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讖的形式及其傳播研究
作者:李憲彰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民間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振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讖緯預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2
「讖」為預告社會變化、時事動態及個人命運的文字。此類事例先秦即已存在,後世益多,史籍記載俯拾即是。而此種文化現象,有其歷史淵源和心理基礎,亦有其存在的功用與意義,本文即以「讖」之來源、形式以及其與巫術、民俗心理……諸因素之關係,探討「讖」與時代時事之互動現象。
本論文以《讖的民間形式及其傳播研究》為題,分析歷代文獻記載中關於「讖」的紀錄,輔以近代學者相關研究專書與論文,以呈現中國古代讖的相關文化研究,並嘗試處理各類讖相關資料與書籍,以整理集合成研究脈絡,對「讖」的民間形式及傳播方式,加之探討與研究。全文凡分七章,各章要點如下:
第壹章‧緒論:
概述讖之源起、發展、沒落、轉變之過程,另闡明讖之名義與屬性,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資料,並探討目前學術界研究的現況。
第貳章‧讖之內容與型態:
本章探討讖之內涵,以溝通天人預知災祥為出發點,對天人感應、祥瑞災異、陰陽五行、熒惑化為童謠、謎語廋詞等面向加以分析。再申論讖依附政治以宰制局面的情形,各朝代如何藉讖以謀取王位、反對當權者、提昇政治地位、打壓異己、運用軍事作戰。最後探討讖所延伸的多種表現形式,由最早之卜辭,發展至童謠、謠諺、緯書、怪異物相、人事物名稱、詩讖、聯讖、假托異人等形式,並舉例說明。
第參章‧讖與巫術及民間信仰:
本章闡述巫、巫術之定義及占卜、祝詛功能,以及讖、謠與巫術之互動影響、扶箕、靈乩降讖之情形。並就現今臺灣可見之宗教讖記書,如《轉天圖經》、《劉伯溫讖》、《關聖帝君親降濟世靈驗救劫經文》、《關聖帝君救劫度人指迷篇》、《末劫真經》、《大聖末劫真經》、《觀音大士救劫文》、《彌勒下生經》、《觀音大士救劫仙方》等予以爬梳;其中探討較著名讖言書之來源,如《推背圖》、《燒餅歌》、《乾坤萬年歌》、《馬前課》、《孔明碑記》、《藏頭詩》、《梅花詩》、《金陵塔藏碑》等。
第肆章‧讖之格律與修辭分析:
讖之用語較文章通俗,雖以文言為主要表達方式,如辭藻、對偶之類,但所用語言,基本格局仍為白話。本章首先以謠諺分析方法,討論讖之句式與節奏、段式與韻律,並舉例說明。又讖因其特殊的存在意義,須以隱晦的手法表達,故其內涵與修辭「雙關」緊密結合,歸納後有辭意雙關、諧音雙關兩種形式,同時舉各朝代相關例證申述之。
第伍章‧預言所選擇的民間形式:
讖遵循模糊、籠統、廣泛等預言法則及特點。其根據漢字構造及一字多音特點,製造預告未來之模糊朦朧詩句。並以民間謠諺為基礎,摻入神秘、易於附會及使預言範圍擴大之因素,以設下謎面,解讖亦即為破謎之過程。因民謠通俗易記,流傳廣,影響大,故製讖者將其視為首選要件。讖預言事件發生,具備四要素:人物、時間、地點、過程。製讖須儘量以模糊、委婉手法隱喻四要素,以其他說法與辭彙替代,否則將失去其神秘性。本章針對測字、陰陽五行、別名、特徵、生肖、直言等運用民間形式的製讖法逐一分析之。
第陸章‧讖所反映之民俗心理:
讖傳播之目的,在於掀起輿論、影響民眾心理。而讖功能的發揮,須與被傳播群眾的接受心理相呼應。本章探討讖所反映之各種民俗心理,包括禪讓、君權神授、王權繼承等政治心理;以占夢、星占判吉凶的群眾心理;億則屢中、談言微中、牽合附會、顛倒時序等讖應驗心理。並舉例說明之。
第柒章‧讖運用於戲曲小說之敘事模式:
預言為戲曲小說敘事設置懸念,使觀眾讀者產生期待心理,下意識地引起焦慮感,此有利於敘事者控制讀者之注意力。本章探究元明戲曲小說以讖敘事之結構模式,首先討論以讖預述方式之安排,再舉例說明戲曲小說詩讖、謠讖、僧道讖、夢兆、誓言之運用。而預言可增強劇本、小說的戲劇性,並起著推展情節發展、展現人物性格特徵及其變化發展的藝術功能,成為整篇故事的契機與樞紐,全面增強劇本、小說的藝術感染力量,係讖深入通俗文學之顯例。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
〔劉宋〕范瞱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
〔晉〕陳壽著:《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
〔唐〕房玄齡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
〔梁〕沈約著:《宋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
〔梁〕蕭子顯著:《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2)。
〔唐〕姚思廉著:《梁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3)。
〔北齊〕魏收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
〔唐〕李百藥著:《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2)。
〔唐〕令狐德棻著:《周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1)。
〔唐〕魏徵、令狐德棻著:《隋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3)。
〔唐〕李延壽著:《南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5)。
〔唐〕李延壽著:《北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5)。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
〔宋〕歐陽修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5)。
〔宋〕薛居正著:《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6)。
〔宋〕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
〔元〕脫脫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元〕脫脫著:《遼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
〔明〕宋濂著:《元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6)。
〔清〕萬斯同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周〕左丘明著:《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周〕屈原著,〔漢〕劉向編,〔漢〕王逸章句,〔明〕馮紹祖校:《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周〕晏嬰著,吳則虞注:《晏子春秋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62)。
〔周〕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1974)。
〔秦〕呂不韋著:《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王充著:《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孔安國著,〔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何休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序》(臺北:世界書局,1986)。
〔漢〕荀悅著:《前漢紀》(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74)。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劉珍著:《東觀漢記》收入《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年不詳)。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魏〕張揖著:《廣雅》(臺北:世界書局,1986)。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晉〕周處著:《風土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晉〕魚豢著:《三國典略》(成都:巴蜀書社,1993)。
〔晉〕葛洪著:《抱朴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劉宋〕劉義慶著,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樂天出版社,1973)。
〔劉宋〕鮑照著:《鮑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
〔梁〕宗凜著、王毓榮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梁〕劉勰著,李曰剛注:《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
〔梁〕劉敬叔著:《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1)。
〔梁〕蕭統著,〔清〕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
〔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張彥遠著:《法書要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唐〕張鷟著:《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康駢著:《劇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溫大雅著:《大唐創業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釋慧琳著:《一切經音義》(臺北:大通書局,1985)。
〔後唐〕馮贄編:《雲仙散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文瑩著:《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王楙著:《野客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宋〕李昉編:《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68)。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吳處厚著:《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佚名著:《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岳珂著:《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范垌、林禹著:《吳越備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胡仔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
〔宋〕洪邁著:《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祝穆編:《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徐鉉著:《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梁克家著:《淳熙三山志》,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
〔宋〕張世南著:《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張知甫著:《張氏可書》,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第二百三十六冊(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宋〕陶岳著:《五代史補》(成都:巴蜀書社,1993)。
〔宋〕鄭樵著:《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
〔宋〕錢易著:《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佚名著:《大元通制條格》(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元〕施耐庵、〔明〕羅貫中著,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
〔元〕施耐庵、〔明〕羅貫中著,李靈年、陳敏杰校注︰《水滸傳》(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
〔元〕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王泌著:《東朝紀》(成都:巴蜀書社,1993)。
〔明〕朱國禎著:《湧幢小品》收入《中國古代小品精選六》(北京:新華書局,2005)。
〔明〕余邵魚、馮夢龍著:《東周列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68)。
〔明〕吳元泰著:《東遊記》收入《四游記》(臺北:智揚出版社,1988)。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周楫著:《西湖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郎瑛著:《七修類稿》(臺北:新興書局,1983)。
〔明〕許仲琳、李雲翔著:《封神演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明〕陳仁錫著:《潛確居類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葉子奇著:《草木子》(臺北:廣文書局,1975)。
〔明〕楊慎著:《古今風謠》(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明〕楊慎著:《丹鉛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鄭瑄著:《昨非菴日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3)。
〔明〕錢謙益著:《國初群雄事略》(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羅貫中著,〔明〕馮夢龍編︰《平妖傳》(臺北︰鼎文書局,1978)。
〔明〕羅貫中著,〔清〕毛綸、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
〔明〕蘭陵笑笑生著,王汝梅、李昭恂、于風樹校點:《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87)。
〔明〕顧起元著:《客坐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王仁俊著:《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朱彝尊著:《經義考》(上海:中華書局,1936)。
〔清〕朱彝尊著:《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清〕杜文瀾著:《古謠諺》(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紀昀著:《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清〕計六奇著:《明季北略》(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清〕馬驌著:《繹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清〕孫詒讓著:《札迻》(濟南:齊魯書社,1989)。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5)。
〔清〕陳衍著:《元詩紀事》(臺北:鼎文書局,1971)。
〔清〕張惠言著:《易緯略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黃奭著:《黃氏逸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清〕黃奭著:《易緯詩緯禮緯樂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黃奭著:《春秋緯論語緯孝經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熊伯龍著:《無何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潘永因著:《宋稗類鈔》(臺北:廣文書局,1967)。
〔清〕蔣清翊著:《緯學源流興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季思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5)。
新文豐編審部編:《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1985)。
詹勵吾編:《六祖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臺北:慧炬月刊社,1970)。


二、近人論著

丁鼎、楊洪權著:《神秘的預言:中國古代讖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丁福保著:《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1983)。
中國哲學史學會雲南省分會編:《雲南少數民族哲學社會思想資料選輯》第二輯(昆明:中國哲學史學會雲南省分會,1982)。
中村璋八著:《五行大義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明德出版社,1975)。
中村璋八著:《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
王運熙著:《六朝樂府與民歌》(臺北:新文豐出版,1982)。
王令樾著:《緯學探原》(臺北:幼獅文化,1984)。
王泰來等編譯:《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王步貴著:《神祕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王鐵著:《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王國維著:《宋元戲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王葆囮著:《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王繼英著:《民間信仰文化探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王福康、徐小蠻著著:《中國古代測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方詩銘著:〈「漢祚復興」的讖記與原始道教-晉南北朝劉根、劉淵的起義起兵及其他〉,《史林》第3期(1996)。
方詩銘著:〈釋「張角李洪毒流漢季」-「李家道」與漢晉南北朝的「李弘」起義〉,《歷史研究》第2期(1995)。
印順法師著:《神會與壇經》(臺北:海潮音雜誌社,1971)。
弗雷澤著:《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80)、(臺北:桂冠圖書,2001)。
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史泰司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出版,1998)。
弗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弗洛伊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卡普費雷著,鄭若麟譯:《謠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朱肖琴著:《中國預言八種》(上海:廣益書局,1947)。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曲六乙、錢茀著:《中國儺文化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安居香山著:《緯書》(東京:明德出版社,1969)。
安居香山著:《預言と革命》(東京:探求社,1976)。
安居香山著:《緯書の成立とその發展》(東京:國書刊行會,1979)。
安居香山著:《中國神祕思想の日本への展開》(東京:大正大學,1983)。
安居香山著:《讖緯思想の綜合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4)。
安居香山著:《緯書と中國の神祕思想》(東京:平河出版社,1988)。
安居香山著:《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著:《緯書の基礎的研究》(東京 : 漢魏文化研究會,1966)。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著:《重修緯書集成》(東京:明德出版社,1981)。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著:《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任繼愈著:《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任繼愈著:《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伏爾泰著,梁守鏘等譯:《風俗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江季霖編:《全國佛剎道觀總覽‧玉皇大帝專集》(臺北:樺林出版社,1986)。
江曉原著:《中國星占類型分析》(上海:上海書店,2009)。
呂凱著:《鄭玄之讖緯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new window
呂思勉著:《呂思勉讀書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呂思勉著:《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克特‧W‧巴克編:《社會心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里蒙‧凱南著:《敘事虛構作品》(北京:三聯書店,1989)。
李零著:《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李中華著:《神祕文化的啟示:緯書與漢代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李中華著:《讖緯與神祕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李景明著:《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李申著:《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李向平著:《信仰、革命與權力秩序:中國宗教社會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沈謙著:《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
沈錫倫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冷德熙著:《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克雷維列夫著,樂峰譯:《宗教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吳康著:《中國古代夢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宋傳銀、楊昶著:《神秘的測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宋兆麟著:《會說話的巫圖:遠古民間信仰調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何綿山著:《臺灣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周予同著:《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民眾出版社,1996)。
周錫銀、望潮著:《藏族原始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周德良著:《白虎通讖緯思想之歷史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
林泰輔著:《龜甲獸骨文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林惠祥著:《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尚桓元、彭善俊編:《二十五史謠諺通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金春峰著:《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居閱時、瞿明安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侯外廬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狩野直喜著:《兩漢學術考》(東京:築摩書房印行,1964)。
姚孝遂、肖丁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姚偉鈞著:《神秘的占夢:夢文化散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施密特著,蕭師毅等譯:《原始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馬敘倫著:《石屋續瀋》(上海:上海書店,1991)。
馬保平著:《中國方術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姜亮夫著:《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
姜忠奎著:《緯史論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6)。
胡真、張葵著:《占測趣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胡傑安編:《古詩詞讖語》(不詳:胡傑安,1991)。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譯:《反杜林論》,《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恩斯特‧卡西爾著,李琛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唐長儒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
袁坷著:《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徐珂著:《清稗類鈔》(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徐梵澄譯:《五十奧義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師為公著:《漢語與漢文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卿希泰著:《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
殷善培著:《讖緯中的宇宙秩序》(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new window
殷善培著:《讖緯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new window
高殿石編:《中國歷代童謠輯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
陳夢家著:《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陳槃著:《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new window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章太炎著:《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85)。
盛冬玲著:《六韜譯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郭錦桴著:《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
郭淑雲著:《原始活態文化:薩滿教透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梅新林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張紫晨著:《中國巫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張志剛著:《宗教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黑格爾著:《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費爾巴哈著,榮震華譯:《基督教的本質》(上海:商務印書館,1984)。
黃復山著:《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0)。new window
黃復山著:《漢代尚書讖緯學述》(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new window
褚贛生著:《中國古代夢幻》(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溥儀著:《我的前半生》(香港:香港文通書店,1964)。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詹勵吾編:《六祖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臺北:慧炬月刊社,1970)。
詹鄞鑫著:《神靈與祭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詹鄞鑫著:《心靈的誤區:巫術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覃光廣編:《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概覽》,(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科研處,1982)。
楊向奎著:《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濟南:濟南出版杜,1995)。
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楊國宜著:《包拯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99)。
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薛明揚著:《中國古代預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蔣星煜等著:《元曲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劉隆民著:《龍眠聯話》(臺北:學生書局,1965)。
劉達成等譯:《當代原始部落漫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劉文英著:《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劉文英著:《星占與夢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劉澤華著:《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劉仲宇著:《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劉孝存著:《中國神秘言語》(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劉筱紅著:《神秘的五行:五行說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劉韶軍著:《神秘的星象:冥冥天機的千古追求》(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廖平著:《易緯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赫治清編:《中國古代災害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衛紹生著:《中國古代占卜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鄭均著:《讖緯考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鄭小江編:《中國神祕文化》(北京:當代社會出版社,2008)。
橫山寧夫著:《社會學概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杜,1983)。
歐麗娟著:《詩論紅樓夢》(臺北:衛仁書局,2001)。new window
謝貴安著:《中國讖謠文化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寰視人著:《歷史上的大預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鍾肇鵬著:《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1994)。
謝維揚著:《至高的哲理﹕千奇古書〈周易〉》(北京:三聯書局,1997)。
蕭登福著:《敦煌俗文學論叢‧第二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蕭登福著:《道教術儀與密教典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蕭登福著:《讖緯與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霧滿攔江著:《推背圖中的歷史》(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
霧滿攔江著:《燒餅歌中的歷史》(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
霧滿攔江著:《萬年歌》(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
羅振玉著:《殷虛書契‧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顧頡剛著:《漢代學術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顧頡剛著:《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
欒保群著:《歷史上的謠與讖》(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三、期刊論文

丁培江著:〈《易乾鑿度》思想研究〉,《四川大學學報》第3期(1982)。
丁鼎、薛立芳著:〈試論「讖」與「緯」的區別-兼與鐘肇鵬先生商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2004)。
于東新著:〈兩漢時期孔子是如何走上神壇的〉,《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第12卷第3期(1999)。
中村璋八著:〈漢碑裡的緯書說〉,《孔孟月刊》第23卷第6期(1985)。
中村璋八著:〈緯書中の醫學關連記事の考察〉,《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
王友三著:〈兩漢讖緯神學與反讖緯神學的鬥爭〉,《學術月刊》第9期(1981)。
王義耀著:〈《左傳事緯》與《左傳記事本末》〉,《史學史研究》第4期(1982)。
王令樾著:〈緯書名義論〉,《輔仁學志》第12期(1983)。
王顯著:〈談談許慎及其《說文》跟讖緯的問題〉,《古漢語論集》第1輯(1985)。
王利器著:〈真誥與讖緯〉收入《讖緯研究論叢》(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
王利器著:〈讖緯五論〉收入《曉傳書齋文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
王鐵著:〈論緯書〉,《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第5期(1991)。
王清淮著:〈兩漢讖緯透視〉,《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1992)。
王玉金著:〈南陽漢畫與漢史研究〉,《南都學壇》第19卷第1期(1999)。
王玉金、李建著:〈河南南陽漢畫與漢代讖緯迷信思想〉,《南都學壇》第14卷第5期(1994)。
王麗娟著:〈試論王充的反駁〉,《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4期(1999)。
王平著:〈論《紅樓夢》的預述方式及其功能〉,《紅樓夢學刊》第4輯(2001)。
王換然著:〈讖緯的流行及其對漢賦的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3卷第5期(2002)。
王承略著:〈論兩漢經學發展的五個階段〉,《山東大學學報》第1期(2002)。
王大建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迷信與政治〉,《齊魯學刊》第3期(2003)。
王積躍著:〈漫話陰陽五行漢讖緯神學〉,《文史雜誌》第6期(2003)。
王洪軍著:〈論隋朝統治者的宗教政策〉,《齊魯學刊》第3期(2004)。
王仲修著:〈讖緯對秦漢政治的影響〉,《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4)。
王仲修、萬昌華著:〈秦漢政治與讖緯〉,《泰安師專學報》第1期(1998)。
王有景著:〈論《左傳》預言敘事藝術〉,《運城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6)。
王見川著:〈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省思〉,收入《「民間」何在 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
孔翔著:〈簡論王充的無神主義思想〉,《濟寧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1999)。
史鑒著:〈讖緯中的文字應用〉,《語文建設》第7期(1995)。
安居香山著:〈漢代圖讖の宗教思想〉,《佛教文化研究》第6、7號(1958)。
安居香山著:〈緯書資料の問題〉,《書報》第2卷第12號(1959)。
安居香山著:〈漢魏六朝時代における圖讖と佛教〉,塚本博士頌壽紀念《佛教史學論集》(1961)。
安居香山著:〈緯書地理的世界觀の考察-特に大九洲說を論ず〉,《東京教育大學漢文學會會報》第20號(1961)。
安居香山著:〈再び緯書における大九洲說を論ず〉,《漢魏文化》第3號(1962)。
安居香山著:〈王莽と符命〉,《漢魏文化》第4號(1963)。
安居香山著:〈圖讖の形成とその延用についての考察〉,《東方學》第27輯(1964)。
安居香山著:〈讖思想の起源について〉,《宗教研究》第186號(1965)。
安居香山著:〈圖讖の特性についての考察〉,《道教研究》第1輯(1965)。
安居香山著:〈後漢における受命改製と緯書思想〉,《大正大學研究紀要》第51輯(1966)。
安居香山著:〈符命と圖讖〉,《漢魏文化》第6號(1967)。
安居香山著:〈緯書占星讖の特性について〉,《大正大學學報》第30輯(1968)。
安居香山著:〈緯書の古帝王傳說の特性について〉,《漢魏文化》第7號(1968)。
安居香山著:〈中國古帝王傳說の特質について〉,《宗教研究》第194號(1968)。
安居香山著:〈感生帝說の展開と緯書思想〉,《日本中國學會報》第20輯(1968)。
安居香山著:〈緯書の革命思想について〉,Japan Science Review《文科系學會聯合研究論文集》第20卷(1970)。
安居香山著:〈緯書の神仙思想〉,《宗教研究》第206號(1971)。
安居香山著:〈日本における緯書の革命說〉,《宗教研究》第210號(1972)。
安居香山著:〈黃帝說話と緯書〉,《全譯漢文大系》月報19(1975)。
安居香山著:〈漢代思想研究と緯書學〉,《中國學研究》第1號(1977)。
安居香山著:〈平田篤胤の緯書學〉,收入吉田博士還歷紀念《道教研究論集》(1977)。
安居香山著:〈河圖洛書について〉,《重修緯書集成》卷6(1978)。
安居香山著:〈緯書の分野說についガ〉,《森三樹三郎博士頌壽紀念‧東洋學論集》(1979)。
安居香山著:〈讖緯思想研究の歷史とその課題〉,《中國學研究》第4號(1984)。
安居香山著:〈讖緯研究の足跡と課題〉,《淨土宗教學院研究所報》第7號(1985)。
安居香山著:〈緯書成立の問題と緯書思想研究の動向〉,《孔子研究》第2期(1986)。
安居香山著:〈緯書思想研究的歷史及課題〉,《日本學人論中國哲學史》(1986)。
安居香山著:〈道教的形成和讖緯思想〉,《世界宗教史研究》第3期(1987)。
〈緯書孔子像〉,《斯文》第95號(1988)。
刑東田著:〈《水滸傳》讖言初探〉,《世間宗教研究》第三期,(1999)。
向晉衛著:〈論漢代讖緯之學〉,《廣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2)。
曲文著:〈論《左傳》中的人事預言〉,《西華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8)。
宋鎮豪著:〈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宋光宇著:〈西方的宗教預言與末世思想〉,《歷史月刊》第9期(1995)。new window
宋莉華著:〈《紅樓夢》中的讖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4期(1998)。
呂宗力著:〈東漢碑刻與讖緯神學〉,《研究生論文選集(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呂宗力著:〈緯書與西漢今文經學〉收入安居香山,《讖緯思想の綜合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4)。
呂宗力著:〈從漢碑看讖緯神學對東漢思想的影響〉《中國哲學》第12期(1990)。
呂東輝著:〈論《左傳》中的預言〉,《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2007)。
沈鴻鑫著:〈鬼魂與預言-關漢卿與莎士比亞比較研究之一〉,《齊魯藝苑》第4期(1994)。
沈建華著:〈從殷代祭星郊禮論五行起源〉,《中國國際漢學學術討論會論》(1995)。
肖魏著:〈讖緯及其思想效應〉,《雲夢學刊》第1期(1997)。
杜金鵬著:〈說皇〉,《文物》第7期,(1994)
李守清著:〈讖緯之學產生的思想淵源和歷史條件初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增刊(1982)。
李國文著:〈麗江巴甸村納西族宗教習俗調查〉,《民族調查研究》(1986)。
李勤德著:〈讖緯的散失和明清時的輯佚〉,《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1987)。
李例芬著:〈東巴古籍中的星象及二十八宿〉,《東巴文化研究通迅》第2期(1991)。
李學勤著:〈《易緯‧乾鑿度》的幾點研究〉,《清華漢學研究》第1輯(1994)。
李學勤著:〈漢書李尋傳與緯學的興起〉,《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第6期(1996)。
李學勤著:〈論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號〉,《文物》第12期(1987)。
李生龍著:〈「天人感應」與古代文學〉,《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0卷第4期(2001)。
李梅訓、莊大鈞著:〈讖緯文獻的禁毀和輯佚〉,《山東大學學報》第1期(2002)。
李維著:〈先兆預測:《水滸傳的神祕文化》〉,《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2)。
李峰銘著:〈如入靈山不為動:淡水無極天元宮之靈乩觀點的一種揭示〉,「宗教經典詮釋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2008)。
李峰銘著:〈東方木公〉,收入吳冠衡編:《臺北市寺廟神佛源流》(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06)。
余敦康著:〈《易緯》的卦氣理論與文化理想〉,《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1995)。
余洁平著:〈經驗與理性的雙重變奏-桓譚述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1999)。
余江著:〈讖緯與兩漢經學〉,《天府新論》第1期(2002)。
余治平著:〈董仲舒的祥瑞災異之說與讖緯流變〉,《吉首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3)。
串田久治著:〈漢代「謠」與社會批判意識〉,《中國哲學史》第1-2期(1996)。
吳承學著:〈論謠讖與詩讖〉,《文學評論》第2期(1996)。
吳賢哲著:〈漢代神學思潮與漢樂府郊廟、遊仙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4卷第6期(2003)。
金發根著:〈讖緯思想下的東漢政治和經學〉,收入《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
金建德著:〈論《春秋繁露》是緯書的起源〉,《浙江學刊》第3期(1986)。
尚洪恩著:〈「由氣體到氣用」:易緯宇宙演化論析〉,《中國哲學史研究》第1期(1987)。
胡錦賢著:〈離合相字史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3)。
洪春音著:〈論漢代禪讓說與讖緯的關係〉,《興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4)。new window
洪春音著:〈論孔子素王說的形成與發展主向〉,《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6)。new window
周予同著:〈讖緯中的孔聖與他的門徒〉,《安徽大學月刊》第1卷第2期(1933)。
周錫侯著:〈中華文化的迷津:龜策和讖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1卷第4期(1988)。
周玟慧著:〈讖緯韻譜〉,《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1995)。new window
周山著:〈讖緯與現代迷信〉,《社會科學論壇》7月期(2000)。
周晶純著:〈《左傳》人物禍福預言類型考論〉,《龍岩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8)。
林麗雪著:〈白虎通與讖緯〉,《孔孟月刊》第22卷第3期(1983)。new window
林金泉著:〈詩緯星象分野考〉,《成功大學學報》第21卷(1986)。
林金泉著:〈《易緯》「六十四卦流轉注十二之辰」表研究〉,《漢學研究》第6卷第2期(1988)。new window
林珊著:〈走進世界末日大預言〉,《民間文化》第3期(1999)。
林美容著:〈從民間造經傳統的神明經書來分析神聖性的塑造〉,收入盧蕙馨等編:《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臺北:五南出版,2003)。
施之勉著:〈說讖〉,《大陸雜誌》第1卷第12期(1950)。
侯外廬著:〈漢代白虎觀宗教會議與神學法典《白虎通義》:兼論王充對白虎觀神學的批判〉,《歷史研究》第5期(1956)。
馬亮寬著:〈略論漢代的反讖緯思潮〉,《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5)。
胡學彥著:〈話說「讖語」〉,《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02)。
徐興元著:〈論漢代對讖緯之學的批判〉,《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0)。
徐興元著:〈讖緯與經學〉,《中國哲學》第2期(1992)。
徐興元著:〈論讖緯文獻中的天道聖統〉,《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
徐志輝著:〈天人感應與中國古代宇宙觀〉,《齊魯學刊》第4期(2004)。
倪芳芳著:〈童謠析論:以《古謠諺》為範疇〉,《元培學報》第3期(1996)。
袁峰著:〈論漢魏思想的演變〉,《西北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1996)。
唐驥著:〈略論兩漢雜史雜傳體志怪小說〉,《寧夏大學學報》第20卷第4期(1998)。
孫家洲著:〈漢代應驗讖言例釋〉,《中國哲學史》第2期(1997)。
孫曙光著:〈讖緯與漢代政治的神秘性〉,《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98)。
孫蓉蓉著:〈劉勰論讖緯之「有助文章」〉,《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2005)。
高新民著:〈東漢思潮與王符思想〉,《蘭州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2001)。
翁銀陶著:〈略論先秦兩漢的殷陽五行學說〉,《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4卷第3期(2003)。
畢萬忱著:〈《文心雕龍‧正緯篇》探微〉,《文史哲》第5期(1981)。
殷善培著:〈讖言與美刺-漢代謠辭的兩種類型〉,《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1)。new window
莊吉發著:〈閏八月-民間祕密宗教的末劫預言〉,《歷史月刊》第9期(1995)。
陳延傑著:〈讖緯考〉,《東方雜誌》第26卷第6號(1924)。
陳槃著:〈讖緯釋名〉,《史語所集刊》第11期(1944)。new window
陳槃著:〈讖緯溯源),《史語所集刊》第11期(1944)。
陳槃著:〈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史語所集刊》第16期(1948)。new window
陳槃著:〈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史語所集刊》第17期(1948)。new window
陳槃著:〈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說之關係〉,《史語所集刊》第20期(1948)。new window
陳槃著:〈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史語所集刊》第21期(1949)。new window
陳其泰著:〈兩漢之際陰陽五行說和讖緯說的演變〉,《孔子研究》第4期(1993)。
陳文豪著:〈漢代的政治明牌-讖緯〉《歷史月刊》第9期(1995)。
陳捷先著:〈漫談符瑞、圖讖與政治〉《歷史月刊》第9期(1995)。
陳學霖著:〈明末林時對抄傳「圖讖」資料考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new window
陳明鎬著:〈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上之詩讖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new window
陳欣怡著:〈論讖緯與東漢初政治和經學的關係〉,《問學集》第11期(2002)。new window
張以仁著:〈緯書集成「河圖」類針誤〉,《史語所集刊》第35期(1964)。new window
張衛中著:〈《左傳》預言探析〉,《益陽師專學報》第17卷第3期(1996)。
張衛中著:〈《左傳》占夢、占星預言與春秋社會〉,《史學月刊》第4期(1999)。
張福勋著:〈詩藝三題〉,《陽山學刊》第4期(1997)。
張錦池著:〈論《水滸傳》和《西遊記》的神學問題〉,《人文中國學報》第4期(1997)。new window
張濤著:〈桓譚易學思想初探〉,《管子學刊》第3期(1999)。
張廣保著:〈緯書對經書的闡釋〉,《中國哲學》第22輯(2000)。
張簡茂宏著:〈兩漢經學中之讖緯與災異現象〉,《問學》第4期(2002)。new window
張慶民著:〈中古小說中的讖謠研究〉,《濟南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2003)。
崔明德著:〈試析前秦讖言的產生及其應驗〉,《煙台大學學報》第2期(1997)。
莫綿鏜著:〈漫談對聯中的「讖語」〉,《民間對聯故事》第2期(1998)。
馮振琦著:〈南陽漢代「樂舞」的音樂美學探微〉,《南都學壇》第21卷第5期(2001)。
梁宗華著:〈漢代讖緯神學及其對道家宗教化的影響〉,《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4期(1995)。
梁秉賦著:〈瑞獸、聖人、王者:經傳與讖緯中的神話〉,《「宗教、文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6)。
梁秉賦著:〈讖緯研究的現況與展望〉,《當代儒學研究》第2期(2007)。new window
許士密著:〈王充的學習思想〉,《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4)。
葉岡著:〈漢《郊祀歌》與讖緯之學〉,《文學評論》第4期(1996)。
舒大清著:〈《左傳》、《國語》相術預言論略〉,《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4)。
黃開國著:〈西漢讖緯神學與反讖緯神學的鬥爭〉,《學術月刊》第9期(1981)。
黃開國著:〈論漢代讖緯神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第4期(1984)。
黃開國著:〈讖緯神學的產生〉,《江西社會科學》第3期(1992)。
黃復山著:〈讖緯異名同實考辨〉,《輔仁大學漢代思想研討會論文》(1995)。
賀凌虛著:〈讖對秦漢政治的影響〉,《社會科學論叢》第37期(1989)。
愛麗絲‧薩爾科茲著:〈《17-20世紀蒙古政治預言》序〉,《蒙古學信息》第2期(1995)。
賈紅蓮著:〈《左傳》預言發微〉,《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1期(2001)。
賈三強著:〈析《紅樓夢》的宿命結構〉,《西北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2003)。
賈立霞著:〈讖書與緯書的發生〉,《管子學刊》第1期(2003)。
楊洪權、丁鼎著:〈漫議後周「都點檢」之職與「點檢作天子」之讖〉,《煙台大學學報》第4期(1997)。
楊權著:〈讖緯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第6期(2001)。
楊權著:〈論兩漢章句之學的讖緯化〉,《現代哲學》第4期(2002)。
楊清之著:〈論劉勰「正緯」的理論價值〉,《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2002)。
楊清之著:〈從「隸事」之風到理論的自覺-論六朝文人對讖偉之學價值的認識〉,《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3)。
楊福泉著:〈論《法言》的尊聖崇經與儒學批判〉,《上海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2003)。
趙炎秋著:〈論《紅樓夢》中的預敘—兼論預敘與預言的區別〉,《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3)。
趙奉蓉、王素芳著:〈《左傳》預言對小說創作的影響〉,《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4期(2005)。
董平著:〈論漢代讖緯之學的興起〉,《中國史研究》第2期(1993)。
董叢林著:〈有關太平天國的纖謠現象解析〉,《安徽史學》第1期(2003)。
董叢林著:〈義和團運動時期神秘傳聞現象探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4期(2004)。
雷漢卿著:〈緯書詞語零拾〉,《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二輯(2000)。
黎凱旋著:〈書經中的河圖洛書〉,《中華易學》第1卷第4期(1980)。
黎凱旋著:〈河圖與天文歷律〉,《中華易學》第1卷第5 期,(1980)。
薛亞軍著:〈《左傳》災異預言略論(上)〉,《鎮江師專學報》第1期(1997)。
薛亞軍著:〈《左傳》災異預言略論(下)〉,《鎮江師專學報》第2期(1997)。
薛亞軍著:〈《左傳》夢占預言述論〉,《陰山學刊》第14卷第1期(2001)。薛亞軍著:〈《左傳》夢占預言應驗元因探析〉,《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02)。
劉修明著:〈經、緯與西漢王朝〉,《中國哲學》第9期(1983)。
劉懷榮著:〈王充文學思想的求實本質與創新精神〉,《晉陽學刊》第4期(1999)。
劉麗文著:〈論《左傳》「天德合一」的天命觀─《左傳》預言的本質〉,《求是學刊》第5期(2000)。
劉平著:〈論清代教門的「反清復明」思想〉,《史學月刊》第3期(2002)。
劉長東著:〈宋太祖受禪的佛教讖言與宋初政教關係的重建〉,《四川大學學報》第6期(2002)。
潘志峰著:〈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河北學刊》第6期(1998)。
潘萬木著:〈《左傳》的卜筮敘述模式〉,《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1)。
潘萬木著:〈《左傳》之夢敘述範型〉,《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2)。
潘萬木著:〈《左傳》的戰爭敘述〉,《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4)。
潘萬木、黃永林著:〈《左傳》之預言敘述模式〉,《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3卷第5期(2004)。
鄧樂群著:〈秦漢時期炎黃崇拜的神人轉換〉,《北京大學學報》第39卷第6期(2002)。
蔡慧清著:〈漢代經學讖緯化的過程及其動因〉,《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3)。
鄭先興著:〈論讖緯〉,《南都學壇》第3期(1991)。
鄭志明著:〈末世預言與卯劫觀音〉,《歷史月刊》第9期(1995)。
鄭鐵生著:〈神祕文化在《三國演義》中的流貫即探源〉,《天津外國語學苑學報》第1期(1995)。
鄭杰文著:〈齊派津文經學與讖緯關係的初步考察〉,《齊魯學刊》176期(2003)。
龍耀宏、潘盛之著:〈巫覡考略〉,《苗領風謠》第8期(1990)。
魏家駿著:〈《紅樓夢》和中國古代讖言文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1998)。
蕭登福著:〈臺灣現今社會所見宗教方面的預言災疾讖記書〉,《宗教哲學》第5卷第2期(1999)。new window
蕭啟慶著:〈蒙元興亡讖緯〉,《歷史月刊》第9期(1995)。
戴晉新著:〈漢代以前的讖語與預言〉,《歷史月刊》第9期(1995)。
鍾肇鵬著:〈論讖緯神學與階級鬥爭〉,《中國哲學》第2輯(1980)。
鍾肇鵬著:〈《周易乾鑿度》的哲學思想〉,《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1983)。
羅肇錦著:〈讖緯思想與訓詁符號:以白虎通為例〉,《臺北師院學報》第6期(1990)。
羅家湘著:〈天命、國運與預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2)。
邊家珍著:〈兩漢之際的讖緯論略〉,《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4期(2004)。
嚴耀中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占卜讖言與佛教〉,《史林》第4期(2000)。


四、學位論文

吳智雄著:〈西漢前期經學思想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林政言著:〈讖緯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洪春音著:〈緯書與兩漢經學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朱慧雅著:〈松山慈惠堂的靈驗經驗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吳士煇著:〈讖緯與兩漢經學、政治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邱任鐸著:〈當今神誥讖文初探:以無極天元宮住持黃阿寬為例的一些看法〉,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秋先鎬著:〈漢新之際的緯學與古文經學〉,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徐祥益著:〈從讖應論明代神魔小說〉,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郁芬著:〈東漢識緯與政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許時珍著:〈揚雄、桓譚的反讖緯神道思想〉,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懷萱著:〈《紅樓夢》佛家思想的運用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