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焦氏易林》陰陽觀探析
書刊名:國文學報. 高師大
作者:喬家駿
出版日期:2006
卷期:5
頁次:頁219-244
主題關鍵詞:陰陽焦氏易林易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5
  • 點閱點閱:33
期刊論文
1.鄭萬耕(1994)。易學中的陰陽五行觀。周易研究,1994(4),24-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兵(1997)。論陰陽觀念的起源與發展。管子學刊,1997(3),2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有喜(1994)。陰陽觀念與陰陽思維。雁北師院學報,1994(3),27-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樂愛國(1994)。《管子》的陰陽五行說與自然科學。管子學刊,1994(3),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黎康(1996)。略論「陰陽-五行」思維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徵。江西社會科學,1996(6),5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立舟(1997)。陰陽五行與中國傳統歷史觀念。管子學刊,1997(2),47-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白奚(1997)。中國古代陰陽與五行說的合流:《管子》陰陽五行思想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97(5),24-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鳳崗(1999)。陰陽五行學說的政治辯證法思想。合肥聯合大學學報,1999(2),7-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曉安(1997)。中國古代「陰陽」觀念漫議。孝感教院學報,1999(17),38-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程金城(2000)。「陰陽」原型與中國敘事模式。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0(2),2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萬耕(2000)。陰陽變易學說的思維特徵。中國哲學史,2000(3),28-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強(2001)。陰陽五行說的歷史與宇宙生成模式。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7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玉平(2002)。《周易》的陰陽和諧思維。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繼訓(2003)。先秦秦漢陰陽五行思想之探析。管子學刊,2003(1),47-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翁銀陶(2003)。略論先秦兩漢的陰陽五行學說。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4(3),7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喬安水(2003)。陰陽哲學探源。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250-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文欽(1984)。易傳之變易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鴻儒(2003)。《周易》爻變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芹庭(1973)。漢易闡微(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璧寰(1980)。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喬家駿(2006)。《焦氏易林》易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管仲、房玄齡、中華書局編輯部(1966)。管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耳、王弼、莊周(1967)。老子.莊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武、吳起(1966)。孫子.吳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焦延壽(1945)。焦氏易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弼、阮元(1955)。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弼、阮元(1955)。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弼、阮元(1955)。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弼、阮元(1955)。十三經注疏.論語.孝經。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駿聲(1983)。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振玉(1970)。殷虛書契前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大利(1981)。周易要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南懷瑾、徐芹庭(2000)。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善文、黃壽祺(2002)。周易譯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瀧川龜太郎(2005)。史記會註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焦延壽、尚秉和、常秉義(2005)。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金祥恆(1990)。續甲骨文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廣德(1993)。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沫若(1982)。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左丘明、韋昭(1966)。國語。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墨翟(1966)。墨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許慎、段玉裁(1998)。說文解字注。復文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夢鷗(1966)。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1995)。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葉玉森(1966)。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復觀(1985)。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漢三(1968)。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