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重探一九五○年代反共戲劇:後世評價與時人之論述
書刊名:戲劇研究
作者:紀蔚然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 Wei-jan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
頁次:頁193-216
主題關鍵詞:反共戲劇臺灣現代戲劇1950年代主體權力雙重思考Anti-communist dramaTaiwan modern theatreThe 1950sSubjectPowerDoublethink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7
  • 點閱點閱:96
期刊論文
1.鍾雷(19840300)。五十年代劇運的拓展。文訊,9,11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道藩(1953)。論文藝與反攻。文藝創作,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道藩(19520501)。論當前文藝創作的三個問題。文藝創作,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道藩(19530101)。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文藝創作,2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訴上(19541200)。光復後的臺灣劇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北文物,3(3),74-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棄子(1956)。腳踏實地說老實話─讀「文學雜誌」。自由中國,15(7),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呂訴上(1947)。怎樣使臺灣戲劇成為三民主義的戲劇。正氣月刊,1(6),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訴上(1957)。光復後的劇運(五)。臺北文物,5(2/3),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道藩(195601)。戰鬥文藝新展望。文藝創作,5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朱雙一(2000)。《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流派。臺北。75-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照華(2005)。張道藩《文藝創作》與五○年代臺灣文壇。臺北。54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曼瑰(1961)。陽明山會談應談文藝。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皇良(1994)。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曾顯章(2003)。張維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適、蔣廷黻(1981)。民主與獨裁論戰。民主與獨裁論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坤良(2004)。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婉舜(2003)。林摶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石濤(199910)。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訴上(199109)。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焦桐(199006)。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正惠、趙遐秋(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若、賈亦棣(19850000)。中國話劇史。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森(1994)。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鶴宜(20030000)。臺灣戲劇史。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紹蜜、王佩迪(1999)。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龔鵬程(1997)。臺灣文學四十年。臺灣文學在臺灣。板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正惠(1992)。評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herbo, Arthur(1957)。English Sentimental Drama。English Sentimental Drama。Michigan。  new window
16.Jameson, Fredric(1993)。Postmodernism, or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Postmodernism: A Reader。New York and London。  new window
17.Orwell, George(1950)。1984。1984。New York。  new window
18.王安祈(2008)。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啟臺灣京劇新紀元。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啟臺灣京劇新紀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皇良(2003)。李曼瑰。李曼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曼瑰(1968)。廿世紀的劇壇。文藝論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曼瑰(1971)。中華戲劇集。中華戲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馬森(1982)。話劇的既往與將來─從《荷珠新配》談起。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道藩(1999)。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芳明(2002)。葉石濤的臺灣文學史觀之建構。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葉青(1956)。與毛澤東論民主問題。反共抗俄理論精華(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藍(1956)。從現實生活中發掘影劇題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曼瑰(1962)。戲劇與教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德威(1998)。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小說新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正惠(1993)。現代主義在臺灣。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照(1995)。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道藩(1999)。三民主義文藝論。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