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美國「九一一事件」比較「超限戰」與政治作戰之研究
書刊名:國防雜誌
作者:謝鴻進
出版日期:2002
卷期:18:1
頁次:頁12-26
主題關鍵詞:美國九一一事件超限戰政治作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31
  • 點閱點閱:1
     一、「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若摒除戰爭道德觀,純以軍事觀點分析,回教「基本教義派」恐怖份子奧薩瑪.賓拉登對策動恐怖攻擊,計晝可謂十分縝密。 二、整個事件恐怖份子雖犧牲19人,然也卻奪走3,000多人的性命,並使紐約世貿大樓廢墟餘火整整延燒3個多月,全美財政損失估計達400餘億美元。 三、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凸顯出「非正規作戰」的現實性,國軍現有特戰部隊訓練精良,亦有優良傳統,目前執行「反劫持」、「反滲透」、「反破壞」、「反暴動」任務均屬軍種特勤隊任務,對於戰時或重大偶發事件,以目前之編裝、訓練,如要像美國發動「反恐戰爭」,應尚有努力空間。 四、為因應恐怖份子或敵政工人員對我滲透破壞等「類軍事作戰行動」,對國軍特戰部隊現有相關特種訓練(狙擊、襲擾、伏擊、破壞、交通遮斷、情蒐)外,再加諸心戰、滲透、分化、破壞與策反等政戰手段之課程設計,當可發揮明暗兼具、多功能、多面向之打擊部隊。 五、現代戰爭儘管所呈現的戰爭型態不斷改變與調整,政治作戰在達成軍事任務的過程中,仍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建軍備戰重點工作
期刊論文
1.滕昕雲(2000)。論「超限戰」對「超越一切限制和界限之戰爭」的評論。尖端科技,2000(3月號),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1)。從九一一慘案看回教恐怖活動與影響。尖端科技,2001(10月號),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祖華(1982)。政治戰的戰略與戰術。臺北:大眾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7)。國軍政治作戰要綱。國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喬良、王湘穗(1992)。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敦平。國軍政治作戰六戰之研究。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台京、洪陸訓(1995)。國軍政戰制度與各國政戰工作簡介。臺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殷禮明(1993)。恐怖活動:戰爭的最新面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0)。國防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11025)。心戰官結業,對臺喊話列為重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11223)。九一一這一天,世界改變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20107)。傳承誠實校風,發揮政戰功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20111)。全民國防理念下政治作戰的功能與目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0011217)。國軍心戰部隊下月編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