教材分級制度原理之建構》(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new window
鄭昭明:《華語文的教與學》(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
賴永祥:《中文圖書分類法》(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7年)。
賴秋桂、徐瑞源:《認識臺灣社會與文化》(台中市:東海大學華語教學中心,2003年)。
聯經編輯部編著:《讀兒歌學中文1》(臺北市:聯經,2009年)。
聯經編輯部編著:《讀兒歌學中文2》(臺北市:聯經,2009年)。
鍾榮富:《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9年)。new window
鐘敬文:《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鐘敬文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市:三民,2003年)new window
祈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上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縣新店市:口傳文學會,2007年)。new window
吳映嬅:《外籍配偶中文識字教學研究-以越南配偶為主》(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論,2008年)。
中華語文出版社:《漢語文言文選讀》(臺北:中華語文,2009年)。
湯廷池:《古典散文選》(臺北:編譯館,2002年)。

參、期刊論文
Alptekin, C. & M. Alptekin “The question of culture: EFL teaching in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ELT Journal 38.1(1984), 14-20.
Starkey, H. “World studie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verging approaches in textbook writing.” In D. Bttjes & M. Byram (eds.), Mediating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209-227.
田愷:〈從功能到圖像:對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功能及構圖的探討〉,《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總第38期(1999年),頁29-34。
吳佳育:〈華語文教材民間故事與民俗單元的設置與教法〉,《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2009年),頁449。
宋海燕:〈論漢語俗語的對外教學〉,《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頁122。以及〈對外漢語教材俗語編排考察及俗語教學思考〉,《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頁126-127。
李亦園:〈傳說與課本─吳鳳傳說及其相關問題的人類學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989),頁1-22。new window
沈立冉:〈近二十年對外漢語俗語教學研究綜述〉,《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頁150。
林茂賢:〈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國家與教育》(2007),頁86-123。new window
邱雅芳:〈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臺灣文獻》(2005),頁121-153。new window
洪映紅:〈閩臺閩南語民間歌謠探析〉,《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2011),頁6-10。
翁家音:〈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1986),頁39-56。
袁聯波:〈民間戲劇與戲劇的民間精神〉,《戲劇文學》第9期(2007年),頁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五:教師手冊》(臺北縣新店市:正中,2008年),頁71。
張如梅:〈大陸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民俗文化教學〉,《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2009年),頁417-423。
郭玉雯:〈紅樓夢與女媧神話〉,《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2001年),頁39-63。new window
陳麗娜:〈民間故事與華語文教學──橋校《初中華文》試論〉,《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2009年),頁427-432。
單艾琪:〈台北歐洲學校小學部華語文教學中之民俗教材與教學〉,《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2009年),頁437-440。
彭衍綸:〈高雄半屏山形成傳說探源〉,《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09),頁152-153。new window
趙逵夫:〈七夕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民俗研究》(2011),頁33-49。
劉方甫:〈女媧原型之謎〉,《歷史月刊》第67期(1993年),頁24-28。
劉修明:〈植樹葬和環境保護〉,《中華禮儀》9(2002),頁13-15
薛化元:〈吳鳳史事探析及評價〉,《臺灣風物》(1982),頁65-81。new window
鍾宗憲:〈論女媧形象的嬗變〉,《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頁153-173。
周嘉慧記錄整理:〈俗文學教學與研究〉,《國文天地》(1997),頁6-17。
王孝廉:〈神話的定義問題〉,《民俗曲藝》(1984),頁89-103。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