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六朝畫論中的「經營位置」--以顧愷之「悟對通神」的多重詮釋為切入點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吳政樺
出版日期:2005
卷期:3
頁次:頁19-41
主題關鍵詞:六朝畫論顧愷之悟對通神經營位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45
  • 點閱點閱:74
本文由近代學者們對顧愷之「悟對通神」一說的不同詮釋為切入點,透過比較不同學者在解釋此段文本時,各自所採行的相關立足點的分析與探討,進一步選擇將文章重心與六朝畫論中的「經營位置」論題接軌;認為畫面空間位置的處理問題在六朝畫論中實際經歷了一條從隱晦到逐漸清晰的發展脈落。而顧愷之的「悟對」便是透過一種相對位置的處理,以達到「通神」的方法。另外,對於「構圖主軸的建立」、「構圖部件間『關係』的經營」以及「陪襯性構圖的暗示」這三條線索的有效掌握,則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經營位置」在創作歷程上的意涵。
期刊論文
1.蔡振豐(19950600)。顧愷之論畫的美學意義試探。中國文學研究,9,13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鴻增(1983)。「傳神論」新探。中國畫研究,1983(3),92-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綬祥(1982)。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神論」發展的幾個階段。中國畫研究,1982(2),150-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綬祥(1983)。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神論」發展的幾個階段。中國畫研究,1983(3),103-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毓瑜(1990)。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彥遠(1992)。歷代名畫記。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原始社會至南北朝繪畫。臺北:錦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瓦倫汀、潘智彪(2000)。實驗審美心理學.繪畫篇。臺北:商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復觀(2001)。中國藝術精神。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金維諾(19950000)。中國美術史論集。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袁濟喜(2000)。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書城(1993)。繪畫美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蔚卿(1997)。魏晉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歷代藝術編輯委員會(1995)。中國歷代藝術。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2002)。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余秋雨(2001)。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傳席(1999)。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毅(1989)。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澤厚、劉綱紀(1999)。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蘇軾、楊家駱(1996)。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宗白華(2002)。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霖燦(1973)。山林文學與山水畫。中國名畫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霖燦(1973)。中國畫的構圖研究。中國名畫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向、仇十洲(1991)。仁智傳。繪圖古列女傳。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