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環繞《白虎通》文本之諸問題
書刊名:孔孟學報
作者:周德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ou, Te-liang
出版日期:2003
卷期:81
頁次:頁243-275
主題關鍵詞:白虎通經學會議五經國憲漢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5
  • 點閱點閱:258
     東漢建初四年(七九)章帝詔諸儒於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會議結論作成「白虎議奏」,史稱《白虎通》。《白虎通》一直是研究東漢思想,特別是經學、讖緯學,甚至是禮樂制度重要之文獻。 然而,《白虎通》之文本與《後漢書》之描述兩相對照,存在若干矛盾。章帝旨示「講議《五經》同異」;《白虎通》內容則著重於建立「國憲」制度?會議揭櫫宜如宜如「石渠故事」;《白虎通》卻與石渠佚文迥異?會議之目的乃「頗令學者得以自助」,「永為後世則」;然史書記載《白虎通》書名、作者與篇數卻未見統一,甚且當時許慎、馬融、鄭玄等大儒不曾舉引?凡此多疑點顯示;《白虎通》並非白虎觀會議之產物。若果如此,則《白虎通》為何物? 相較於《後漢書》所記與《白虎通》文本之扞格不入,曹褒受命所制之《漢禮》,則與《白虎通》文植若合符節。因此推論:(一)白虎觀會議之資料,當時並達公於世,甚至撰集成冊;(二)目前所見之《白航通》文本;應是曹褒所制之《漢禮》;(三)推斷《漢禮》被誤植為《白虎通》之時機,當在蔡邕作〈巴郡太守謝版〉之際;(四)至於造成此一「張冠李戴」之「始作俑者」是否為蔡邕,則史料不足徵矣。
期刊論文
1.林麗雪(19831100)。白虎通與讖緯。孔孟月刊,22(3)=255,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肇錦(1990)。讖緯思想與訓詁符號─以白虎通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3,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孫詒讓(1970)。白虎通義考。國粹學報,5(2)=55,2115-2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德良(1997)。《白虎通》讖緯思想之歷史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申(1999)。中國儒教史。中國儒教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業、燕京大學圖書館引得編纂處(1931)。《白虎通》引得序。北京:燕京大學圖書館引得編纂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紀昀、永瑢(198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錢穆(1971)。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班固、顏師古(198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班固、陳立、吳則虞(1987)。白虎通疏證。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夏長樸(1978)。兩漢儒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復山(20000000)。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章權才(1995)。兩漢經學史。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杜佑、王文錦、王永興(1992)。通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侯外廬(1985)。中國思想通史。中國思想通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聰舜。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扮演「國憲」的基礎的《白虎通》思想。85年度哲學學門門專題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東漢)蔡邕。蔡中郎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東漢)班固(1965)。前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東漢)班固(1969)。白虎通,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西漢)戴聖。石渠禮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東漢)蔡邕(1969)。蔡中郎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