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意義之詮釋——以唐君毅、牟宗三為核心之展開
作者:王俊傑
作者(外文):Wang, Chun-Chie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安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儒學宗教性儒教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Religious Morality of ConfucianismConfucianismNew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MouZong-SanTangJun-Y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8
「儒學(教)是不是宗教」是儒學研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自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來華傳教引起了儒教是不是宗教的思考後,康有為(1858-1927)提倡孔教運動、任繼愈(1916-2009)重提「儒教是宗教說」,皆掀起了廣泛的論辨。當學者們普遍就儒教與宗教進行對比之際,現代新儒家學者們轉而就「儒學之宗教性」進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儒教問題之釐清,對於儒學本質的理解也有著深刻的貢獻。
其中,唐君毅(1909-1978)與牟宗三(1909-1995)兩位先生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唐先生是站在肯定儒家宗教精神立論的。他認為儒學信仰雖重在「能信主體」的自覺一面,但其實超越性的特徵是同時被賦予於主體和客體的,從而能見天人合一之圓融境界。又其宗教論述中頗為特殊的一點,則是提倡宗教融合思想,期使儒教、基督宗教與佛教三者能和諧融合,建立一個能盡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大教。另外,唐先生還肯定「三祭之禮」為宗教祭典,認為其中具有「返本報本」之精神,能將祖宗聖賢之德重現於心中,並且不是消極地解脫罪苦,而是能積極地報恩崇德。
至於牟先生則認為儒家是「即道德即宗教」的「道德宗教」、「人文教」,具有圓成的宗教精神,終極關懷在於如何成德,他並指出儒學在中國已能擔負起宗教的責任與功能。在唐、牟兩位先生的相關論述中,我們見到了現代新儒家對於宗教態度的轉變,已能正面肯定宗教之功能,並從而逐步發展相關論述。
在近年的宗教學理論之發展中,世界宗教間對話的趨勢已不可避免。諸如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說、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論與約翰.哈伍德.希克(John Harwood Hick, 1922-2012)的「宗教多元論」(religious pluralism)皆為跨宗教對話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與理論根據。而在儒學站上世界舞臺之際,能清晰掌握自身的特質與內涵是必要的先行工作,牟先生哲學式的概念分析與完整的理論架構,正能符合這方面的需求。因此本文再進一步就牟先生儒學宗教性理論進行分析,分別就「人」與「天」的角度切入,以探究其中所呈現出之「終極關懷」與「終極實體」。藉由這樣的嘗試,目的在於使儒學(教)與宗教關係之討論能進行哲學式的概念溝通,相信進行對話的雙方,彼此皆能因而獲致更深刻的理解。
一、 第一手研究書目

(一) 古籍(依作者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東周〕左丘明,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西漢〕司馬遷,〔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錄於《四部叢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
印武英殿聚珍版本。
〔西漢〕揚 雄,韓敬譯注:《法言》,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
釋》,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新編諸子集成(第三冊)》,臺北:
世界書局,1983年4月新四版。
〔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房玄齡撰,王雲五主編:《晉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12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
〔北宋〕程顥、程頤撰,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
〔南宋〕胡宏撰,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 畿:《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1970
年。
〔明〕〔意大利〕利瑪竇著,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香港:香港
城市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意大利〕利瑪竇、〔比利時〕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
瑪竇中國札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
1989年6月。

(二) 今著(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2.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new window
《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9月。
《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道德的理想主義》,收錄於《牟宗三先生全集9》,臺北:聯經出版
社,2003年。
4. 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5. 李 申:《中國儒教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中國儒教史》(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6.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8年。
7.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8.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儒學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年6月。
9. 杜維明著,段德智譯:《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湖北發行所發行,1999年。
10.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
《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11.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幼獅文化,1996年4月。new window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基金會,1996年。
《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12.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2011年。
1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14.康有為:《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春秋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7月。
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孔子改制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
《中庸注》,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二版。
15.孫尚揚:《基督教與明末儒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
16.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張君勱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
17.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生命存在之三向與心靈九境》,臺北:臺灣new window
學生書局,1977年。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全集編委會編:《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18.董小川:《儒家文化與美國基督教文化》,商務印書館,2002年。
1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89年。
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
21.陳煥章:《孔教論》,香港:信和印刷有限公司,1990年。
22.陳平原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胡適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
23.陳 來:《中國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24.梁漱溟:《梁漱溟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25.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26.郭沫若著,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一卷,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27.張榮明:《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28.張志剛:《宗教哲學研究當代觀念、關鍵環節及其方法論批判》,北京:中國
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29.劉述先:《生命情調的抉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30.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31.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32.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1983年。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3.蔣 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
34.熊十力:《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5.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new window
36.鄧紅譯:《中國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37.賴永海:《宗教學概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三)翻譯書目(依西文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1.〔法〕謝和耐(Gernet, Jacques):《中國和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碰撞》,
張學智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英〕約翰.哈伍德.希克(Hick, John Harwood)著,蔡怡佳譯:《宗教之詮
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3.〔美〕賽繆爾.亨廷頓,周琪等譯:(Huntington, Samuel Phillips):《文明的衝
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4.〔美〕約瑟夫‧列文森(Levenson, Joseph R.),劉偉、劉麗、姜鐵軍譯:《梁啟
超與中國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桂林市 : 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
5.〔德〕麥克斯.繆勒(Müller, Friedrich Max),金澤譯:《宗教的起源和發展》,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6.〔美〕保羅.田立克(Tillich, Paul):王秀谷譯:《愛情力量及正義》,臺北:
三民書局,1973年。
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臺北:桂冠圖書,1994年。
7.〔德〕馬克思.韋伯(Weber, Maximilian Karl Emil):《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
儒教與道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二、 相關研究書目

(一) 古籍(依作者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2月。

(二) 今著(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 文史哲編輯部編:《儒學:歷史、思想與信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2.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new window
委員會,1982年。
3. 任繼愈主編:《儒教問題爭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0月。
4. 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5. 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合編:《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
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
6. 李瑞全、楊祖漢主編:《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國文化宣言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中壢: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09年9月。
7.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七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8. 金澤、趙廣明主編:《宗教與哲學》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年2月。
9.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0.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new window
11.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香港: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77年12月。
12.張勇編:《章太炎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13.閔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14.傅樂安:《托馬斯.阿奎那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5.舒 光:《維根斯坦哲學》,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1986年7月。
16.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三、 第一手研究論文

(一) 學報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1. 章炳麟:〈駁建立孔教議〉,發表於《順天時報》1913年9月25日、26日,
以及1913年12月《雅言》雜誌第一期。
2. 鄭志明:〈唐君毅的「儒家宗教精神」說〉,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三期,1997年new window
7月),頁48-65。
3. 林安梧:〈關於「宗教教育」的一些哲學思考——中西宗教形態學下的對比展
開〉宗教哲學第八卷第二期,2002年10月,頁36-48。
4. 林維杰:〈牟宗三先生論儒教〉,嘉義:《揭諦》第七期,2004年7月,頁77-108。new window
5. 釋慧開:〈「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絡比較詮釋——兼論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
取向〉,《普門學報》第29期,高雄:普門學報出版社,2005年,頁
137-161。
6. 陳振崑:〈唐君毅的宗教融合思想〉,《華梵人文學報》第七期,2006年7月),new window
頁1-39。
7. 曾錦坤:〈儒教作為基本宗教——以唐、牟觀點為主的論述〉,《中華人文社會new window
學報》第四期,2006年3月),頁266-291。
8. 楊祖漢:〈儒學的宗教性〉,臺北:鵝湖學誌第四十期,2008年6月,頁75-87。new window
9. 陳芷燁:〈唐君毅論儒學的宗教性〉,《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
第3期,2008年6月,頁335-401。
10.段德智:〈近30年來的「儒學是否宗教」之爭及其學術貢獻〉,晉陽學刊2009
年第6期,頁17-25。
11.左玉河:〈清末「排孔」思潮的興起〉,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5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24-128。
12.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哲學〉(鵝湖月刊第三五卷第三期總號第四一一,2009new window
年9月,頁11-24。
13.鄭炳碩:〈從牟宗三哲學看儒家的宗教性〉(鵝湖月刊第三五卷第六期總號第new window
四一四,2009年12月),頁42-53。
15.陳振崑:〈現代哲人牟宗三、羅光與唐君毅對於宗教性的詮釋——天人合一的new window
現代辯證詮釋〉,《哲學與文化》,第卅八卷第五期,2011年5月,頁
89-117。

(二) 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A. 博士論文

1. 簡惠美:《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new window
士論文,1987年。
2. 陳振崑:《唐君毅的儒教理論之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new window
文,1998年。
3. 魏彩霞:《全球化時代中的儒學創新——杜維明的現代新儒學思想》,杭州: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03年。
4.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龍圖騰——明清基督教與中國宗教文化對話》,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5. 周 紅:《儒學宗教性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博士論文,2010年。
6. 彭春凌:《儒教轉型與文化新命——以康有為、章太炎為中心(1898-1927)》,
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5月。
7. 崔 宇:《近代孔教思潮——康有為孔教思想》,保定:河北大學哲學博士論
文,2011年6月。
8. 張宏斌:《秦漢國家形態建構中的儒教因素——以董仲舒思想為核心進行的考
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
9. 李細成:《中國哲學視域下的耶儒互動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哲學與研究發
展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
10.張俊波:《劉述先宗教觀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12
年3月。

B. 碩士論文

1. 林興浩:《韋伯論儒家的檢討》,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
2. 於明華:《清代耶穌會士索隱釋經之型態與意義》,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3. 陳芷燁:《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4. 劉珍珍:《羅尼.泰勒的儒學宗教性研究》,北京: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
2005年。
5. 劉 穎:《現代新儒家(1949年前)對宗教信仰的拒斥與容納》,黑龍江:黑
龍江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
6. 劉向榮:《宗教哲學視角下文明衝突現象研究》,西安: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碩
士論文,2007年。
7. 盧建潤:《孔子生命教育與宗教體證》,臺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8. 江衍鬱:《孔子內聖外王思想之淵源與宗教意涵》,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碩士論文,2008年。
9. 胡朝陽:《清末儒者的儒教思想——以《翼教叢編》為例》,上海:上海師範
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0.辛本京:《唐君毅論儒學宗教性》,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1.姜曉輝:《論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觀》,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
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12.陳 偉:《儒教入憲——民元國會制憲中的國教案及其論爭》,北京:中央民
族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3月。
13.孫書洋:《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儒學的宗教性研究》,吉林:延邊大學法學碩士
論文,2011年5月。
14.隋 亮:《儒學的宗教性分析》,新疆:新疆師範大學法經學院碩士論文,2011
年6月。
15.汪海濱:〈牟宗三的儒學宗教觀研究——以《心體與性體》為中心〉,武漢: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4月。
16.禹榮榮:《從牟宗三的宗教觀看儒學和基督教在現代中國的衝突與互動》,濟
南:山東大學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4月。
17.劉光宇:《從儒家的天人觀看其宗教思想與實踐》,新疆:新疆師範大學宗教
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18.典長海:《晚明儒學的宗教轉向》,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中國哲學碩士
論文,2012年5月。
19.鄭 賀:《康有為孔教觀嬗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2
年5月。
20.蔡采縈:《韋伯論儒教發展與對中國社會影響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21.陳婷筠:《胡錦濤時期的宗教政策與實踐:以儒教復興個案研究(2002~2012)》,
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22.于卓寰:《當代華人儒教論述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3年。

四、 網路文章(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1. 康曉光:〈「文化民族主義」隨想〉,Confucius 2000學術網站,2002年11月,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whmzzysx.htm。
〈仁政——權威主義國家的合法性理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網站,2004年1月28日,網址:
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3026。
〈中國特殊論——對中國大陸25年改革經驗的反思〉,Confucius 2000
學術網站,2004年6月16日,網址:
http://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zgtsldzgdl25nggjydfs.htm。
2. 韓 星:《關於儒教問題的最新討論》,Confucius2000學術網站,2004年11 月
13日,網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398。
3. 沈偉華:〈儒教之爭考〉,Confucius2000學術網站,2006年3月24日,網址: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2332。
4. 林安梧:〈儒教釋義:儒學、儒家與儒教的分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
研究所建所50周年所慶之講演,2014年12月15日),網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M3NDEzNQ==&;mid=203847992&;idx=1&;sn=d46aa8c5467546d61bed85fd095e6a87&;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M3NDEzNQ==&;mid=203877448&;idx=1&;sn=d9e4244f9d9945388d42c607fd2f890d&;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