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現代經濟理論」論《四庫全書總目》--經濟學及其相關概念與傳統中華文化研究
書刊名:故宮學術季刊
作者:楊晉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g, Chin-lu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26:1
頁次:頁133-169
主題關鍵詞:傳統中國經學四庫全書總目社會科學經濟學概念長尾理論EconomicsCanon studies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hipSsu-k'u Ch'üan-shu Tsung-muThe long tail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11
  • 點閱點閱:62
本文旨在借助經濟學及其相關概念,說明《四庫全書總目》的現代意義,提供社會科學研究者參考,以促成學科對話的可能。經由歷史觀察與學術內容的分析,指出以經世致用及整體性四部分類為本質的傳統中國學術,面對現代追求知識的獨立性學科分類及學術全球化的趨勢,在確保學術獨立存在、了解世界問題與達成學科任務的要求下,必須了解自身學科研究概況,吸收融會相關學科的觀點、理論與成果,以達成重建與對話的必要性。借助經濟學相關概念,指出儒家「義」為群眾大利的事實;《總目》自居為指導者,替讀者篩選書籍,以推銷倫理教化等非實體意識形態;並在分類較精確、評論較適當、說明較詳細、安排較合理的表現下,建立口碑而激發潛在讀者,擴大影響層面,且有效降低讀者「尋找成本」。並分析《總目》行銷「著錄」與「存目」,禁絕「不理」與「禁燬」書籍的意圖。借由「長尾理論」證明不理與禁燬類書籍存留到現代,即因依附在小眾「長尾」之故。研究成果對《總目》與傳統學術研究,具有提供有效答案、開闊研究視野、引導研究方式及培養學科整合能力的功效;且有助於和社會科學研究者對話或溝通,加深其對傳統中國學術了解的功能。
期刊論文
1.楊晉龍(2008)。「兩岸比較詩經學」前論:二十世紀五○年代後臺灣學者對〈秦風.蒹葭〉的詮釋。中國詮釋學,5,117-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正光(20070900)。從工具理性批判的角度看貝克的「第二現代」。歐美研究,37(3),445-4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望南(2003)。文學接受進程中的錢牧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7-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hang, Kang-i Sun(2006)。錢謙益及其歷史定位。九州學林,4(2),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金培懿(2006)。從《五經正義》到《十三經注疏》:訪現代日本經學家野間文史教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2),9-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晉龍(1998)。四庫全書訂正析論:原因與批判的探求。臺北。337-3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哲夫(1987)。《四庫全書薈要》擇錄圖書標準的探討。臺北。687-7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晉龍(1999)。錢謙益的史學和性格述論。高雄。91-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晉龍(1989)。錢謙益史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惠林(1992)。人生經濟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中孚(1993)。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iddens, Anthony、趙旭東、齊心(2003)。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端(2002)。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英(2001)。行鎖學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奇猷(1982)。韓非子集釋。韓非子集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仲強(1991)。中國圖書館學史。湖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慶彰、劉春銀(2001)。讀書報告寫作指引。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惠林(1989)。經濟學的天空:一位經濟學徒的管窺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嘉錫(1985)。四庫提要辨證。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希鈞(1977)。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宗智(2000)。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鄕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勰、周振甫(1984)。文心雕龍注疏。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en, Amartya Kumar、劉楚俊(2001)。經濟發展與自由。臺北市: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光國(1997)。王者之道。臺北:樂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敬一、林全(2002)。經濟學的視野。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宗智(1994)。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論社會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Anderson, Chris、楊美齡、李明、胡瑋珊、周宜芳(2006)。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臺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永瑢(199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謝和耐、耿昇(1987)。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荀況、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1992)。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ourdieu, Pierre、Passeron, Jean-Claude、邢克超(2002)。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莊子、郭慶藩、王孝魚(1980)。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顧忠華(20010000)。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Habermas, Jürgen、郭官義(2000)。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Severin, Werner J.、Tankard, James W. Jr.、羅世宏(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鄭玄、孔穎達(1981)。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Beck, Ulrich、孫治本(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杜念中、楊君實(1987)。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光國(20050000)。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明輝(20050000)。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端(19940000)。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光國(19980000)。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禾、宋偉杰(2002)。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光國(19880000)。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邱天助(20020000)。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Bonnewitz, Patrice、孫智綺(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朱熹、鵝湖月刊社(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國樞(1980)。「社會科學與歷史學」討論會紀錄。史學與史學方法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玉法(1984)。歷史學的新領域。歷史學的新領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玉法(1983)。「漢學研究」名稱之商榷及其反省。史學與社會科學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高明士(2005)。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徐靜(1989)。心理自衛機轉。心理自衛機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吳建安(2000)。現代推銷學。現代推銷學。大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林行止(1993)。經濟家學。經濟家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Sen, Amartya K.(2000)。倫理與經濟。倫理與經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McKenzie, Richard B.、Tullock, Gorden(1988)。經濟學的新世界。經濟學的新世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Becker, Gary Stanley(2002)。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羅志如(1992)。當代西方經濟學說。當代西方經濟學說。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魏家川(2007)。詩經的經典化。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戴君仁(1974)。一字見宗旨。梅園論學續集。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雷家驌、馮婉玲(2001)。知識經濟學導論。知識經濟學導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楊晉龍(2004)。摘要寫作析論。實用中文寫作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喬好勤(1991)。現代科學技術與目錄學的發展。目錄學文獻學論文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陶永誼(1992)。曠日持久的論戰:經濟學的方法論之爭。曠日持久的論戰:經濟學的方法論之爭。西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中西牛郎(1895)。漢學活論。漢學活論。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宋)裴駰、(唐)司馬貞、(唐)張守節(1995)。史記三家注。史記三家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高明士(2005)。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編纂委員會(200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編輯委員會(2005)。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四庫館(1983)。四庫全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東漢)班固(1995)。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eck, Ulrich、汪浩(200402)。職業的去標準化。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古偉瀛(20050000)。中華天主教史研究方法的淺見。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章學誠(198508)。上尹楚珍閣學書。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