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漢儒者兼采道、法、陰陽研究
作者:劉錦源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Chin-yuan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聰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西漢儒者陰陽兼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
西漢儒者兼采道、法、陰陽研究
劉 錦 源
摘要
叔孫通所謂「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它說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環境,西漢的時代環境和先秦不同,西漢社會政治的需求當然也和先秦有別。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想透過對西漢儒者:叔孫通、陸賈、賈誼、董仲舒、劉向、揚雄、孟喜、京房、隱士等,其兼采道、法、陰陽的不同樣態,作客觀而具體的觀察,以期能深入了解西漢儒者在統一的大帝國建立後,他們如何揮別過去,積極調整自己的角色,以回應新時代的要求。筆者以為,這是深入瞭解西漢學術思想所必須先行梳理的議題。另者,儒、道、法、陰陽都曾躍居西漢主流思想的地位,在漢帝國建立後,西漢儒者如何成功論述整合儒、道、法、陰陽,以幫助漢帝國解決現實上所遭遇的問題,建構出新的統治秩序,並使儒學得以長久扮演漢帝國統治思想的核心,亦是筆者積極想了解的面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叔孫通、陸賈、賈誼、董仲舒、劉向、揚雄、孟喜、京房、隱士等西漢儒者,他們除了用心於現實問題的解決之外,當中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就是要為漢政權建立「正當性」,為漢帝國建立一套能夠長治久安的國家學說或國家意識形態,以守住漢政權。儒學雖有最大的包容力與適應性,最便於統一帝國在承平時期的治國理民,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叔孫通等若想要使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學說,其吸納、消化道、法、陰陽的思想是必要的進路,且如此才能積極回應新時代的要求,幫助漢帝國解決現實上所遭遇的問題,建構出新的統治秩序,維護漢帝國長治久安的局面,並豐富儒學的內容,使儒學得以積極扮演漢帝國統治思想的核心,享有獨尊的地位。
關鍵字詞:西漢儒者、道、法、陰陽、兼采。
A Study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Taoism, Legalism, and Ying-yang Philosophy by the Confucians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Every age has its own environment. As described by Shu-sun Tung with the saying, “The Five Emperors have different music, and the Three Kings different rites,” different environments of Pre-Qin and Former Han have differ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requireme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fucians of the Former Han such as Shu-sun Tung, Lu Jia, Jia Yi, Dong Zhong-shu, Liu Xiang, Yang Xiong, Meng Xi, Jing Fang, and some hermits, in order to observe objectively and individually how they incorporated Taoism, Legalism, and Ying-yang Philosophy. My aim is to delineate how they, under a newly established united empire, cut their attachments to the old days and adjusted themselve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 new age. The author regards this topic as a key to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olarships and thoughts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In addition, each of Confucianism, Taoism, Legalism, and Yin-yang philosophy has once been prominent in the world of thoughts of the Former Han. The author is interested to know how Confucians of the Former Han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Confucianism, Taoism, Legalism, and Yin-yang philosophy to help Han empir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constructed new order of sovereignty, and maintain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During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Confucians of the Former Han, in addition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were ambitiou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ity” of the Han government, and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an sovereignty by providing with a national ideology. With characters of accommodation and leniency, Confucianism is advantageous to governance in time of peace. However, for a successful national ideology it still contains some shortcomings. The incorporation and digestion of Taoism, Legalism and Yin-yang philosophy is necessary amendment. By doing this, Confucianism is able to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age, help the Han empire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construct the new order of sovereignty, maintain the continuing peaceful governance, an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Confucianism is able to play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sovereignty thought and enjoy the highest place of respect.
參 考 文 獻

一、原始文獻(以四部及著者時代先後為序)
(一)經部
﹝漢﹞京房撰;﹝吳﹞陸績注;﹝明﹞范欽訂:《京氏易傳》,收錄於《四部
叢刊•經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漢﹞趙岐:《孟子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徐彥:《春秋公羊傳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楊士勛:《春秋穀梁傳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賈公彥:《周禮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賈公彥:《儀禮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唐﹞李隆基:《御注孝經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宋﹞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惠棟:《易漢學》,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杭辛齋:《易楔》,收錄於《國學集要初編十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嚴杰補編:《經義叢鈔》,上海點石齋石印本,1888。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89。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漢﹞荀悅:《前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晉﹞范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晉﹞袁宏著,張烈點校:《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歐陽修、宋祁合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
書局,1979。
﹝明﹞凌稚隆輯:《漢書評林》,收入《漢書研究文獻輯刊》,北京:國家
圖書館出版社,2008。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
﹝清﹞趙翼撰,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

(三)子部
﹝先秦﹞商鞅撰:《商君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漢﹞劉向:《說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
﹝漢﹞揚雄撰;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漢﹞桓譚撰,孫馮翼輯注:《新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三國﹞王弼等著:《老子》,北京:中華書局,1998。
﹝唐﹞王冰次注;﹝宋﹞林億等校正:《黃帝內經素問》,收錄於《景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清﹞唐晏著,吳東民點校:《兩漢三國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55。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92。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四)集部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清﹞乾隆敕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1。
﹝清﹞王謨:《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二、近人論述(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于首奎:《兩漢哲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任繼愈主編,孔繁等撰:《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83。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new window
李偉泰:《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文學院,1976。
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85。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
書店,2000。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1967。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汪榮寶:《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7。
屈萬里:《先秦漢魏義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林劍鳴:《秦漢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2。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new window
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03。new window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姚祖恩:《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3。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8。new window
韋伯著,康樂編譯:《支配的類型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
韋政通:《董仲舒》,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8。new window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new window
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
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new window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79。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郜積意:《兩漢經學的曆術背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術社,2013。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張起鈞:《老子》,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0。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7。
張善文:《歷代易家考略》,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陳福濱:《揚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new window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麗桂:《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8。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new window
葉國良:《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翦伯贊:《秦漢史》,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1984。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蕭公權:《憲法與民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蕭公權:《蕭公權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錢穆:《雙溪獨語》,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
鍾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4。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new window
顧頡剛等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臺北:里仁書局 1985。



三、學位論文(以論文先後為序)
(一)博士學位論文
賴明德:《毛詩考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new window
指導教授:高明,1972年6月。
王健文:《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黃俊傑,1991年6月。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黃慶萱,1994年6月。new window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應裕康,1995年6月。new window
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王金凌、曾春海,1997年7月。new window
喬家駿:《孟喜、焦延壽、京房及其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林文欽,2010年7月。new window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李偉泰,2011年1月。new window


(二)碩士學位論文
賴明德:《魏晉南北朝朔閏考霸統徵文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魯實先,1966年。
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黃慶萱,1988。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黃慶萱,1990年6月。
劉錦源:《清代常州學派的論語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new window
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董金裕,1995年6月。
吳寶峰:《象數易學與西漢政治、自然科學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王文濤,2007年5月。
張家勝:《京房八宮卦序思想之傳承與演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賴貴三,2009年6月。
黃綉枝:《孟喜、京房十二消息卦之象數與義理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李威熊、薛雅文,2012年7月。


四、學報期刊論文(以論文先後為序)
陳槃:〈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十六本,1948年。
陳槃:〈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說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集刊》,第二十本,上冊,1948年。
沈剛伯:〈秦漢的儒——為紀念朱騮先先生七十七歲冥壽作〉,《大陸雜誌》,
第38卷,第9期,1969年5月。
李威熊:〈漢初學術的新局面〉,《中華學苑》,第22期,1979年3月。new window
于傳波:〈試論賈誼的思想體系〉,收入《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三期,1987
年。
黃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期,1987年6月。
林聰舜:〈儒學對專制政體的相容性與抗爭性——董仲舒思想中出現法家傾向new window
之檢討〉,《清華學報》,新19卷第2期,新竹:清華大學,1989年
12月。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3卷1期,嘉義:國立
中正大學,1992年10月。
林聰舜:〈「禮」世界的建立——賈誼對禮法秩序的追求〉,《清華學報》,new window
新23卷,第2期,新竹:清華大學,1993年6月。
林聰舜:〈叔孫通「起朝儀」的意義——劉邦卡理斯瑪支配的轉變〉,《哲學new window
與文化》,第20卷,第12期,1993年12月。
陳其泰:〈兩漢之際陰陽五行說和讖緯說的演變〉,《孔子研究》,第4期,
1993年12月。
林聰舜:〈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大陸雜誌》,第91卷
第2期,1995年8月。
王保頂:〈漢代災異觀略論〉,《學術月刊》,第5期,1997年。
王繼訓:〈劉向陰陽五行學說初探〉,《孔子研究》,第1期,2002年。
周雅清:〈董仲舒對陰陽概念的運用〉,《孔孟學報》,第80期,2002年9月。new window
黃忠天:〈從「中庸」「素隱行怪」章論儒道二家遯隱哲學的異同〉,《高雄
師大學報》,第14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3年4月。
梁韋弦:〈京房之學與京房之死〉,《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5期,2007年10月。


五、專書與會議論文集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王葆玹:〈西漢《易》卦氣說源流考〉,收錄於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
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包遵信:〈知識分子與「官學一體」的傳統模式〉,收入《批判與啟蒙》,臺
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收入《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1976年。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收入《歷史與思想》,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收入《中國知識階層史論》,new window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余敦康:〈儒家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收入《文化:中國與世界》,
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佐藤文四郎:〈神秘思想之抬頭〉,收入加藤常賢監修:《中國思想史》,東京都:
東京大學出版會,1952年。
李偉泰:〈論董仲舒的「王佐之材」〉,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林聰舜:〈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
收入國科會人文處‧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哲學論文
集》,1998年12月。
林聰舜:〈建立帝國的深層穩定機制——陸賈「逆取順守」觀念新探〉,收入new window
《先秦兩漢學術》,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
林聰舜:〈《韓詩外傳》論「士」——《詩》教、造士與儒士共同體的建立〉,
「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辦。臺北市:2007年3月24-25日。
林麗雪:〈董仲舒〉,收入《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
徐養原:〈緯候不起於哀平辨〉,收入《皇清經解》,第二十四冊,卷183,
嚴杰補編:《經義叢鈔》,上海點石齋石印本,1888年。
張廣保:〈《白虎通義》制度化經學的主體思想〉,收入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
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收入《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入《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莊述祖:〈白虎通義攷〉,收入﹝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許倬雲:〈秦漢知識分子〉,收入《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許倬雲:〈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收入《求古編》,臺北:new window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陳啟雲著,謝亮生譯:〈後漢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收入《劍橋中國
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賀麟:〈五倫觀念的新檢討〉,收入《文化與人生》,上海:上海書店,1990。
黃啟書:〈京房易學的另一面貌——以《漢書》材料為例〉,第八屆中國經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3年4月20-21日。
黃進興:〈權力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收入《優入聖域:權力、new window
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鈴木由次郎:〈董仲舒〉,收入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一):
儒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趙克堯:〈秦漢制度異同論〉,收入《秦漢史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年.
趙翼:〈王莽引經義以文其奸〉,收入《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
1977年。
趙翼:〈光武信讖書〉,收入《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趙翼:〈兩漢外戚之禍〉,收入《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趙翼:〈東漢尚名節〉,收入《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趙翼:〈東漢宦官〉,收入《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趙翼:〈宦官之害民〉,收入《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劉錦源:〈諛乎?權乎?——論叔孫通的性格〉,收入《龍門論壇》,北京:華
文出版社,2005年。
劉錦源:〈論太史公自序的公羊意識〉。中國史記研究會:「《史記》與楚漢戰爭
學術研討會」。中國河南省滎陽市:2006年8月20-23日。
劉錦源:〈唐人小說「復仇」議〉。香港嶺南大學與韓國外語大學:「國際青年學
者中文文學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香港:2007年12月23-24日。
劉錦源:〈名與風興——論紀信形象建構〉。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2007年司馬
遷與史記》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國陜西省漢中市:2007年
8月5-7日。
劉錦源:〈論《法言》中的道、聖、經〉。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中國孔子
研究院、香港孔教學院、重慶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儒家文化與青年精神
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國重慶市萬州:2009年10月30日—
11月1日。
劉錦源:〈從儒者形態論「尊儒」的本質〉,收入《司馬遷與史記論集》,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錦源:〈尊儒的理想與現實〉,「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國際學
術討論會」會議論文。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主辦。中國河南省南陽市:2011
年8月19- 23日。
劉錦源:〈論揚雄對《史記》的評論〉,收入《史記論叢》第九集,北京:中國
文哲出版社,2012年。
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收入《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
公司,2003年。
戴君仁:〈漢武帝抑黜百家非發自董仲舒考〉,收入《梅園論學集》,臺北:new window
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戴君仁:〈論賈誼的學術並及其前後的學者〉,收入《梅園論學集》,臺北:
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韓連琪:〈東漢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和莊園制的興起〉,收入《先秦兩漢史
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嚴耕望:〈秦漢郎吏制度考〉,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2年。


六、外文資料
加藤常賢監修:《中國思想史》,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52年。
田中麻紗巳:《兩漢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社,1986年。
武田時昌:〈京房の災異思想〉,收入中村璋八編:《緯學研究論叢——安居
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1993年。
Althusser,Louis著,杜章智譯:〈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收入《列寧和哲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Beck,B.J.Mansvelt著,張書生譯:〈漢代的滅亡〉,收入《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Mouffe,Chantal著,張榮哲譯:〈葛蘭西的霸權和意識形態論〉,《島嶼邊緣》,一卷一期,1991年10月。
Twitchett, Denis・K.Fairbank, John主編;Beck ,B.J.Mansvelt,余英時,陳啟雲等著;張書生,謝亮生,胡志宏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