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省思「東亞的近代」的必要性:從子安宣邦的「來臺」意義談起
書刊名:文化研究
作者:戶倉恆信
作者(外文):Tokura, Tsunenobu
出版日期:2008
卷期:6(增刊)
頁次:頁174-207
主題關鍵詞:東亞子安宣邦儒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1
  • 點閱點閱:187
期刊論文
1.子安宣邦(20011200)。「世界史」和日本近代的觀點。臺大歷史學報,28,243-2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子安宣邦(2007)。なぜ「近代」とその超克なのか--近代の超克と三つの座談会。現代思想,5,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42)。〈東亞共榮圈の倫理性と歷史性〉座談會。中央公論,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42)。〈世界史的立場と日本〉座談會。中央公論,1,151-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子安宣邦。《世界史の哲學》の時:座談會「世界史的立場と日本」。現代思想,7,8-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溝口雄三(2000)。中國思想與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視角。東方學,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葛兆光(20021200)。重評90年代日本中國學的新觀念--讀溝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國》。二十一世紀,74,128-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溝口雄三(20011200)。俯瞰中國近代的新視角。臺大歷史學報,28,233-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俊傑(20031200)。「東亞儒學」如何可能?。清華學報,33(2),455-4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紀霖(1998)。以中國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国外社会科学,1,54-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俊傑(2008)。作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 : 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台灣大學歷史系講論會,周婉窈 (主持) (會議日期: 2008/04/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藤田親昌(1943)。世界史的立場と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灣大學東亞文明中心(2004)。台灣東亞文明學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山正好(1942)。東亞佛教史。東京:理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明士(2003)。東亞文化圏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甘懷真、貴志俊彦、川島真(2005)。東亞視城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甘懷真(2007)。東亞歷史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代史研究會(1979)。隋唐帝國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石母田正(1977)。戰後歷史學の思想。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增淵龍夫(2001)。日本の近代史學史における中國と日本--津田左右吉と內藤湖南。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歌(2005)。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俊文(1993)。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山岩男(1942)。世界史の哲學。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竹內好、孫歌、李冬木、趙京華(2005)。近代的超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葛兆光(2002)。域外中國學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子安宣邦(20080409)。戰後日本論:從沖繩看起,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子安宣邦,林鍵鱗,橫路啓子(20080408)。省思東亞的近代(子安宣邦「東亞世界與儒學」講座演講稿),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紀霖(2005)。以中國爲方法,以世界爲目的,http://homepage.ntu.edu.tw/〜kan/power/newsletter/news20050609-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歌(2005)。日本「漢學」的臨界點,http://homepage.ntu.edu.tw/~kan/power/newsletter/news20050609-5.htm, 2008/05/13。  new window
5.(20050526)。戰勝導いた近代化:『一丸』から『獨善』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志德(20080323)。解讀公投:不爽選舉操弄拒投穩健保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子安宣邦(2000)。儒教文化の多様性。方法としての江户。東京:ベりか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子安宣邦(2003)。「東亞」概念與儒學。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子安宣邦(2004)。「東亞」概念與儒學。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紀祥(2001)。歷史時間:歷史箭頭A與歷史箭頭B。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子安宣邦、童長義(2003)。「東亞」概念與儒学。東亞儒学:批判與方法。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甘懷真(2003)。所謂「東亞世界」的再省思:以政治關係為中心。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子安宣邦(2003)。彪大的他者--近代日本的中國觀。東亞儒学:批判與方法。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竹內好(2004)。近代の超克。近代の超克。東京:富山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山岩男(1942)。世界史の轉換と現代世界史の理念。世界史の哲學。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山岩男(1942)。現代世界史の成立。世界史の哲學。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歌(2005)。尋找「近代」。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竹越三叉(1970)。世界の日本乎、亞細亞の日本乎。民友社文學集。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竹越三叉(1983)。世界の日本乎、亞細亞の日本乎。明治文學全集34:德富蘇峰集。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杉浦重剛(198310)。日本國民の抱負。政教社文學集。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陸羯南(1983)。露西亞と戰ふの利害。政教社文學集。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溝口雄三(1989)。津田シナ學とこれからの中國學。方法としての中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溝口雄三(1996)。津田支那學與未来的中國學。日本人祝野中的中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溝口雄三(1999)。津田支那學與今後的中國學。做爲「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子安宣邦(1989)。思想の言葉。思想。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溝口雄三、林右崇(1999)。津田支那學與今後的中國學。做爲「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津田左右吉(1965)。歴史の考へかた。津田左右吉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津田左右吉(1965)。必然.偶然.自由。津田左右吉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司馬速太郎(2003)。廢藩置縣--第二の革命。「明治」という國家。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赤嶺守(2004)。王國的消滅。琉球王國。東京: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吳密察(1995)。台灣の「國連加盟」と東アジアの平和共存。アジアはひとつになれるか--ポスト冷戰と東アジアの進路。東京:同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子安宣邦(2003)。「東亞」概念と儒學。「アジア」はどう語られてきたか:近代日本のオリエンタリズム。東京:藤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子安宣邦(2000)。朱子と朱子主義--闇斎学派への批判的視座をめぐって。方法としての江戸:日本思想史と批判的視座。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