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
作者:林永勝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儒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重玄學派工夫論三一定觀之學隋唐道教南朝道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摘要
本篇論文以重玄道教為主題,並以工夫為切入點,試圖將有關道教重玄學派的相關問題進行串連。以工夫為切入點,一方面可以涵蓋其宗教實踐的向度(即工夫論),一方面也可以包含其終極關懷的問題(即以道體論作為工夫實踐的目標與結果)。以此一角度進行研究,有助於從宗教而非僅哲學的角度,重新理解重玄家的理論。
但何謂工夫?欲釐清此一問題,必須先對工夫此一概念重新檢討。由於學界目前缺少相關的研究,故本文第二章針對此一問題進行全面的討論,並針對儒釋道三教與藝道的說法,分別論述之。在第二章確認了工夫修養詞義的展開後,第三、第四章討論工夫的修養方法,及第六章討論工夫的修養目標與結果時,脈絡就較為清楚。
從第二章的討論可知,工夫的修養詞義是由佛教所引入,並是以「靜以入德」為主要的修養方式,故第三章便集中討論這種觀念與方法的接受史。第一節講佛教禪定止觀概念的傳譯,從中可以發現,印度的修養方式被中國文化吸收後,轉化成「二以貫之」的修養模式,這種觀念也影響到後來的道教與理學。第二節討論中土對此種修養方式(如趺坐、數息等)的接受史,並對傳統坐法、呼吸法與佛教方法的差異略做比較。第三、四節探討道教對此種修養概念與方法的接受史。第三節通過對比靜室儀軌與入定存思的型態差異,指出其中受到佛教影響之處。不過入定存思仍然不能算是嚴格的工夫,要到第四節所講的靈寶派道經,才更為純粹,也就是修性的方式被帶入道教的修養體系中,雖然此時仍未能將新興的修性工夫與傳統的修命技法,做一理想的結合。
第四章在討論重玄學派的工夫論。本章以重玄家的三一、二觀、兩半、真一等工夫為中心,可以發現他們接受定觀工夫的架構,並將傳統的存神之術加以切割,一部份判入小乘,一部份則保留下來作為入定之法,以補充在觀法上,中觀學派的工夫不講入定的問題,這樣就將佛教道教、修性修命、觀法定法等做了一個適切的連結。然後以此種角度,重新去詮釋初期大乘化道經,完成重玄派的工夫體系。由此也可以釐清,重玄派並非全盤接受中觀學派的工夫論,他們仍保留了身體論與氣論的層面,並透過體/用、道/氣非一非異的架構來處理二者的關係。
第五章主要在處理重玄派是否能夠成立的問題。本章先介紹並檢討學界的相關說法,然後提出本文的論據,說明重玄派即使無法以宗派的概念理解之,但以學派的概念理解之,亦能說明其集體性。而重玄道士的範圍在本章中既然已經被重新界定,故本章第四節也將有關重玄學派的著作進行整理,此著作列表即可以作為日後研究重玄學派思想的主要依據。
第六章試圖通過對道(道德)與重玄這兩個概念的討論,釐清重玄派與玄學、佛教及傳統道教的關係。大陸學者多將重玄學定位為超越玄學的道家第三期哲學,但重玄其實是重玄之道的簡稱,而之所以講重玄之道,其實是在對「道」進行限定。對道的理解非僅一種,傳統道教理解的是「道者氣也」的那種道,而重玄家除此之外,還多認識了一種重玄之道,這是杜光庭稱這批道士「皆明重玄之道」的原因。重玄家要超越的,是傳統道教的道氣說,但他們是用一種兼融的方式來進行超越,也就是在承認道氣是真實存在的前提下,再揭示重玄之道為其本體,這種二重道論、非一非異的關係,在本章裡有較詳細的討論。從重玄家言以妙有為本,與傳統道教講的道氣進行比較,可以討論二者異同所在;從重玄之道與佛教空理的比較,也可以思考重玄家從佛教處吸收了什麼,放棄了什麼;而從重玄之道與道氣間非一非異的架構,則可以探索重玄家是如何對中土與印度的兩大修養傳統,進行巧妙的融合與拼接。而重玄家之所以理解了此種新的重玄之道,是通過特定的修養獲得玄悟經驗後,再以工夫遣除此玄,這才是最圓融的體證本體之經驗。亦即,重玄之道是透過工夫的修養而獲得的體證經驗,這也回應了本文以工夫為線索討論重玄學派思想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傳統文獻
戰國•莊周,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戰國•管仲,《管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
西漢•劉安,《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4。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西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西漢•劉向等撰,邱鶴亭注譯,《列仙傳•神仙傳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東漢•不詳作者,《太平經•聖君秘旨》,《正統道藏》〈太平部•人字號〉第4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東漢•不詳作者,王明輯校,《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東漢•不詳作者,俞理明校點,《太平經正讀》,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東漢•不詳作者,《老子中經》,《中華道藏》第二十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漢•張魯(擬),饒宗頤校證,《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東漢•鄭玄注,《易緯乾鑿度》,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影印百部叢書集成本。
東漢•邊韶,〈老子銘〉,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東漢•不詳作者,〈廣漢長王君治石路碑〉,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阿難同學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罵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世高譯,《陰持入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安玄譯,《法鏡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漢•班固,〈竹扇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東漢•蔡邕,〈王子喬碑〉,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東漢•曇果與康孟詳共譯,《中本起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魏晉•不詳作者,《上清大洞真經》,《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魏晉•不詳作者,《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魏晉•不詳作者,《太微靈書紫文琅玕華丹神真上經》,《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魏晉•不詳作者,《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中華道藏》第一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魏晉•不詳作者,《黃庭內景經》,《道藏精華》第一集之六,臺北:自由出版社,1987。
吳•陳慧等,《陰持入經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竺法護譯,《大哀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西晉•陸機,張懷瑾譯注,《文賦譯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東晉•不詳作者,〈大道家令戒〉,《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力字號〉第3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東晉,不詳譯者,《沙彌十戒法并威儀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不詳作者,《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上清高上玉晨鳳臺曲素上經》,《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不詳作者,《洞神八帝妙精經》,《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東晉•法顯等譯,《摩訶僧祇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支道林,〈大小品對比要抄序第五〉,收錄於僧佑輯,《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東晉•支道林,〈彌勒贊〉,收錄於道宣輯,《廣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支道林,〈述懷詩〉,收錄於道宣輯,《廣弘明集》卷三十,《大正藏》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支道林,〈詠懷詩〉,收錄於道宣輯,《廣弘明集》卷三十,《大正藏》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東晉•孫綽,〈遊天台山賦〉,收入蕭統輯,《文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東晉•葛洪,《神仙傳》,上海:上海古籍,1995。
東晉•葛洪,王明輯,《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晉•葛洪,楊明照箋注,《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後秦•鳩摩羅什所譯《坐禪三昧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後魏•毘目智仙等譯,《迴諍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北魏•寇謙之,《老君音誦戒經》,《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竺道生,《注維摩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劉宋•謝靈運,〈山居賦〉,收錄於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1975。
劉宋•作者不詳,《正一威儀經》,《中華道藏》第4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徐氏,《三天內解經》,《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陸修靜,〈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表〉,《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劉宋•孟景翼(擬),《正一論》,《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北周•甄鸞,《笑道論》收錄於道宣輯,《廣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梁•僧順,〈答道士假稱張融三破論〉,收錄於道宣輯,《弘明集》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梁•鍾嶸,《詩品》,台北:世界書局,1956。
梁•劉勰,〈滅惑論〉,收錄於道宣輯,《弘明集》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梁•慧皎,《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中華道藏》第46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梁•陶弘景,《真誥》,《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梁•陶弘景,《登真隱訣》,《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梁•蕭統輯,《文選》,台北:漢京圖書公司,1983。
南北朝•不詳作者,《元始洞真決疑經》,《中華道藏》第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不詳作者,《洞玄靈寶定觀經》,收錄於王卡輯,《道門觀心經》,台北:三民書局,2003。
南北朝•作者不詳,《上清洞真解過訣》,《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上清紫精君皇初紫靈道君洞房上經》,《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玉晨鬱儀結璘奔日月圖》,《中華道藏》第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天地運度自然妙經》,《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中華道藏》第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太上經戒》,《中華道藏》第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作者不詳,《洞玄靈寶智慧觀身經》,收錄於王卡輯,《道門觀心經》,台北:三民書局,2003。
南北朝•不詳作者,《太上洞淵神咒經》,《中華道藏》第30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南北朝•不詳作者,山田俊輯校,《校本昇玄經》,收錄於氏著,《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99。
南北朝•葛玄(擬),〈道德經序訣〉,《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陳•諸糅(擬),〈玄門大論三一訣并敘〉,收錄於張君房輯,《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隋唐•不詳作者,《太上三辟五解秘法》,《中華道藏》第3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隋唐•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太玄普慈勸世經》,《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隋•吉藏,韓廷傑校釋,《三論玄義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1。
隋•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童蒙止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隋•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隋•智顗《四教義》,《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作者不詳,《上清五常變通萬化鬱冥經》,《中華道藏》第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唐•不詳作者,〈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并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唐•不詳作者,《無上秘要》,《中華道藏》第2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王玄覽,《玄珠錄》,收錄於鎌田茂雄輯,《道藏內佛教思想集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唐•王仲丘,《攝生纂錄》,《中華道藏》第2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王懸河輯,《三洞珠囊》,《中華道藏》第2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王懸河輯,《上清道類事相》,《中華道藏》第28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玄嶷,《甄正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成玄英,蒙文通輯,《輯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收錄於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唐•成玄英,嚴靈峰輯,《輯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中華道藏》第4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作者不詳,《太上大道玉清經》,《中華道藏》第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吳筠,《玄綱論》,收錄於《道學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唐•呂巖,《呂洞賓全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5。
唐•李光玄,《金液還丹百問訣》,收錄於洪丕謨編,《道藏氣功要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
唐•李榮,嚴靈峰輯,《輯李榮『老子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唐•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收錄於《道學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唐•孟安排,王宗昱校勘,《道教義樞校勘》,收錄於王宗昱著(2001)《道教義樞研究》,上海:上海文化。
唐•法琳《辯正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洞山良玠,《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中華道藏》第42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梁丘子注,《黃庭內景玉經注》,《中華道藏》第二十三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惠沼,《成唯識論了義燈》,《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賈公彥,《禮記注疏》,台北:新文豐,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道宣,《高僧傳二集》,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道宣輯,《廣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劉進喜、李仲卿合著,《太玄真一本際經》,鎌田茂雄輯,《道藏內佛教思想集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唐•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中華道藏》第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鍾離權,《破迷正道歌》,《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鍾離權等,沈志剛注譯,《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唐•龐蘊,《龐居士語錄》,收錄於《續藏經》第12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懷信,《釋氏自鏡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楊玄操等,《難經集註》,台北:台聯國風,1978。
後晉•沈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宋•不詳作者,《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祕要》,《中華道藏》第30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永明延壽,《宗鏡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宋•朱熹,柳川剛義輯,《朱子靜坐說》,東京:東城書店,1915。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
宋•志磐,《佛祖統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李侗,《延平答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影印清康熙中禦兒呂氏寳誥堂重刻白療洞原本。
宋•李簡易,《玉谿子丹經指要》,《中華道藏》第19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3。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賈嵩,《華陽陶隱居內傳》,《中華道藏》第46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慧泉集,《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
宋•耿延禧輯,《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張伯端,王沐注,《悟真篇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張君房輯,《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普濟編,《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楊時,《龜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5册。
宋•楊億,《景德傳燈錄》,《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董思靖,《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中華道藏》第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宋•戴侗,《六書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6冊。
宋•賾藏主,《古尊宿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續藏經》第11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稗海本排印。
元•朱象先輯,《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259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元•牛道淳,《析疑指迷論》,收錄於洪丕謨編,《道藏氣功要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
明•王守仁,陳榮捷集評,《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明•高濂,《遵生八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明•如卺集,《緇門警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康熙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73。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台北:河洛圖書,1975。
清•趙翼,欒保群等校點,《陔餘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册。
鎌田茂雄輯,《道藏內佛教思想集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王卡,《新譯道門觀心經》,台北:三民書局,1998。





近人論著
專書
Kohn, Livia 1989 Taoist Meditation and Longevity Techniques.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ohn, Livia 1991 Taoist Mystical Philosophy: The Scripture of Western Ascens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chipper, Kristofer M.(施舟人), The Taoist Bod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Wu Chi-yu(吳其昱) 1960 Pen-tsi king(Livre du terme original): ouvrage taoïste inédit du vii siècle, Manuscrits retrouvés à Touen-houang reproduits en fac-similé, CNRS.
丁福保 1991 《佛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局。
久須本文雄 1980 《宋代儒學の禪思想研究》,東京:日進堂。
大淵忍爾 1964 《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
大淵忍爾 1978 《敦煌道經•目錄篇》,東京:福武書店。
大淵忍爾 1979 《敦煌道經•圖錄篇》,東京:福武書店。
大淵忍爾 1997 《道教とその經典》,東京:創文社。
大淵忍爾,石井昌子編 1988 《六朝唐宋の古文獻所引道敎典籍目錄・索引》,東京:國書刊行會。
小林正美 1990 《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創文社。
小林正美 2003 《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東京:知泉書館。
小林正美著,李慶譯 2001 《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山田利明 1999 《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
山田俊 1999 《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
山田俊等著 2002 『唐宋道教の心性思想研究』,平成13∼14年(2001-2002)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研究課題編號13610016
川勝義雄 1981 《中國の歷史3:魏晉南北朝》,東京:講談社。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 2005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中嶋隆藏 1985 《六朝思想の研究》,東京:平樂寺書店。
中嶋隆藏 2004 《雲笈七籤の基礎的研究》,東京:研文出版。
井筒俊彥 1991 《意識と本質》,東京:岩波書店。
王卡 2004 《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宗昱 2001 《道教義樞研究》,上海:上海文化。
王承文 2002 《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
王洪圖 1995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北京出版社。
以利亞德(M. Eliade)著,武錫申譯 2001 《不死與自由──瑜伽實踐的西方闡釋》,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
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等譯 1992 《神話思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史泰司(W. T. Stance),楊儒賓譯 1998 《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基培譯 1991 《金枝──巫數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文化公司。
石田秀實 1987 《気•流れる身体》,東京:平河出版社。
任繼愈編 2001 《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吉川忠夫 1984 《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社。
吉岡義豐 1955 《道教經典史論》,東京:道教刊行會。
吉岡義豐 1959 《道教と佛教1》,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
安娜•賽德爾(Anna Seidel) 2000 《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
朱森溥 1989 《玄珠錄校釋》,成都:巴蜀書社。
牟宗三 1999 《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西山松之助等編 1972 《近世藝道論》,東京:岩波書店。
余嘉錫 1980 《四庫提要辯證》,北京:中華書局。
尾崎正治 1983 《太玄真一本際經》,東京:大東出版社。
李大華等著 2003 《隋唐道家與道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養正 1999 《佛道交涉史論要》,香港:香港道教學院。
周雅清 2003 《成玄英思想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new window
岡田虎二郎 1937 《岡田虎二郎先生語錄》,日本:《靜坐》雜誌社。
林永勝 2000 『氣質之性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林佳蓉 1998 『成玄英《道德經義疏》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前田繁樹 2004 《初期道教經典の形成》,東京:汲古書院。
姜伯勤 1996 《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柳田聖山 1992 《禪與中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砂山稔 1990 《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
美國大英百科全書編譯 1988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耶律亞德(M. Eliade),楊儒賓譯 2000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圖書文化公司
胡興榮 2000 《老子四家注研究──河上公、王弼、成玄英、李榮》,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倉澤行洋 1983 《藝道の哲學》,大阪:東方出版。
卿希泰編 1992 《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宮川尚志 1964 《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
宮川尚志 1983 《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社。
宮川尚志 1992 《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
神塚淑子 1999 《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 東京:創文社。
索安(Anna Seidel)著,呂鵬志等譯 2002 《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8 《佛教與儒教》,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強昱 1996 『成玄英、李榮重玄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強昱 2002 《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
陳來 2003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國符 1975 《道藏源流考》,台北:祥生出版社。
湯一介 1988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湯用彤 1987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黃永武編 1986 《敦煌遺書最新目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黃龍祥編 2003 《中國針灸史圖鑑》,青島:青島出版社。
塚本善隆等編 1973 《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
奧根•海瑞格(Eugen Herrigel) 2004 《箭術與禪心》,台北:心靈工坊。
新村出編 1982 《廣辭苑(第二版)》,東京:岩波書店。
楠山春樹 1979 《老子傳說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楊儒賓 1987 『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的四種類型及意義』,臺北: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儒賓編 2005 《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葛兆光 2000 《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
董恩林 2002 《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董恩林 2003 《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熊十力 1976 《體用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福井康順 1952 《道教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書籍文物流通會。
福井康順 1987 《道教思想研究》,京都:法藏館。
福井康順 1987 《福井康順著作集2》,京都:法藏館。
福井康順 1992 《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蒙文通 2001 《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
劉韶軍 2006 《日本現代老子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諸橋轍次等編 1974 《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
鄭燦山 2000 『邁向聖典之路──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盧國龍 1993 《中國重玄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盧國龍 1997 《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蕭登福 2005 《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蕭萐父等編 1991 《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蕭麗華 1997 《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new window
蕭麗華 2006 《唐宋茶禪詩歌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5-2411-H-002-058-MY2。
戴璉璋 2002 《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new window
鎌田茂雄 1978 《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春秋社。
龐樸 2003 《一分為三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羅竹風等編 1997 《漢語大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關口真大編,釋印海譯 2005 《止觀方法及其實踐之研究》,台北:嚴寬祜基金會。
顧詰剛等輯 1982 《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