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愛的禮物:一位成長於農村女性的學校輔導工作之敘說、 反映與實踐
作者:黃小玲
作者(外文):Huang, Shiao-L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指導教授:翁開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學校輔導工作敘說反映實踐自我自我認同school counselingnarrativereflectionpracticeselfself-identifi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研究是一位成長於農村的女性學校輔導工作者,回顧與整理自己二十年的學校輔導工作經驗,看見自己身上的農村成長歷程和文化傳統,如何形塑自己的性格和價值觀,進而影響自己的工作觀、自我觀和人際關係的歷程。身為學校輔導工作者,這是一份「愛人」的工作,但是,如果助人工作者本身,只會愛人,而不懂得「自愛」,終將會讓自己愛人的熱忱和能量耗竭殆盡的。這論文就是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回觀與反思自己的學校輔導工作經驗,以及同時在經歷的個人生命經驗,看見自己在不同工作階段的狀態與轉化。最終,學會傾聽自己的聲音、愛自己、悅納自己、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專業定位,並相信自己,勇於嘗試冒險和接受挑戰、開展自己的潛能,進而實踐夢想的歷程。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反映與實踐的身體力行,體會這些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事件,不管是好的或壞的、開心的或痛苦的,只要我們心中有愛,勇敢面對,最終都會是一份恩典,彷彿收到「愛的禮物」。研究者在學校工作職場上,也嘗試實踐如翁開誠(2011)在『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文中所提及的—面對文獻,是「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面對自我,是「我,我說,我感,我是,故我在」;面對他者,是以正在追求我是之我去感通參贊「你,你說,你感,你是,故你在」;面對群體,是「你,你說;我,我說;他,他說;說出我們的共感、共是與共在」;面對變化,是追求辯證的、自由的、和諧化的、意境的歷程;面對研究發表,是尋找適切於自己有意味的形式表達出來,與人分享與溝通。而這份論文就是研究者的故事,想與同為助人工作者或想學習愛自己、做自己的人分享的「愛的禮物」。
The subject is a school counselor growing up in the countryside. For the past 2 decades, she has witnessed how her growth and culture influence her life, including the personality, the system of value, working attitudes, self-awareness, and relationship etc. Being a school counselor is a job with devotion. However, if the counselor only devotes himself/herself to the job instead of loving himself/herself, sooner or later his/her passion will fade away. The study is to observe one’s various transformations in different stages through narration, practice, and life experience; then, learn how to listen to herself, love herself, accept herself, be herself, and find her own place; finally, believe herself has courage to take risk and challenge, stimulate her potential, and make the dream come true. No matter how good, bad, delightful or sorrowful the process is, only when we have love in our mind do we feel appreciated, which will become our mercy - a gift of love. At school, the researcher does the best to practice the theory (Kai-Chen Wong 2011) – Narrative,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A Way to Integrating Teaching, Helping and Research. The article mentions that : in face of texts, it should be “gentlemen make friends through literature, and through friendship increase their benevolence” ; in face of oneself, it should be “I , I speak, I feel, I think, therefore I am” ; in face of others, it’s to correspond and counsel “you, you speak, you feel, you think, therefore you are” ; in the face of groups, it’s “you, you speak ; I , I speak ; he , he speaks ; speaking out how we feel, we think and we are “ ; in the face of changes, it’s to pursue the dialectical, free, harmonized and conceptive progress ; in face of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it’s to find a form appropriate of oneself and convey it expressively to share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his paper is to help people apply to these concepts in daily life through a true story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and therefore, to improve people’s health mentally and spiritually.
Crossley,M.L.(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 譯)(吳芝儀 校閱)。嘉義:濤石文化。(原作出版年:2000)
Duvall,J.& Béres,L.(2016)。敘事治療三幕劇:結合實務、訓練與研究(黃素菲 譯)。台北:心靈工坊。(原作出版年:2011)。
Fromm,E.(1969)。愛的藝術(孟祥森 譯)。台北:志文。(原作出版年:1956)
Gilligan,C.(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王雅各 譯)。台北:心理。(原作出版年:1982)。
Newman,B.M.& Newman,P.R(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用(郭靜晃、吳幸玲 譯)。台北:揚智。(原作出版年:1991)
Runyan,W.M.(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 譯)。台北:遠流。(原作出版年:1982)。
Schön,D.A(2007)。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 譯)。北京:教育科學。(原作出版年:1983)
Smith,J.A.(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 譯)。台北:遠流。(原作出版年:2003)。
Teyber,E.& McClure,F.H.(2012)。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陳品惠 譯)。台北:雙葉。(原作出版年:2011)
王瑞興(2009)。安定鄉聚落的發展與變遷。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郁如(2017)。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吳佩珍,吳亦昕 譯)。台北:台大。(原作出版年:2001)。
洪莉竹(2007)。稻草變黃金—焦點解決諮商訓練手冊。台北:張老師。
徐富珍(2009)。性格心理學。載於陳皎眉等合著,心理學(303-334)。台北:雙葉。
夏林清(2012)。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台北:導航。
馬恩恩(2015)。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吳菲菲 譯)。台北:心靈工坊。(原作出版年:2010)。
許維素(2014)。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許維素(2017)。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入門手冊。台北:心理。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19-69。
翁開誠(2006)。若絕若續之「輔『仁』」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61-193。
翁開誠(2011)。敘說、反應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38(7),75-95。
黃小玲(2009)。愛的力量—從經歷哥哥車禍死亡看見自己及家人的哀傷與韌力之自我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劉焜輝(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台南市政府民政局
http://web.tainan.gov.tw//agr/population.asp?nsub=I4A100
四國遍路1200週年,受到海外關注的日本巡禮
https://www.nippon.com/hk/views/b03202/
四國遍路(四国八十八箇所)〜弘法大師的足跡~金剛杖、白衣、納經帳
https://toyowa-jp.com/zh/bianlu/
行政院衛生署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328&class_no=440&level_no=4
全國法規資料庫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 性別平等教育法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全國法規資料庫 學生輔導法,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5%AD%B8%E7%94%9F%E8%BC%94%E5%B0%8E%E6%B3%95&t=E1F1A1&TPage=1
自由時報 還怕被「二一」嗎?大學退學制大鬆綁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437481
科學月刊 布袋蓮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6784.html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仿生展
https://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3361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親愛的,我老了
https://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3119
楊朝祥(2007) 台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https://www.npf.org.tw/2/1733
維基百科 土地公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大學聯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三從四德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中壇元帥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天上聖母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西港香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亨丁頓舞蹈症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吳府千歲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阿茲海默症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軍伕(台籍日本兵)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達摩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菟絲子屬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漣漪效應https://zh.wikipedia.org/wiki/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網站 國人十大死因統計
https://dep.mohw.gov.tw/DOS/np-1776-113.html
關於四國遍路
https://toyowa-jp.com/zh/bianlu/
Allport,G.W.(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Holt,Rinehart,& Winston.
Crossley, M. L. (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Maidenhead, BRK,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Denzin,N.K.(1970) The research art. Chicago:Aldine.
Duvall, J. & Béres, L.(2011). Innovations in narrative therapy: Connecting practice, training, and research. New York: W.W. Norton.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