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四大奇書之續書文化敘事研究
作者:林景隆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龔顯宗
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明代四大奇書續書重寫演義敘事互文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明末清初四大奇書之續書藉由「重寫」經典的過程,呈現出與前文本「互文性」對話的眾聲喧嘩,這股續寫的創作風潮延續到清末尚未止歇,令人好奇的是,在續書背後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如何抵抗、轉化、解構原著的影響?四大奇書之續書在面對原著制約的藝術成規下,如何開創新局?如何從清代學者「狗尾續貂」的普遍認知中,突破層層歷史的苛評?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最早對於四大奇書之續書投以關注眼光,逐漸扭轉了大眾對續書的負面評價,筆者以「敘事」為討論基礎,考察四大奇書之續書在文學、歷史、宗教、政治、道德等文化「對話」語境中,如何揣摩推陳與出新、求本與溯源之間的互動關係,凸顯續書研究的重要性。
藉由探討四大奇書之續書的話語內蘊、閱讀反應、儒家本位與宗教意識、政治圖景、思想命題、創作實踐等課題,尋繹續書群內在創作肌理的共相結構,在承襲導愚、適俗、娛樂的教化觀念下,透過續書作者的編創,面對敘事開端「世變」情境的塑造,對天命與人事間的交互影響,提出個人對歷史、道德的詮釋。在明代文人「演義」觀念生成的基礎上,四大奇書之續書承襲「通俗為義」的創作原則,藉由小說文本、序跋的分析,可以發現四大奇書之續書對「演義」觀念的體會上,是具有深化、補充的創作認知,而胡應麟重新爬梳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與流變,在奠定小說文體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正統」的文言小說觀,與「非正統」的通俗演義觀,形成兩股不同的概念內涵,自然也不能加以忽視。最後,筆者從文化轉向的角度,提出四大奇書之續書在「經典轉化」與「讀者詮釋」方面的生產性意義,而從話語實踐的總結上,提出四大奇書之續書在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複調小說理論上的貼合,更融入自身回應歷史或現實的情感信念、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整體敘事話語呈現出一種「批評語境」的詩學企圖。
參考文獻

壹、明代四大奇書版本

〔元〕施耐庵、羅貫中著,凌賡、恆鶴、刁寧校點:《容與堂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施耐庵著,陳文新、王同舟導讀,陳衛星校點:《水滸傳》(上)(下)(容與堂本),(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8月第1版)。
〔元〕羅貫中著,陳文新導讀,申龍校點:《三國演義》(上)(下)(嘉靖本),(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8月第1版)。
〔元〕羅貫中編次:《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本),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華陽洞天主人校:《西遊記》(世德堂本),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注:《金瓶梅詞話》(夢梅館本)(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陶慕寧校注:《金瓶梅詞話》(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北京第1版)。
汪原放校點:《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
閆昭典、王汝梅、孫言誠、趙炳南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會校本‧重訂版),(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1年10月香港重訂版)。
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陳曦鐘、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第2版)。

貳、四大奇書之續書版本

〔明〕酉陽野史著,余芳、興邦、雲彤校點:《續三國演義》(上)(下)(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明〕青蓮室主人著,沈伯俊校點:《後水滸傳》(《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4》,侯忠義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明〕陳忱著,李忠良校點:《水滸後傳》(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丁耀亢著,禹門三校點:《續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清〕丁耀亢著,陸合、星月校點:《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8月)。
〔清〕俞萬春著,俞國林校點:《蕩寇志》(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訥音居士著,徐毅蘇校點:《三續金瓶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李前程校注:《《西遊補》校注》,(北京:昆侖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楊愛群主編,郭明志副主編:《西遊記大系》(貳)(《續西遊記》《後西遊記》《西遊補》)(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參、其他專書
一、古籍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6(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南朝宋〕范曄,〔唐〕章懷太子賢注:《後漢書》冊六,《四部備要‧史部》(據武英殿本校刊)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冊八,《四書備要‧史部》(據武英殿本校刊)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5(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戰國〕莊周著,〔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莊子》(卷十),收入《四部備要‧子部》,(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4冊)。
李漁:《閒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卷三,〈聲容部〉,〈習技〉第四。
李學勤主编:《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卷7〈繫辭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魏象樞:《寒松堂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卷十二,〈庸言〉。

二、近人論著

〔比利時〕喬治‧布萊(Geoges‧Poulet)著,郭宏安譯:《批評意識》,(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5月2版)。
〔法〕保羅‧里克爾(Paul Ricoeur)撰,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R. Jameson)著,王逢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Act),(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美〕韋恩‧布斯(W.C Booth)撰,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美〕韋恩‧布斯(Wayne Booth)著,傅禮軍譯:《小說修辭學》,(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n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nks)撰、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9月第1版)。
〔美〕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奧斯丁‧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美〕商偉撰、嚴蓓雯譯:《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9月第1版)。
〔美〕黃衛總撰,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美〕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美〕魯曉鵬著,王瑋譯,馮雪峰校:《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英〕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初版)。
〔英〕瑪格麗特‧A. 羅斯(Margaret A. Rose)撰,王海萌譯:《戲仿:古代、現代與後現代》(Parody:Ancient,Modern and Post-Modern),(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德〕H.R 姚斯(Hans Robert Jauss)、〔美〕R.C 霍拉勃(Robert C. 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滕守堯審校:《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德〕司馬濤(Thomas Zimmer)撰,顧士淵、葛放、吳裕康、丁偉祥、梁黎穎譯:《中國皇朝末期的長篇小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朱剛、谷婷婷、潘玉莎譯:《怎樣做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撰,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第一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初版)。
卞良君、李寶龍、張振亭著:《道德視角下的明清小說》,(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王寧:《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北京第1版)。
王齊洲:《圖說四大奇書》,(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9月北京第1版)。
王德威撰,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new window
朱萍:《明清之際小說作家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和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李桂奎:《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李舜華:《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林雅玲:《余象斗小說評點及出版文化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初版)。new window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第1版)。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初版)。new window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上海:上海書店,1980年2月第1版)。
孫述宇:《水滸傳:怎樣的強盜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孫述宇:《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第1版)。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2月第1版)。
袁新:《文學翻譯審美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9月)。new window
張同勝:《水滸傳詮釋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12月第1版)。
曹炳建:《《西遊記》版本源流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12月)。
郭洪雷:《中國小說修辭模式的嬗變-從宋元話本到五四小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4月第1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導言〉。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陳文新:《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文體形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6年6月香港第1版)。
董乃斌主編:《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第1版)。
鄔國平著:《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3月初版)。
劉相雨:《儒學與中國古代小說關係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劉曉軍:《章回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樓含松:《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第1版)。
鄧新華著:《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初版)。
駱冬青:《心有天遊:明清小說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羅書華:《中國小說學主流》,(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new window

三、工具書

《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編,2007年10月)。
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王清源、牟仁隆、韓錫鐸編纂:《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王曉路等著:《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朱一玄、劉毓忱主編:《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朱一玄主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朱一玄編、朱天吉校:《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3版)。
黃霖主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第1版)。
黃霖編,羅書華撰:《中國歷代小說批評史料匯編校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6月第1版)。

肆、論文
一、專書論文

〔俄〕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撰,白春仁、曉河譯:〈長篇小說的時間形式與時空體形式-歷史詩學概述〉,見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
〔俄〕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撰,劉虎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複調小說及評論界的有關闡述〉,見氏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作為文學製品的歷史文本〉,見氏著,董立河譯:《話語的轉義-文化批評論集》,(鄭州,北京:大象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事實再現的虛構〉,見氏著,董立河譯:《話語的轉義-文化批評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歷史中的闡釋〉,見氏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轉義、話語和人的意識模式〉,見氏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轉義學、話語和人類意識的模式〉,收入氏著,董立河譯:《話語的轉義-文化批評文集》,(鄭州,北京:大象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作為文學仿製品的歷史文本〉,見氏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王璦玲:〈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收入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初版)。
吳興明:〈從消費關係座架看文學經典的商業擴張〉,收入童慶炳、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竺洪波:〈異軍突起的《西遊記》版本研究〉,見氏著:《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胡適:〈《西遊記》考證〉,收入陸欽編:《名家解讀《西遊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頁33-34。
徐朔方:〈論《金瓶梅》〉,收入氏著《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郭豫適:〈論儒教是否為宗教及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的關係〉,收入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8月初版)。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中的宗教修辭〉,收入氏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8月初版)。
陳才訓:〈從英雄傳奇到「洩憤之書」-論陳忱《水滸後傳》創作的主體意識〉,收入傅承洲主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陳文新:〈《水滸傳》闡釋中的兩種路數-兼評李贄的政治索隱〉,收入氏著:《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陳廣宏:〈「稗官」考〉,收入譚帆等著:《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馮仲平:〈金聖嘆《水滸傳》評點的理論價值〉,收入氏等著:《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名家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續書〉,見氏著:《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蘇興:〈「四大奇書」名稱的確立與演變〉,見氏著,蘇鐵戈、蘇銀戈、蘇壯歌編選:《蘇興學術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二、期刊論文

王增斌、李衍明:〈《續西遊記》主題探奧〉,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0月,第24卷第5期,頁53-56。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書寫性質探析〉,《中國學術年刊》第32期(秋季號),頁159-190。new window
李忠昌:〈論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流變〉,《社會科學輯刊》(總第九十四期),1994年第5期,頁139-145。
李舜華:〈「小說」與「演義」的分野-明中葉人的兩種小說觀〉,《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頁191-196。
洪哲雄、紀德君:〈明清小說家的「演義」觀與創作實踐〉,《文史哲》,1999年第1期,頁78-82。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生成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44期,1997年第6期,頁80-86。
紀德君:〈論明清歷史演義小說作家的創作思想〉,《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1996年12月,頁54-60。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瓶梅》〉,《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頁96-97。new window
徐中偉:〈不可等量齊觀的兩部「三國」-嘉靖本與毛本「擁劉反曹」之不同〉,《文學遺產》1983年第2期。
陳翔華:〈毛宗崗生平與《三國志演義》毛評本的金聖嘆序問題〉,《文獻》1989年第3期。
陳維昭:〈論歷史演義的文體定位〉,《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1期,頁33-43。
傅承洲:〈董斯張《西遊補》原本十五回考〉,《文獻》2006年第1期,頁127-130。
黃霖、楊緒容:〈「演義」辨略〉,《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頁5-14。
楊緒容:〈「演義」的生成〉,《文學評論》,2010年第6期,頁98-103。
楊緒容:〈事‧文‧義-從歷史到演義〉,《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頁55-60。
劉雪真:〈交織的文本記憶-《西遊補》的互文語境〉,收入《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111-138。new window
劉麗華:〈《後西遊記》與晚明文人價值觀的變化趨勢〉,收入《絲綢之路》2009年第18期,頁56-59。
蔡愛國:〈明清歷史演義演義觀中文史定位之分歧與走向〉,《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4期,頁33-37。
譚帆:〈「演義」考〉,《文學遺產》,2002年第2期,頁102-112。
蘇興遺著,蘇鐵戈整理:〈《西遊補》中破情根與立道根剖析〉,《北方論叢》1998年第6期,頁45-50。

三、學位論文

丁豫龍:《史筆文心與庶人之議:明代小說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劉靜怡:《歷史演義:文體生發與虛實論爭》,(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