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品牌生命敘說:來時路
作者:潘靜中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指導教授:王思峰
白崇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時尚品牌領導人生命敘說Fashion brandLeadersNarrati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如果我的生命是一首詩
如果我的生命可以是一首詩、一首歌、一句話、一個藝術品…那會是什麼?
關係共振…蛻變…昇華?成人之美、成己之美…我的顧問歷程是創造力的過
程…;創造美感、創造人的關係、也創造個人靈性的進展。
作為一個時尚品牌的顧問,在本論文想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透過生命實踐的過程當中,看見自己在人生歷程的昇華與轉變。從自我敘說與生命傳記的角度,回觀自己在生命的累積,親密關係的改變以及介入顧問歷程的回觀,照見女性生命可以如同詩學般的轉化,可以提供給女性創業者與顧問的參照。
本研究先由自己的生命故事出發,以自我敘說/生命傳記的方式,如實的將自己的故事紀錄下來,也經過顧問個案的回訪協助個案回溯整理自己的成長與企業轉變的歷程,雖然是引導記憶的片段,卻以故事般的回顧將個案自己整理串聯起來,同時也把自己創業的歷程作一次統整的回顧。然後再以顧問與個案的互動關係回觀專業職涯與時尚領導人的生命蛻變發展;自我敘說與生命傳記式的撰寫來作為生命詩學的是以人為本位(目的),從自我的回觀和不斷創新,給出生命發展「新的形式及意義」;以邁向更具深度的「未來的可能性」。
If my life was a poem.
If life could be a poem, song, phrase or an artwork, what would mine be? The resonance, transformation, or transcendence of relationships? Help others, help yourself. My journey as a consultant is a creative process of aesthetics, relationships and spiritual growth.
This thesis aims to examine how a fashion brand consultant is able to discover her transcendence an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autobiographical self-narration, which recounts her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reflects the female poetic transformation and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female entrepreneurs and consultants.
Through autobiographical self-narration, I faithfully record my life’s story, revisit consultant cases and review my development and the clients’ transformations. In the form of story-telling, I recollect individual cases and string them together as a review of my undertaking. Afterward, I will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ltant and clients serves as a review of a fashion leader’s career,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oth self-review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brings new forms and meaning to life in order to create possibilities for the future. In the end, autobiographical self-narration is essentially the poetics of life and Humanism.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賴誠斌(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12卷。77-106。new window
丁興祥(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台灣)。new window
32卷。63-73。
丁興祥、賴誠斌(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卷。73-114。new window
丁興祥、張慈宜、張繼元(2013)。說出老年的故事:朝向生命敘事的健康照顧。輔仁大學心理系。
丁興祥、張繼元(2014)。自我敘說宛如生命詩學:以梁漱淇自我敘說的賦比興實踐歷程為例。哲學與文化期刊。new window
王思峰、劉兆明(2007)。以組織臨床研究創造理論。應用心理研究。33。53-99。new window
卡爾.古思塔夫.榮格(2011)。轉化的象徵:精神分裂癥的前兆分析。台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卡蘿.皮爾森(2000)。內在英雄Awakeni ng the Heroes Within」(Dr.Carol S.Pearson)。台北:立緒出版。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5_13。
杜明城譯(2008)。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著。創造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杜恆芬譯(2000)開啟內在生命之光的途徑。Antoinette Moltzan 著。自A course in Light,台北市:光的課程中心。
杜耀明、劉端裕(1998)。媒體貿易還是文化侵列:從香港電視廣播業者限公司的海外業務策略看傳媒帝國主義的論述。新聞學研究。57:77-89。new window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第36卷。4,27-34。new window
李政忠(2003)。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新聞學研究。第七十五期。頁1-36。new window
沈能進(2016)。設計在品牌操作中的策略價值_以品牌設計顧問公司角度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論文。
洪媖琳譯(2008)。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臺北市:遠流。Speedy, J. 著;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臺北市:心理。王文科(2000)。
詹姆斯霍爾博士 James A. Hall, M.D.(2006)。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Jungian Dream Interpretation?GA Hand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譯者:廖婉如)台北:心靈工坊(ISBN:9867574699)。
Stephen Segaller and Merrill Berger著(2000)。夢的智慧(余德慧 蔡昌雄校訂,龔卓軍/曾廣志/沈台訓譯)台北:立緒出版。
菲爾.柯西諾主編(2001)。英雄的旅程(梁永安譯)。台北:立緒出版。
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2000)。Carol Pearson 著。內在英雄。台北:立緒文化出版。
瑪格麗特‧馬克/卡蘿.S.皮爾森 著(2002)。很久很久以前(許晉福/戴至中/袁世珮 譯)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
萊麗莎.平蔲拉.埃思黛絲Clarissa Pinkola Estes,Ph.D.著(2012)。與狼同奔的女人(吳菲菲譯)台北:心靈工坊。
Antoinotte Moltzan著(2000)。光的課程(杜恆芬譯)。台北:光的課程資訊中心。
楊定一、楊定寧著(2014)。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臺北:康健出版。
Chris, A. (1989)。行動科學:實踐中的探究(夏林清、鄭村棋譯)。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85)。
Foucault, M. (1992) 。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臺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8)。
Neuman, W. L. (2000)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臺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
Edgar H.Schein著〈2011〉。助人的藝術(王思峰審訂,黃鴻程譯)。書泉出版社。
黃月美(2005)。敘事研究__一種理解課程與教學的新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0),33-44。new window
黃淑珍(2006)。阿德勒學派中早期回憶的意義與解釋。輔導季刊。42(3)。49-new window
60。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new window
郭力綱(2012)。策略聯盟與知識管理關聯性之研究_以管理顧問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璋(1988)。行動研究法。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柏璋。教育問題研究。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第三十輯。new window
許智傑、謝政廷(2009)。內容整理節錄於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009年。1卷1期。08-17頁。作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施玉麗。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yulis@mail.ncyu.edu.tw。
葉日維(2005)。策略思考架構與輔助系統之設計-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例。
張世彗(2003)。創造力_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市:作者。
徐慎恕、朱侃如、鞏卓軍 譯(2007)。內在英雄:The Hero Within_ Carol S. Pearson卡蘿.皮爾森著。台北:立緒出版。
鄭伯壎(2005a)。權威與領導:臨床觀察。華人領導:理論與實務。台北:桂冠。
潘靜中(2001)。流行資訊的形成與影響─對國內流行產業之初探研究。私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展維、李慶芳(2008)。情境知識的浮現:敘說探究半導體工程師的維修經驗。管理學報。第二十五卷第六期。699-716。new window
蔡展維、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鼎茂圖書。
蔡展維、黃于芳(2013)。策略故事與策略過程研究關係之初探。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謝宗榮(2010)。工程顧問公司虛擬團隊營運策略之研究。
韓良露(2003)。12原型星座。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二、英文部分:
Brockmeier & Harre(2001).Narrative problem and promises of an alternative paradigm. In.J.Brockmeier&D.Carbaugh(Eds)Narrative and Identity:Studies in autobiography,self and culture.Amsterdown:John Benjamins.
Connelly,F.M.,&Clandinin,D.J.(2000).narrative inquiry.San Francisco:Jossey_Bass Inc.
Clarissa Pinkola Estes(2012).與狼同奔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 Myths and Stories of the Wild Woman Archetype.作者: 克萊麗莎.平蔻拉.埃思戴絲.台北:心靈工坊.
Csiksentmihalyi,M.(1988).Society,culture,and person: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In R. J. Sternberg(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pp.325-339).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gar H.Schein(2011).助人的藝術.王思峰審訂.黃鴻程譯.書泉出版社.
Elms, A. C. (2005), If the glove fits: The art of ththeoretical choice in psychobiography, In W. T. ps ychology (Vol. 2,), 245-272, Beverly Hills, CA:Sage.
Elliott,J,(1992)What is action_research in schools In Deakin University,The action research reader Geelong,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Henry Mintzberg(2003)。決策巡禮Stratage Safari。商周出版。
Johansson,A.W.(2004).Consulting as story-making.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3.pp.339-354.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50a;2015)。經濟發展理論。商周出版。
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1997).The Power of Myth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
Morgan, C. (1983). Toward a more reflective social science. IIn C. Morgan (Ed.), Beyondmethod: Strategies for social research (pp. 368-376). Beverly Hills, CA: Sage.
Polkinghorne,D.E.(1995).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In M.Erben(Ed.),Biography and education:A reader)pp103-115).London:The Falmer Press. Schon,D.A.(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London:Jossey_Bass.
Treffinger et al. D.J.,Isaksen S. G.,and Dorval K. B(2000)..Creative Problem :An Introduction(3rd ed.).Waco,TX:Prufrock Press.
Schein,E.H.(1987a).The Clinical Perspective in Fieldwork.SageUniversity Papers Series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5,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Schein,E.H.(1987b).Process consultation Volume Π:Lessons for managers and consultants.Mass:Addison-Wesley.
Schein, E. H. (1993). Legitimating clinical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1(6), 703-708.
Schein, E. H. (1999).Process consultation revisited:Buliding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Mass:Addison-Wesley.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1991).Third College Edition.New York & Cleveland:Webster’s New World.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