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
書刊名:應用心理研究
作者:周愫嫻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Jou, Susyan
出版日期:2001
卷期:11
頁次:頁93-115
主題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學校教師教育Juvenile delinquencySchoolTeachers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6) 博士論文(9)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2
期刊論文
1.郭榮澤(19860600)。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 (摘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349-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德祥、李介至(1999)。校園師生衝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校園暴力防治與輔導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觀護協會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淑芬(1991)。保護管束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正昌(1991)。臺灣地區教育發展、社會變遷與犯罪問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秀華(1990)。家庭與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韓鍾旭(1993)。少年藥物濫用行為之實證研究--社會控制理論與差別接觸理論之驗證(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正弘(1993)。城鄉少年偏差行為成因比較分析--HirschiandGottfredson一般化犯罪理論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旻陽(1992)。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青少年白皮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Elliot, D. S.、Voss, H. H.(1974)。Delinquency and dropout。MA:Lexington Books。  new window
3.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arason, S.(1971)。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Boston:Allyn and Bacon。  new window
6.Goffman, Ervin(1959)。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new window
7.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臺北:臺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根瑜(1982)。台灣北部地區犯罪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家庭及學校環境之比較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芝儀(1999)。暴力犯罪青少年的學校經驗回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宗賢(1977)。學生個人品質與教師期待及喜愛的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順發(1983)。發揮學校教育功能以防範青少年犯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安妮(1983)。大台北地區男性青少年非行成因之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愫嫻(1998)。中輟學生的問題與影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愫嫻(1999)。師生關係焦點團體座談會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1997)。教師角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1999)。學校的職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1995)。社會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伯璋(1987)。目標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福榮(1982)。青少年竊盜犯家庭、學校、社會及環境因素及其預防對策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為藩(1969)。教育的型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馬康莊、陳信木(1989)。社會學理論(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傳鎮(1988)。從學校教育觀點探討青少年犯罪預防對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馬傳鎮(1991)。國中教育的功與過:論青少年犯罪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青少年監獄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明章(1973)。影響國中教師對學生態度之差異因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萬育維(1984)。社區處遇在青少年犯罪防治體系運用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詹志禹、林邦傑、謝高橋(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1948)。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the schools。  new window
22.Preston, E.(1989)。An evaluation of an organizationally-- focused school-based delinquency reduction program: The milwood project。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