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1. | 李剛(1997)。《道教義疏》的自然觀簡析。宗教學研究,1997(1),1-5。 延伸查詢 |
2. | 李剛(1997)。《道教義樞》論「有無」。宗教學研究,1997(3),1-5。 延伸查詢 |
3. | 李剛(200002)。成玄英的復性論發微。世界宗教研究,2。 延伸查詢 |
4. | 李剛(19980100)。成玄英論「道」。宗教哲學,4(1)=13,100-116。 延伸查詢 |
5. | 李剛(19980400)。論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生命哲學的分化發展。宗教哲學,4(2)=14,112-134。 延伸查詢 |
6. | 大淵忍爾、劉波、王承文(1998)。論古靈寶經。道家文化研究,13,485-506。 延伸查詢 |
7. | 文睿(2000)。論李榮體味虛靜的重玄美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000(1),107-111。 延伸查詢 |
8. | 李大華(1994)。道教「重玄」哲學論。哲學研究,1994(9),39-44。 延伸查詢 |
9. | 李剛(1996)。道教老學重玄學派。宗教學研究,1996(1),9-18。 延伸查詢 |
10. | 黃海德(198712)。李榮及其《老子注》考辨。世界宗教研究,1987(4),50。 延伸查詢 |
11. | 小林正美(1988)。《九天生神章經》の形成と三洞說の成立。東洋の思想と宗教,5。 延伸查詢 |
12. | 黃國清(20010800)。成玄英「莊子注疏」的中道觀。鵝湖,27(2)=314,36-44。 延伸查詢 |
13. | 龔鵬程(19910700)。成玄英「莊子疏」探論。鵝湖,17(1)=193,17-32。 延伸查詢 |
14. | 李豐楙(1999)。誦經--化劫度劫的大梵隱韻。道家文化研究,16。 延伸查詢 |
15. | 中嶋隆藏(1992)。從現存唐代《道德經》諸注看唐代老學思想的演變。宗教學研究,1992(1/2),16-30。 延伸查詢 |
16. | 藤原高男(1961)。孫登「老子」注考。漢文學會會報,20,19-32。 延伸查詢 |
17. | 強昱(2002)。成玄英李榮著述行年考。道家文化研究,19,318-330。 延伸查詢 |
18. | 于培仁(1994)。《稿本升玄經》-兼談《升玄內教經》。宗教學研究,1,10-12。 延伸查詢 |
19. | 三浦國雄(1983)。張載太虛說前史。集刊東洋學,50,55-75。 延伸查詢 |
20. | 小林正美(1982)。劉宋における靈寶經の形成。東洋文化,62,99-137。 延伸查詢 |
21. | 小林正美(1985)。《河上真人章句》の思想と成立。東方宗教,65,20-43。 延伸查詢 |
22. | 小林正美(1986)。《老子道德經序訣》の思想と成立。フィロソフィア,73,65-88。 延伸查詢 |
23. | 小林正美(1987)。劉宋期の天師道の<三天>の思想とその形成。東方宗教,70,39-64。 延伸查詢 |
24. | 小林正美(1989)。劉宋期の天師道の終末論。フィロソフィア,76,1-26。 延伸查詢 |
25. | 小林正美(1993)。三洞四輔と天師道。東方宗教,81。 延伸查詢 |
26. | 小林正美(1998)。劉宋期の天師道の思想。東洋の思想と宗教,15,20-42。 延伸查詢 |
27. | 山田利明(1991)。《靈寶度人經》と靈寶祭儀の形成-<道君序>の誦經儀禮。東洋大學文學部紀要(印度哲學科‧中國哲學文學科),44(16),25-44。 延伸查詢 |
28. | 山田利明(1998)。靈寶經と大乘思想:靈寶齋の思想的基盤。東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紀要,6,51-68。 延伸查詢 |
29. | 山田俊(1988)。「本際」の思想-《太玄真一本際經》とその周邊。集刊東洋學,60,35-54。 延伸查詢 |
30. | 山田俊(1990)。隋唐期における「道性」思想の展開。日本中国学会報,42,109-124。 延伸查詢 |
31. | 山田俊(1993)。六朝‧唐の道教思想における「道意」思想。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29,131-150。 延伸查詢 |
32. | 山田俊(1994)。道教の「三乘」觀念について-《太玄真一本際經》を中心に。文化,57(3),54-70。 延伸查詢 |
33. | 山田俊(1994)。《太玄真一本際經》について。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30,55-89。 延伸查詢 |
34. | 山田俊(1995)。《古靈寶經》の得道論。集刊東洋學,73,23-42。 延伸查詢 |
35. | 中西久味(1994)。成玄英と三論教學についての一試論。中國思想史研究,17,1-28。 延伸查詢 |
36. | 中嶋隆藏(1982)。六朝後半より隋唐初期に至る道家の自然說。東洋文化,62,139-174。 延伸查詢 |
37. | 中嶋隆藏(1992)。重玄派小考--《道德真經廣聖義》所說の檢討。日本中國學會報,44,62-74。 延伸查詢 |
38. | 中嶋隆藏(1998)。《海空智藏經》管窺(上)-主要思想和所據佛典。宗教學研究,4,40-45。 延伸查詢 |
39. | 中嶋隆藏(1999)。《海空智藏經》管窺(下)-主要思想和所據佛典。宗教學研究,1,16-22。 延伸查詢 |
40. | 文睿(1999)。成玄英的美學思想初探。宗教學研究,2,98-101。 延伸查詢 |
41. | 王卡(2002)。敦煌本《洞玄靈寶九天生神章經》疏考釋。敦煌學輯刊,2002(2),73-75。 延伸查詢 |
42. | 王志忠(1989)。成玄英的重玄之道與佛教中道觀。宗教學研究,1-2,47-52。 延伸查詢 |
43. | 吉川忠夫(1998)。佛道論爭のなかの陸修靜。禪文化研究所紀要,24,367-380。 延伸查詢 |
44. | 成守勇(2001)。論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聖人形象。宗教學研究,1,101-106。 延伸查詢 |
45. | 成守勇(2001)。在聖神與凡俗之間-論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聖人形象。中國道教,2,31-34。 延伸查詢 |
46. | 朱森溥(1986)。簡論王玄覽的道論。社會科學研究,3。 延伸查詢 |
47. | 朱森溥(1987)。淺析王玄覽對老子幾處文字的解說和發揮。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2),41-46。 延伸查詢 |
48. | 佐藤一好(1992)。成玄英《莊子疏》研究序說-「迹」と對應する概念。学大国文,35,223-249。 延伸查詢 |
49. | 宋開之(2000)。道教重玄思想建構及其文化意義。中國道教,4,12-15。 延伸查詢 |
50. | 尾崎正治(1976)。六朝古道經に關する一考察-六朝末~初唐における佛道爭論の一問題。集刊東洋學,37。 延伸查詢 |
51. | 李大華(1994)。論杜光庭重玄思想及理論來源(上)。上海道教,3。 延伸查詢 |
52. | 李大華(1994)。論杜光庭重玄思想及理論來源(下)。上海道教,4。 延伸查詢 |
53. | 李大華(2003)。自由、自然與境界-論成玄英的《莊子疏》。中國哲學史,3。 延伸查詢 |
54. | 李叔達(1996)。成玄英論「三一」。宗教學研究,4,1-3。 延伸查詢 |
55. | 李剛(1991)。王玄覽論「道物」。中國道教,2,28-29。 延伸查詢 |
56. | 李剛(1993)。略論成玄英的重玄思想。中國哲學史,1,66-72。 延伸查詢 |
57. | 李剛(1996)。成玄英論「玄」與「又玄」。宗教學研究,1996(2),10-14。 延伸查詢 |
58. | 李剛(1996)。成玄英論「本迹」。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1,73-80。 延伸查詢 |
59. | 李剛(1997)。道士成玄英的動靜觀。社會科學研究,3。 延伸查詢 |
60. | 李剛(1997)。《道教義樞》論本迹與體本。江西社會科學,8,8-12。 延伸查詢 |
61. | (1998)。成玄英的無心論。世界宗教研究,3,70-80。 延伸查詢 |
62. | (2000)。成玄英的「自然無為」論。宗教學研究,3,67-76。 延伸查詢 |
63. | 李斌城(1987)。敦煌寫本唐玄宗《道德經》注疏殘卷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51-61。 延伸查詢 |
64. | 李養正(1997)。試論支遁、僧肇與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關系。宗教學研究,2,64-73。 延伸查詢 |
65. | 李養正(1998)。顧歡《夷夏論》與「夷夏」之辯述論。宗教學研究,3,5-14。 延伸查詢 |
66. | 李養正(1998)。顧歡《夷夏論》與「夷夏」之辯述論。宗教學研究,1998(4),1-8。 延伸查詢 |
67. | 金祺、張艷(2001)。淺論《道教義樞》的層累性特點。中國道教,4,32-34。 延伸查詢 |
68. | 前田繁樹(1989)。老子西昇經のテキストについて成立に關する一試論。山村女子短期大學紀要,創刊號。 延伸查詢 |
69. | 前田繁樹(1990)。佛道論爭における《老子西昇經》。東方宗教,75,61-77。 延伸查詢 |
70. | 前田繁樹(1990)。《老子西昇經》考-その成立に關する一試論。日本中国学会報,42,77-90。 延伸查詢 |
71. | 姜伯勤(1994)。《本際經》與敦煌道教。敦煌研究,3,1-16。 延伸查詢 |
72. | 姜伯勤(1997)。敦煌道書中南朝宋文明的再發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化,3,35-38。 延伸查詢 |
73. | 姜伯勤(1998)。道釋相激:道教在敦煌。道家文化研究,13,25-78。 延伸查詢 |
74. | 姜亮夫(1982)。敦煌所見道教佚經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延伸查詢 |
75. | 砂山稔(1980)。道教重玄派表微-隋‧初唐における道教の一系譜。集刊東洋學,43。 延伸查詢 |
76. | 砂山稔(1980)。成玄英の思想について-重玄と無為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中国学会報,32。 延伸查詢 |
77. | 砂山稔(1983)。《本際經》劄記-《本際經》の異稱と卷九‧卷十の連續問題について。東方宗教,61,80-91。 延伸查詢 |
78. | 砂山稔(1984)。《靈寶度人經》四注劄記。世界宗教研究,2,30-48。 延伸查詢 |
79. | 卿希泰(1995)。王玄覽道體論和修道思想的淺析。中國哲學,11。 延伸查詢 |
80. | 崔珍晳(2000)。重玄學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以成玄英、華嚴宗以及程朱學之間的比較為中心。哲學雜誌,31。 延伸查詢 |
81. | 張成權(1995)。「重玄」學:超越魏普玄學的道家哲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6-22。 延伸查詢 |
82. | 張敬梅(2004)。從「玄之又玄」到「重玄」的演變。宗教學研究,1,133-137。 延伸查詢 |
83. | 強昱(1998)。成玄英重玄學思想述要-以《莊子疏》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3,81-88。 延伸查詢 |
84. | 強昱(1998)。道教的「三一」論。中國哲學史,4,66-71。 延伸查詢 |
85. | 強昱(2001)。《本際經》的重玄學思想研究。世界宗教研究,3,55-62。 延伸查詢 |
86. | 陳紅兵(1999)。成玄英道教哲學的認識論分析。宗教學研究,4,22-28。 延伸查詢 |
87. | 陳澍(1996)。從司馬承禎、王玄覽看唐代道教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中國道教,2,30-32。 延伸查詢 |
88. | 麥谷邦夫(1990)。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中之妙本。世界宗教研究,2,82-89。 延伸查詢 |
89. | 堀池信夫(1989)。顧歡《老子注》の思想。東方宗教,74,1-19。 延伸查詢 |
90. | 黃海德(1988)。李榮二道論蠡測。社會科學研究,3。 延伸查詢 |
91. | 黃海德(2000)。西華法師成玄英及其重玄思想探微。中華文化論壇,2。 延伸查詢 |
92. | 楠山春樹(1983)。道教における十戒。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28,55-72。 延伸查詢 |
93. | 楊維中(2003)。心性本體與體與道性道體:中國佛教心性論對道教心性論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 延伸查詢 |
94. | 萬毅(2000)。敦煌本道教《昇玄內教經》的文本順序。敦煌研究,4,134-142。 延伸查詢 |
95. | 詹石窗(1987)。老學「重玄宗」簡論。世界宗教研究,3,18-23。 延伸查詢 |
96. | 趙宗誠(1984)。試論成玄英的「重玄之道」。中國哲學,1984(11)。 延伸查詢 |
97. | 劉嗣傳(2002)。孟安排及青溪山道教。中國道教,1,24-26。 延伸查詢 |
98. | 蔡方鹿(1998)。成玄英《莊子疏》「知與不知,通而為一」的思想。宗教學研究,2,36-39。 延伸查詢 |
99. | 鄭彩瓊(1991)。顧歡(景怡)事略。道教學探索,4,118-121。 延伸查詢 |
100. | 盧國龍(1992)。論理貫重玄之《昇玄內教經》。中國道教,2,31-36。 延伸查詢 |
101. | 盧國龍(1993)。將示重玄義,開發眾妙門-《本際經》研讀。中國道教,4,19-26。 延伸查詢 |
102. | 簡明(1996)。「道家重玄學」芻議。世界宗教研究,4,58-66。 延伸查詢 |
103. | 藤原高男(1961)。老子解重玄派考。漢魏文化,2。 延伸查詢 |
104. | 藤原高男(1981)。成玄英『道德經義疏』と<河上公注>。東方學,61,60-72。 延伸查詢 |
105. | 藤原高男(1990)。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注疏》校本(1)。德島文理大學研究紀要,39,9-45。 延伸查詢 |
106. | 藤原高男(1990)。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注疏》校本(2)。德島文理大學研究紀要,40,1-39。 延伸查詢 |
107. | 藤原高男(1991)。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注疏》校本(4)。德島文理大學研究紀要,41,41-74。 延伸查詢 |
108. | 顧春(2002)。唐代道教重玄學對道體的解構和心體的建構。宗教學研究,4,90-95。 延伸查詢 |
109. | Kaltenmark, Maxime(1959)。Hygiène et Mystique en China。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Acuponcture,33,21-30。 |
110. | Robinet, Isabelle(1989)。Taoïsme et mystique。Cahiers d'études chinoises,8,65-103。 |
圖書1. | 鎌田茂雄(1978)。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 |
2. | 吉岡義豊(1955)。道教經典史論。東京:道教刊行會。 延伸查詢 |
3. | 王卡(1998)。新譯道門觀心經。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 |
4. | 山田俊(1999)。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京都市:平樂寺書店。 延伸查詢 |
5. | 嚴靈峰(1965)。輯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 |
6. | 李養正(1999)。佛道交涉史論要。香港:香港道教學院。 延伸查詢 |
7. | 吉岡義豐(1959)。道教と佛教(第1冊)。東京。 延伸查詢 |
8. | 朱森溥、王玄覽(1989)。玄珠錄校釋。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 |
9. | 小林正美(2003)。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東京:知泉書館。 延伸查詢 |
10. | 山田利明(1999)。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 延伸查詢 |
11. | 神琢淑子(1999)。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延伸查詢 |
12. | 陳國符(197503)。道藏源流考。臺北:祥生出版社: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 |
13. | 強昱(2002)。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4. | 盧國龍(1998)。道教哲學。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5. | 任繼愈(2001)。中國道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6. | 小林正美(1990)。六朝道教史研究。創文社。 延伸查詢 |
17. | 周雅清(2003)。成玄英思想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 |
18. | 卿希泰(1992)。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9. | 王宗昱(2001)。《道教義樞》研究。上海文化。 延伸查詢 |
20. | 盧國龍(1993)。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人民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1. | 大淵忍爾(1978)。敦煌道經:目錄編。福武書店。 延伸查詢 |
22. | 大淵忍爾(1979)。敦煌道經圖錄編。福武書店。 延伸查詢 |
23. | 大淵忍爾(1964)。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大學共濟會。 延伸查詢 |
24. | 大淵忍爾(1997)。道教とその經典--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二。創文社。 延伸查詢 |
25. | 砂山稔(1990)。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平河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6. | 楠山春樹(1979)。老子傳說の研究。創文社。 延伸查詢 |
27. | 蒙文通(2001)。道書輯校十種。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 |
28. | Schipper, Kristofer M.、Duval, Karen C.(1993)。The Taoist Bod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9. | 董恩林(2003)。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 |
30. | 董恩林(2002)。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31. | 姜伯勤(1995)。論敦煌本〈本際經〉的道性論。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 延伸查詢 |
32. | 大淵忍爾、石井昌子(1988)。六朝唐宋の古文獻所引道教典籍目錄‧索引。六朝唐宋の古文獻所引道教典籍目錄‧索引。東京。 延伸查詢 |
33. | 山田俊(1992)。稿本昇玄經。稿本昇玄經。仙臺。 延伸查詢 |
34. | 中嶋隆藏(1985)。六朝思想の研究。六朝思想の研究。京都。 延伸查詢 |
35. | 尾崎正治(1983)。太玄真一本際經。太玄真一本際經。東京。 延伸查詢 |
36. | 胡興榮(2000)。老子四家注研究-河上公、王弼、成玄英、李榮。老子四家注研究-河上公、王弼、成玄英、李榮。南寧。 延伸查詢 |
37. | 福井康順(1987)。道教思想研究。道教思想研究。京都。 延伸查詢 |
38. | 鎌田茂雄(1986)。道藏內佛教思想集成。道藏內佛教思想集成。東京。 延伸查詢 |
39. | 嚴靈峰(1965)。輯李榮『老子注』。輯李榮『老子注』。臺北。 延伸查詢 |
40. | Kohn, Livia(1991)。Taoist Mystical Philosophy: The Scripture of Western Ascension。Taoist Mystical Philosophy: The Scripture of Western Ascension。New York。 |
41. | 吳其昱(1960)。Pen-tsi king(Livre du terme original): Ouvrage taoiste inédot di uii siécle。Pen-tsi king(Livre du terme original): Ouvrage taoiste inédot di uii siécle。CNRS。 |
42. | Kohn, Livia(1988)。道家‧道教の神秘主義における永遠の生命。中國古代養生思想の總合的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 |
43. | 小林正美(1999)。三洞四輔與「道教」的成立。道家文化研究(16)。北京。 延伸查詢 |
44. | 山田利明(1988)。初期靈寶經に見える養生思想。中國古代養生思想の總合的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 |
45. | 山田利明。道教誦經試論。中國學研究。 延伸查詢 |
46. | 山田俊(1991)。道教「真一」思想探原-從《昇玄經》到《本際經》。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長沙。 延伸查詢 |
47. | 中嶋隆藏(1981)。道教における因緣說受容の一側面-「海空智藏經」序品を讀む。荒木教授退休紀念中國哲學史研究論集。福岡。 延伸查詢 |
48. | 吉川忠夫(1984)。夷夏論爭。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 延伸查詢 |
49. | 李大華(1992)。略論隋唐老莊學。道家文化研究(第1輯)。上海。 延伸查詢 |
50. | 李申(1993)。唐代的老子注疏。道家文化研究(2)。上海。 延伸查詢 |
51. | 李剛。道士李榮重玄思想管窺。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長沙。 延伸查詢 |
52. | 李剛(2000)。王玄覽《玄珠錄》哲學思想解讀。道教文化的精華。嘉義。 延伸查詢 |
53. | 李剛(2002)。道教重玄學之界定及其所討論的主要理論問題。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 延伸查詢 |
54. | 李剛(2002)。成玄英論有無。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 延伸查詢 |
55. | 李剛(2002)。論成玄英的心性學說。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 延伸查詢 |
56. | 李養正(1999)。評高宗時僧道名理論義之辨-《佛道交涉史論要》之一節。道家文化研究(16)。北京。 延伸查詢 |
57. | 姜伯勤(1996)。論敦煌本《本際經》的道性思想。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 延伸查詢 |
58. | 砂山稔(1983)。大玄真一本際經について-身相‧方便‧重玄を中心に。中國における人間性の探究。東京。 延伸查詢 |
59. | 砂山稔(1987)。《海空經》三則-七寶莊嚴‧十轉の思想と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を中心にして。道教と宗教文化。東京。 延伸查詢 |
60. | 胡興榮(2002)。成玄英《老子義疏》的重玄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 延伸查詢 |
61. | 崔珍晳(1984)。成玄英「道」概念分析。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 延伸查詢 |
62. | 崔珍晳(2002)。關於孫登問題的一個淺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 延伸查詢 |
63. | 崔珍晳(2002)。重玄學的心性論-以成玄英的莊學為中心。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 延伸查詢 |
64. | 強昱(1995)。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重玄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 延伸查詢 |
65. | 強昱(2002)。成玄英建立重玄學的方法。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 延伸查詢 |
66. | 麥谷邦夫(1986)。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義學管窺-以《道教義樞》為中心。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北京。 延伸查詢 |
67. | 麥谷邦夫(1999)。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撰述與其思想特徵。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 延伸查詢 |
68. | 程存潔(1998)。敦煌本《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上海。 延伸查詢 |
69. | 楊儒賓。注《莊》的另一個故事-敦象與成玄英的論述。道教文化的精華。嘉義。 延伸查詢 |
70. | 萬毅(1995)。敦煌本《昇玄內教經》試探。《舊唐書》的史料來源。北京。 延伸查詢 |
71. | 萬毅(1998)。敦煌本《昇玄內教經》補考。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上海。 延伸查詢 |
72. | 葛兆光(2003)。重玄何有派?-評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唐研究(第2卷)。北京。 延伸查詢 |
73. | 福井康順(1987)。靈寶經の研究。福井康順著作集(二)。京都。 延伸查詢 |
74. | 盧國龍(1994)。孫登「托重玄以寄宗」的思想根源。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 延伸查詢 |
75. | 興膳宏(1992)。初唐の詩人と宗教-盧照鄰の場合。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 延伸查詢 |
76. | 藤原高男(1985)。道士李榮の《西昇經注》について。香川大學國文研究。高松市。 延伸查詢 |
77. | Kaltenmark, Maxime(1965)。La mystique taoïste。Le Mystique et les mystiques。Paris。 |
78. | Kaltenmark, Maxime(1979)。Notes sur le Pen-tsi king: Personnages figurant dans le sûtra。Contributions aux études de Touen-houang。Genève-Paris。 |
79. | Maspero, Henri(1934)。Le taoïsme au VIe siècle de notre ère d'après un pamphlet anti-taoïste, Siao tao louen。l'Annu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
80. | Maspero, Henri(1935)。Le taoïsme dans les pamphlets bouddhiques du VIe et du VIIe siècle。l'Annu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
81. | Maspero, Henri(1939)。Querelles entre taoïstes et bouddhistes en Chine avantles Tang。l'Annu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
82. | Maspero, Henri(1942)。Explication de textes boddhiques relatifs au taoïsme: le P'o sie louen de Fa-lin。l'Annuaire du Collège de France。 |
83. | ÔFuchi, Ninji(1974)。On Ku Ling-Pao-Ching。On Ku Ling-Pao-Ching。Tokyo。 |
84. | ÔFuchi, Ninji(1979)。The Formation of the Taoist Canon。Facets of Taoism。New Haven and Lond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