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
書刊名:客家研究
作者:丘昌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ou, Chang-tay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
頁次:頁45-96
主題關鍵詞:客家族群隱形人單面向族群同化非決策制定權力三面向HakkaInvisible menOne-dimensional ethnic assimilationNondecision-makingThree faces of pow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4) 專書(2) 專書論文(4)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96
  • 點閱點閱:381
期刊論文
1.Bachrach, Peter、Baratz, Morton. S.(1962)。Two Faces of Power。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56(4),1021-1047。  new window
2.徐正光、蕭新煌(19951000)。客家族群的「語言問題」--臺北地區的調查分析。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6)。社論:存在才有希望。客家雜誌,67,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瓦歷斯(20021200)。從自然生態觀點看原住民文化傳承的困境--隱形計劃之創作論述(創作報告)。中原設計學報,4(1)/5(1),109-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正光(1994)。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爲主體的探討。客家雜誌,46,1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管健(1995)。忍見客家成「隱形」。客家雜誌,66,3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純古(20011000)。客家文化負面印象之辯解。行天宮人文發展中心通訊,1,1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戴國煇(19880300)。日帝統治下的臺灣客家。客家風雲,5,6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achrach, Peter S.、Baratz, Morton S.(1963)。Decisions and Non-decision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57(3),632-642。  new window
10.Kim, Margaret、何文敬(20000300)。Invisible Man, Oral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歐美研究,30(1),1-34。new window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曹逢甫、黃雅榆(2002)。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會議日期: 2002年6月21日-22日)。新竹市: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喬(2002)。臺灣客家的情結與公共政策。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1)1-(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楊文山、李小玲、陳琪瑋(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丘昌泰、張翰璧、鄭曉峰(2004)。桃竹苗客家地區社會變遷調查成果報告。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淑華(1996)。重見(建)隱形另類:艾里森的<<隱形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美琴(1999)。游移於疆界之間:雷夫‧艾里森《隱形人》中的(抵)置位與(再)定位(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achrach, P.、Baratz, M. S.(1970)。Power and Poverty: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NY。  new window
2.李亦園(1999)。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允晨文化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llison, Ralph(1990)。Invisible Man。New York, NY:Vintage。  new window
4.梁世武(2003)。臺北都會區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chattschneider, Elmer E.(1960)。The Semisovereign People。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window
7.李亦園(1999)。文化的圖像(下)台灣山地社會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aggar, S.(1991)。Race and Public Policy: A Study of Local Politics and Government。Aldershot, Hants:Avebury。  new window
9.黃河(2002)。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査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echter, Michael(1975)。Internal Colonialism: The Celt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1536-1966。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1.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ukes, Steven Michael(1974)。Power: A Radical View。Macmillan Press。  new window
13.Gordon, Milton Myron(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維猛、邱漢章(2003)。客家人文教育。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羅肇錦(1992)。看不見的族群。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甫昌(19930000)。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正光(2002)。序--塑造台灣社會新秩序。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