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社區大學的發展與公民社會建構
書刊名:教育與社會研究
作者:沈宗瑞葛皇濱
作者(外文):Shen, Tzong-rueyGeh, Huan-bi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6
頁次:頁33-61
主題關鍵詞:社區大學國家與社會公民社會Community universityState and societyCivil socie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5
  • 點閱點閱:143
本文將台灣社區大學視為公民社會實踐的場域,並提出國家與社會三種傳統的政治社會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探討台灣的國家與社會所發展出的新關係。本文具體地針對國家對社區大學發展的諸種角色與作為,包括法制化、議題的設定、經費來源、教育體制改革與評鑑等議題,討論了它與社區大學的互動實況;同時也從一個社區大學實際的工作者角度,分別探討社區大學與公部門、地方社區場域如何進行各種公民實踐活動;此外,也從課程的結構、社大工作人員的生活世界分析台灣獨特的「公民社會」狀態。
期刊論文
1.Conover, Pamela J.(1995)。Citizen Identities and Conceptions of the Self。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3(2),133-165。  new window
2.Mann, Michael(1987)。Ruling Class Strategies and Citizenship。Sociology,21(3),339-354。  new window
3.李重志(2000)。社區大學運動的社會定位。社區大學全國通訊,3,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馮朝霖(1999)。社區大學的德國經驗。第一屆全國社區大學硏討會,(會議日期: 3月7日)。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同僚(1999)。美國社區學院槪觀。第一屆全國社區大學硏討會,(會議日期: 3月7日)。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蔡傳輝、顧忠華、黃武雄(1999)。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報告暨試辦計劃:文山社區大學試辦紀實報告 (計畫編號:NSC89-2518-5-007-002)。台北市:市政府教育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傳輝、顧忠華、黃武雄(1999)。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報告暨試辦計劃:總報告 (計畫編號:NSC89-2518-5-007-002)。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瓊如(2000)。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urbles, N. C.、Torres, C. A.。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Critical Perspective。N. K.:Routledge。  new window
2.Currie, Jan.(1998)。Universities and Globaliza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3.Poulantzas, Nicos、Fernbach, David(1975)。Classe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London:New Left Books。  new window
4.Hamilton, Peter、蔡明璋(1990)。派森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eld, David、McGrew, Anthony、Goldblatt, David、Perraton, Jonathan、沈宗瑞、高少凡、陳淑鈴、許湘濤(2001)。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文化的衝擊。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Nash, Kate(2000)。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ology: Globalization, Politics, and Power。Blackwell。  new window
7.Green, A.(1997)。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New York, NY:London:St. Martin's Press:Macmillan。  new window
8.Hirst, Paul、Thompson, Grahame(1999)。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Polity。  new window
9.Schumpeter, Joseph A.(1943)。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new window
10.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臺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andel, Michael(1983)。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李丁讚、陳弱水、錢永祥、顧忠華、吳乃德、夏春祥、吳介民(20040000)。公共領域在臺灣:困境與契機。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津橋(1987)。社會理論與政治實踐。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全促會(2003)。社區大學立法運動時代來臨--側記「2003社區大學法制化新情勢」討論會,http://www.napcu.org.tw/napcu/napcu_EPaper_Listcontent2.php?id=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丁讚(2004)。試論社區大學中「社區」一詞的意涵,http://www.napcu.taconet.com. tw/html/personne/li%20ding%20zan/dingzan0l. 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春在(2000)。開創社區大學的人間四月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明輝(2002)。社區大學法制化之現況與建議,http://www.napcu.org.tw/napcuwebsite/。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顧忠華(2003)。社區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http://www.napcu.org.tw/napcuwebsite/。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Weber, M.(1948)。Science as a Vocation。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Lo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new window
2.Robertson, Roland(1995)。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Global Modernities。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