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文獻對吳三桂的記述與評價
書刊名: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作者:葉高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eh, Kao-shu
出版日期:2000
卷期:28
頁次:頁85-108
主題關鍵詞:吳三桂降清圓圓曲論吳三桂殘件三藩之亂康熙皇帝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2
  • 點閱點閱:127
     評價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可以發揮歷史知識的鑑戒作用,但是如何評價歷史人 物, 則是極為複雜的問題。吳三桂是明清之際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其降清與叛清,對十七 世紀中國史的發展,產生莫大的影響。在現存的清代文獻中,有關吳三桂的史事記述,呈 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各種文獻的內容不盡相同,評價亦頗有的出入;二、間有肯定吳 三桂的意見出現,長久以來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三、越晚出的資料,其解釋架構越受官 方觀點的影響,凡此種種,顯示出另有政治因素牽涉其中。就價值判斷的角度觀之,無論 是以「夷夏之防」、「忠奸之辨」或個人品格操守的原則來檢驗吳三桂,都是罪無可逭。 然而,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吳三桂在明亡之前,是忠於明朝、堅決抗清的邊將;降清 之後,盡心盡力於清朝的統一大業;坐鎮雲貴時期,其勢雖強,仍接受朝廷的號令;舉兵 叛變,則未必全因個人野心所致。將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呈現出的是複雜多變,且充滿了 衝突與矛盾的吳三桂,面對此種類型的歷史人物,實難以用單一的標準來加以評斷,而以 現有史料來重建吳三桂的歷史形象,或許是可行的方式。
期刊論文
1.葉高樹(19921200)。「撤亦反, 不撤亦反」?--三藩叛清原因的再檢討。輔仁歷史學報,4,87-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鳳雲(198606)。試論吳三桂的降清與叛清。清史研究通訊,1986(2),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高樹(19910900)。大陸學者對吳三桂「降清」問題的討論。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2,114-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左書諤(198705)。再論吳三桂「降清」問題--兼答李興祥、楊麗華同志。北方論叢,19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姜守鵬(198706)。明末遼東勢族。明清史,198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高樹(19961200)。朝鮮「李朝實錄」所見君臣對「三藩之亂」的態度。輔仁歷史學報,8,167-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左書諤(1986)。吳三桂「降清」考辨。北方論叢,1986(2),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玉璽(1981)。清兵入關與吳三桂降清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第14輯),1981(2),10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玉興(1998)。明清之際反民族壓迫鬥爭中歷史人物的褒善貶惡。清史研究,1998(2),102-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金澤中(1989)。明清之際在野知識份子的歷史意識--以談遷《國榷》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聖祖仁皇帝實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5)。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允彝(1993)。幸存錄。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孫貽(1983)。流寇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其庸、葉君遠(1990)。吳梅村年譜。吳梅村年譜。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商鴻逵(1988)。明清史論著合集。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史可法(1968)。史忠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鄒漪(1961)。明季遺聞。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蒼弁山樵(1981)。吳逆取亡錄。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左書諤(1989)。吳三桂傳。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治亭(1990)。吳三桂大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孟昭信(1988)。康熙大帝全傳。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維運(1982)。史學方法論。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春勝、林信篤、浦廉一(1958)。華夷變態。東京:東洋文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姚秀彥(1990)。歷史人物分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勉(1993)。吳偉業。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徐鼒、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小腆紀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昭槤(1986)。嘯亭雜錄。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談遷(1978)。國榷。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Spence, Jonathan D.、Wills, John E. Jr.(1979)。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1.計六奇(1969)。明季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爾巽(1986)。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廷玉、張岱(1982)。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謝正光(1992)。明遺民傳記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蕭一山(1985)。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夫之(19850200)。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鳳雲(1994)。清代三藩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勒德洪(1970)。平定三逆方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馮爾康(1993)。清史史料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庫勒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4)。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鍾翰(1987)。清史列傳。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欽定國史貳臣表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姚定九(1983)。略論吳三桂降清的動因。明清人物論集(下冊)。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國史編纂委員會(1973)。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孔立、陳在正、鄧孔昭(1986)。鄭成功評價的方法論問題。清代臺灣史研究。廈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錢(1969)。甲申傳信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6)。高宗純皇帝實錄(一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北宋)司馬光(1980)。資治通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劉健(1968)。庭聞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圖海(1985)。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清)吳偉業(1990)。吳梅村詩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明)文秉(1988)。列皇小識,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清)吳偉業(1961)。鹿樵紀聞,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72)。明清史料(丙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明)楊士聰(1985)。甲申核真略,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清)鄭達(1965)。野史無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馬玉。征行記略,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清)魏源。聖武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清)佚名(1977)。吳逆始末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84)。燃藜室記述(選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耿尚孔四王合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怡(1973)。謏聞續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86)。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