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 : 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
作者:邱坤良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ISBN:978-986-03-9895-3
主題關鍵詞:戲劇史劇場藝術文集
學門:藝術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期刊論文
1.垂水千惠、張文薰、鄒易儒(20080700)。1942年-1943年呂赫若之音樂、演劇活動。戲劇學刊,8,5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19911000)。《洞淵神咒經》的神魔觀及其剋治說。東方宗教研究,1991(2),131-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19981200)。臺灣中部紅頭司與客屬聚落的醮儀行事。臺灣文獻,49(4),187-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坤良(19821200)。臺灣近代民間戲曲活動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1(2),249-2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松居桃樓(19420710)。臺灣演劇論。臺灣時報,271,66-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赫若(1941)。隨想。臺灣文學,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巫永福(1934)。我們的創作問題。臺灣文藝,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逵(1935)。文藝時評--藝術是大眾的。臺灣文藝,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松本克平、李享文、李道明(1999)。高松豐次郎與日本勞工運動。電影欣賞,100,97-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十河隼雄(1943)。國語劇推進論。演劇通信,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山侑(1936)。青年與臺灣(四)―新劇運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時報,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山侑(1936)。青年與臺灣(六)―藝術運動之再省思。臺灣時報,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新山(1941)。本島の新劇に對する希望。臺灣藝術,1,5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庭宇(20100300)。「勅水禁壇」的科儀思想及其儀式象徵。中國學術年刊,32(春),65-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振源(20071200)。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民俗曲藝,158,197-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松居桃樓(1942)。臺灣演劇私觀。臺灣文學,2(4),142-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寧可(1980)。漢代的社。文史,9,7-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松居桃樓(1942)。演劇と衛生。文藝臺灣,4(5),5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松居桃樓(1942)。臺灣演劇論。臺灣時報,26(7),66-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邱坤良(20100100)。道士、科儀與戲劇--以雷晉壇《太上正壹敕水禁壇玄科》為中心。戲劇學刊,11,23-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呂理政(19900300)。臺南東嶽殿的打城法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星名宏修(1997)。中國.臺灣における「吼えろ中國」上演史--反帝國主義の記憶とその變容。日本東洋文化論集:琉球大学法文学部紀要,1997(3),2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美娥(20041200)。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臺灣史研究,11(2),145-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文環(1965)。難忘當年事。台灣文藝,2(9),50-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星名宏修、莫素微(20050200)。「血液」的政治學--閱讀臺灣「皇民化時期文學」。臺灣文學學報,6,19-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邱坤良(19860100)。「中國劇場之儀式劇目」研究初稿。民俗曲藝,39,100-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邱坤良(20110100)。理念、假設與詮釋:臺灣現代戲劇的日治篇。戲劇學刊,13,7-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勞榦(19440900)。漢代社祀的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49-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丁煌(1990)。臺南世業道士陳、曾二家初探--以其家世、傳衍及文物散佚為主題略論。道教學探索,3,283-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耐霜(19540800)。臺灣新劇運動述略。臺北文物,3(2),83-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戴國煇、內村剛介、陳中原(19831100)。楊逵的七十七年歲月:1982年楊逵先生訪問日本的談話記錄。文季文學雙月刊,1(4),8-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維賢(19540800)。我的演劇回憶。臺北文物,3(2),105-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許雪姬(19991200)。林獻堂先生與臺灣社會活動--以霧峰一新會為中心。臺灣文獻,50(4),100-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凌純聲(19640300)。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我軍(19250111)。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臺灣民報,3(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邱坤良(19930900)。臺灣的跳鍾馗。民俗曲藝,85,325-3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Lagerwey, John(1988)。Les lignées taoïstes du Nord de Taiwan。Cahiers d'Extrême-Asie,4,127-143。  new window
38.Lagerwey, John、許麗玲(19960900)。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民俗曲藝,103,3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志馬陸平(19360401)。青年與臺灣(二)--新劇運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時報,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Hubert Meeus(1987)。Genres in het ernstige Nederlandse renaissancetoneel 1626-1650。De Zeventiende Eeuw,3。  new window
41.ノ厶ッ、山岸祐一(1933)。悲劇臺灣の攻園。臺灣時報,1933(1月號),149-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ノ厶ッ、山岸祐一(1933)。悲劇臺灣の攻園。臺灣時報,1933(2月號,138-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ノ厶ッ、山岸祐一(1933)。悲劇臺灣の攻園。臺灣時報,1933(3月號),178-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ノ厶ッ、山岸祐一(1933)。悲劇臺灣の攻園。臺灣時報,1933(4月號),154-1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ノ厶ッ、山岸祐一(1933)。悲劇臺灣の攻園。臺灣時報,1933(5月號),127-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村上臺陽(1933)。悲劇臺灣の攻圍を読む。臺灣時報,1933(9月號),64-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柯榮三(20021200)。石印本小說「繡像掃平海氛記」的發現。東方人文學誌,1(4),149-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典誠。臺灣外紀與臺灣外志考。廈門大學學報,7,2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祖基(2003)。尹士浪與臺灣志略。臺灣研究,3,8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沈冬(2007)。清代臺灣戲曲史料發微。中國音樂學,1,74-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育徳(19410709)。臺灣演劇の今昔。翔風,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松居桃樓(1942)。祭典と演劇。臺灣公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楊雲萍(19421205)。臺灣文藝這一年。臺灣時報,2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恒豪(19860900)。超越民族情結重回文學本位:楊逵何時卸下「首陽農園」?。文星,99,1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楊翠(19950800)。楊逵出土遺稿的內容與意義。臺灣史料研究,6,162-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荷生(1941)。新劇比賽參觀記。風月報,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風山堂(1901)。俳優演劇。臺灣慣習紀事,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萅丞(19541200)。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臺北文物,3(3),115-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楊雲萍(1944)。北部新文學、新劇運動座談會發言。臺北文物,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林庭宇(20101200)。「勅水禁壇」科儀淵源考察。哲學與文化,37(12)=439,139-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胡臺麗(19790900)。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變遷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5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漢光(19581200)。從臺灣方志看明鄭的建置。臺灣文獻,9(4),8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邱坤良(19971000)。從文化劇到臺語片--張深切的戲劇人生。藝術評論,8,23-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方豪(19580700)。臺灣外志兩抄本和臺灣外記若干版本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8,21-96+28_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許瑞坤(2004)。從科儀音樂看臺灣南部道士的派別。音樂研究,8,186-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勞格文、許麗玲(19980700)。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民俗曲藝,114,83-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豐楙(19910500)。臺灣儀式戲劇中的諧噱性--以道教法教為主的考察。民俗曲藝,71,174-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Lagerwey, John、呂錘寬(19931000)。福建省南部現存道教初探。東方宗教研究,3,147-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中村哲、竹村猛、松居桃樓(19420711)。文學鼎談(座談會)。臺灣文學,2(3),10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川上音二郎(1906)。正劇の由來。文藝俱樂部,12(1),230-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志馬陸平(1941)。時局下臺灣の娯樂界。臺灣時報,83,7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志馬陸平(1942)。演劇の心。臺灣公論,7(3),138-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志馬陸平(19420201)。演劇時評。臺灣文學,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瀧田貞治(1942)。最近觀た時局劇所感。民俗臺灣,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瀧田貞治(1943)。演劇對談--厚生劇團公演瑣評。臺灣文學,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楊逵(19421215)。臺灣演劇の未來。演劇通信,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尾崎秀樹(1991)。臺灣文學の近情。文學評論,2(12),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蘆田肇(1999)。「怒吼罷, 中國!」覺書き: 「Рыуи Китай」から「吼えろ支那」,そして「怒吼罷,中國!」へ。東洋文化,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翁佳音(2001)。影像與想像--從十七世紀荷蘭圖畫看臺灣漢香風俗。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pruit, Rund(2001)。奇眉異目:描繪亞洲。荷蘭時期臺灣圖像國際研討會。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星名宏修(2000)。臺灣における楊逵研究--『吼えろ支那』はどう解釋されてきたか。「日本臺灣學會」第二回學術大會,東京大學 (會議日期: 2000/06/03)。東京:東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錘寬(2001)。斬命魔與東海黃公--道教儀式中的戲劇性法事及其與小戲源流關係試探。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12月11-13日)。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33-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邱坤良(2008)。在臺日本人戲劇家與臺灣戲劇--以松居桃樓為例。「帝國主義と文學」研討會。愛知:愛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豐楙(2006)。道教壇場與科儀空間。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登福(2007)。冠攝《道藏》群經,天字第一號的六朝靈寶派道書--《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文本探論。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會議日期: 2007年4月14-15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邱坤良(2006)。以遊戲而得道:戲曲神的聚落神角色。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463-4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富士(1995)。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1945-1995)。「五十年來臺灣的歷史學研究之回顧」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邱坤良(1995)。新劇與臺語電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鳳氣至純平(2005)。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分及其文化活動(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忠良(2000)。道教科儀敕水禁壇的儀式音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明偉(2007)。被顯赫的神威--宜蘭礁溪協天廟關帝信仰的宗教實踐與自我生產(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英(1998)。楊逵戲劇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婉舜(2010)。搬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博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惠禎(2005)。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瑞坤(1987)。台灣北部天師正乙派道教齊醮科儀唱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朝慶(2009)。楊逵及其小說、戲劇、綠島家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石婉舜(2002)。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素芬(2005)。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曉芬(2001)。楊逵劇本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啟豐(2004)。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邱坤良(2009)。續修臺北縣志卷九藝文志。臺北:臺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獻堂、許雪姬(2010)。灌園先生日記(十八):一九四六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任繼愈、鍾肇鵬(1990)。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其南(2010)。臺.博.物.語:臺博館藏早期臺灣殖民現代性記憶。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在臺灣歷史上的意義。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29)。臺灣外誌後傳繡像五虎將掃平海氛記。廈門:會文堂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景淵(2011)。濱田彌兵衛事件。臺北:南天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兪大綱(1984)。張岱的戲劇生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倉林誠一郎(1972)。新劇年代記:戰前編。東京:白水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臺灣省通志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林金源(2012)。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葉。臺北:經典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國棟(2006)。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三澤真美惠(2004)。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效平(2009)。對正劇的質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臺灣總督府總務局(1927)。警察沿革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河竹繁俊(1947)。新劇運動の黎明期。東京:雄山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新國劇(1967)。新國劇五十年。東京:中林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瀨戶宏(1999)。中國演劇の二十世紀。東京:東方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袁國興(1993)。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獻堂、許雪姬(2001)。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江日昇、吳德鋒(1986)。臺灣外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玩花主人、錢德蒼(1987)。綴白裘。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獻堂、林幼春、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臺灣霧峰林氏族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4)。水竹居主人日記(九):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岱、馬興榮(1982)。《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合集。上海: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2000)。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紹馨(1964)。臺灣省通志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許賢瑤(2001)。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邱坤良、施如芳、張秀玲、藍素婧、郝譽翔(2002)。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臺灣戲劇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高拱乾(1968)。臺灣府志。台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巫永福(2003)。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臺北市:望春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尾崎秀樹、陸平舟、間ふさ子(2004)。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大笹吉雄(1985)。日本現代演劇史:明治.大正篇。東京:白水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顏元叔(1976)。壓不扁的玫瑰花:楊逵的人與作品。臺北:輝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吳漫沙(2000)。追昔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周璽(1968)。彰化縣志。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獻堂、許雪姬(2000)。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九):一九三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獻堂、許雪姬(2007)。灌園先生日記(十三)--一九四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林獻堂、許雪姬(2008)。灌園先生日記(十五):一九四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獻堂、許雪姬(2008)。灌園先生日記(十六):一九四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獻堂、許雪姬(2011)。灌園先生日記(十九):一九四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林獻堂、許雪姬(2011)。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一九四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獻堂、許雪姬(2011)。灌園先生日記(廿一):一九四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九三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林獻堂、許雪姬(2006)。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一九三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許雪姬(2010)。續修臺中縣志.卷九人物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柯培元(2006)。噶瑪蘭志略。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王育德、吳瑞雲(2002)。王育德自傳:出生至二二八後脫出臺灣。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王曉傳(1958)。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林美容(1996)。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淑均(1968)。噶瑪蘭廳志。台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楊逵、彭小妍(2001)。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中島利郎(2004)。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序説。緑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莊陳登雲、蘇海涵(1975)。莊林續道藏。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曉波(1986)。被顛倒的臺灣歷史。臺北:帕米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七):一九三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林獻堂、許雪姬、周婉窈(2003)。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林獻堂、許雪姬、呂紹理(2003)。灌園先生日記(六):一九三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林獻堂、許雪姬(2007)。灌園先生日記(十四):一九四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林獻堂、鍾淑敏、許雪姬(2001)。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van der Loon, Piet(1992)。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三種。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黃英哲(2006)。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邱坤良(20080000)。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蔡培火(1971)。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林獻堂、許雪姬(2012)。灌園先生日記(廿二)一九五〇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礁溪鄉誌編纂委員會(1994)。礁溪鄉志。宜蘭:礁溪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湯錦台(2001)。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倉林誠一郎(1969)。新劇年代記〈戰中編〉。東京:白水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施添福(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陳芳明(1988)。楊逵的文學生涯:先驅先覺的臺灣良心。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林獻堂、許雪姬、張季琳(2006)。灌園先生日記(十二)一九四〇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市: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中島利郎(2005)。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盧若騰(1968)。島噫詩。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井手勇(2001)。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何喬遠(1994)。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Turner, Victor W.(1969)。The Ritual Process。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81.廖風德(1982)。清代之噶瑪蘭。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龐德新(1974)。從話本及擬話本所見之宋代兩京市民生活。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Brook, Peter(1968)。The Empty Space。New York:Atheneum。  new window
84.呂錘寬(19940000)。臺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周鍾瑄(1968)。諸羅縣志。臺北陽明山: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王必昌(1968)。(重修)臺灣縣志。臺北陽明山: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市: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村上直次郎、郭輝、程大學、中村孝志(1990)。巴達維亞城日記。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Nomsz, Johannes、王文萱(2013)。福爾摩沙圍城悲劇。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陳文達(1968)。鳳山縣志。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文達(1968)。臺灣縣志。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彭小研(1998)。楊逵全集第一卷‧戲劇卷。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彭小研(1998)。楊逵全集第二卷‧戲劇卷。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河竹繁俊(1998)。概說日本演劇史。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1929)。臺灣外誌前傳繡傢明季孤忠五虎鬧南京。廈門:新民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孔尚任。桃花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廖漢臣(1980)。學藝志藝術篇。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河竹繁俊(1966)。概說日本演劇史。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堤精二(1972)。國性爺合戰。東京:日本古典文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1968)。安平縣雜記。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1968)。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謝金鑾(1968)。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林豪(1968)。澎湖廳志。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盧德嘉(1968)。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通史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朱士嘉(1932)。中國地方誌統計表。北京:燕京大學史學年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陳漢光(1983)。臺灣地方志彙目。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陳捷先(1995)。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大笹吉雄(1994)。日本現代演劇史昭和戰中篇。東京:白水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中島利郎、河原功(2003)。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文學集成。東京:緑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中島利郎、河原功(2003)。台灣戯曲•脚本集。東京:緑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吉村敏(1944)。青年演劇腳本集。清水書房:皇民奉公會臺北州支部藝能指導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松居桃樓(1953)。蟻の街の奇蹟:パタヤ部落の生活記録。東京:国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松居桃樓(1963)。アリの町のマリア北原怜子。東京:春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松居桃樓(1966)。死に勝つまでの三十日:小止觀物語。東京:柏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渡邊一民(1982)。岸田国士論。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濱田秀三郎(1943)。臺灣演劇の現況。東京:丹青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巫永福、沈萌華。巫永福全集。臺北:傳神福音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河原功、中島利郎(1999)。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臺灣人作家作品集--第1卷楊逵。東京:綠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陳龍(2001)。中國近代通俗戲劇。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Hegel, G. W. F.、朱光潛(1981)。美學。北京: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十河隼雄(1986)。日本現代演劇史大正昭和初期篇。東京:白水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岡部龍(1974)。資料:高松豊次郎と小笠原明峰の業跡。東京:フィルム・ライブラリー協議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林獻堂、許雪姬、何義麟(2001)。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〇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大淵忍爾(1983)。中國人祭教儀禮。東京:福武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蔣叔輿(1994)。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上海:北京:天津:上海書店: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李玉。麒麟閣。臺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劉枝萬(19670000)。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 : 台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鶴林法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邱昆良(19970000)。臺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張炳楠、李汝和、王世慶(1970)。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蔡相燁、礁溪協天廟管理委員會(1997)。敕建礁溪協天廟志。宜蘭礁溪:礁溪協天廟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吳新榮(2008)。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伊能嘉矩(19650920)。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2001)。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芸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Turner, Victor W.、Turner, Edith L. B.(1978)。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7.鍾肇政(1998)。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黃惠禎(19940000)。楊逵及其作品研究。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林鶴宜(20030000)。臺灣戲劇史。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林富士(19990000)。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劉枝萬(19830000)。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林美容(20000000)。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臺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許雪姬(19900600)。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林梵(1978)。楊逵畫像。臺北:筆架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焦桐(1990)。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倪彩霞(2005)。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廣東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0)。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遺著.追思錄。臺中市: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王櫻芬(20080000)。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林獻堂、許雪姬(2010)。灌園先生日記(十七)1945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曹永和(20000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許雪姬、王美雪(20080000)。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黃慧貞(20070000)。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韓家寶、鄭維中(20050000)。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劉良璧(1993)。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Van Gennep, Arnold、Vizedom, Monika B.、Caffee, Gabrielle L.、Kimball, Solon(1960)。The Rites of Passa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60.van Meijensteen, Philippus Daniel Meij、江樹生(2003)。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漢聲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吳子光(2001)。一肚皮集。龍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余文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續修臺灣府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呂赫若、鍾瑞芳(2004)。呂赫若日記,1942-1944。國家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陳芳明(20110000)。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游謙、施芳瓏(2003)。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井上精三(1985)。川上音二郎の生涯。福岡:蓴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志馬陸平(1943)。青年演劇運動。臺灣演劇の現狀。東京:丹青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2001)。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文芸評論集。緑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赤澤史朗、北河賢三(1993)。文化とファシズム : 戦時期日本における文化の光芒。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藤井省三、黃英哲、垂水千惠(2002)。臺灣の「大東亞戰爭」:文学‧メディア‧文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許雪姬、王美雪(1998)。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連橫(1924)。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鄭力軒、荊子馨(2001)。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黃清龍。雷晉壇直屬求訪外派系情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100804)。臺灣正劇開演之一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100810)。楓葉荻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101015)。羅山近信/臺灣正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190723)。朝日座之正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望(19460921)。展開臺灣的話劇運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021126)。川上音二郎丈の談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021127)。川上音二郎丈の談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021128)。川上音二郎丈の談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西川滿(19411111)。演劇と臺灣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赫若(19420908)。新劇と新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文環(19390729)。臺灣の演劇問題に就い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我軍(1925)。請合力折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我軍(1924)。糟糕的臺灣文學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逵(19820810)。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孩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松居桃樓(19430726)。《赤道》を觀る方へ--「藝文」第一回の公演に當り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神川清(19430802)。演出陣の力、演技員の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浦田生(19431022)。青年劇之意義與使命臺中藝能奉公隊之公演之期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浦田生(1943)。青年劇之意義與使命臺中藝能奉公隊之公演之期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鍾肇政(1979)。光復前的臺灣文學:史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431117)。臺中藝奉隊感謝輝煌戰果捐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431102)。臺中藝能奉公隊怒吼吧中國公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431108)。徵兵號獻納金蒐集百七元怒吼吧中國演出募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101101)。改良劇開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101103)。新竹通信/正劇開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110123)。發招待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110730)。正劇盛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9130708)。正劇漫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9200413)。詹炎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呂赫若(19430212)。劇評阿里山雙葉會公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呂赫若(19440223)。演劇教養的必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46)。如何推動臺灣劇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高松豐次郎(19090516)。娛樂供給にする予の抱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我軍(1924)。為臺灣文學界一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竹內治(19430726)。稽古の跡を顧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松居桃樓(19430329)。青年と演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許孚遠(2004)。疏通海禁疏。明清檔案彙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深(1988)。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19-1949)戲劇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優游(1988)。我的俳優生活。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19-1949)戲劇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吉村敏、邱香凝(2006)。劇作家們一同奮起。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吉村敏、邱香凝(2006)。臺灣文學者齊奮起。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維賢、涂翠花(2006)。談臺灣的戲劇--以臺語戲劇為主。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逵、涂翠花(2006)。臺灣的文學運動。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捷、張深切全集編委會(2006)。《臺灣文藝》北部同好者座談會。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竹內治(1943)。臺灣演劇誌。臺灣演劇の現況。東京:丹青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芳雄(2004)。後記:追記我的父親呂赫若。呂赫若日記(1942-1944年)。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嘯高、顧曼莊(1955)。福建的梨園戲。華東戲曲劇種介紹。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訴上(1961)。臺灣新劇發展史。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藤井省三、張秀琳(1997)。呂赫若與東寶國民劇--自入學東京聲專音樂學校到演出「大東亞歌舞劇」。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Lin, Chen-yuan(2011)。Consecrating Water and Barring the Altar: the Daoist Exorcist Ritual in Chiao-Liturgies in Northern Taiwan。Exorcism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Berlin: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new window
15.星名宏修(1999)。楊逵改編『吼えろ支那』をめぐって。臺灣文學研究の現在。東京:綠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斌(1997)。荷蘭文獻中的臺灣早期戲劇活動。臺灣的聲音。臺北:水晶有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方豪(1968)。周元文補修《臺灣府志》校後記。臺灣叢書。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勇(1968)。《安平縣雜記》校後記。安平縣雜記。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光前(2011)。安平縣雜記點校說明。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式彙刊。臺南:臺灣史博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福田宏子(1971)。松居松葉。近代文学研究叢書。東京:昭和女子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逵(1981)。光復前後。寶刀集:光復前臺灣作家作品集。臺北:聯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逵、涂翠花(2001)。新劇運動與舊劇之改革--「錦上花」觀後感。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臺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毓嵐(2006)。〈林紀堂日記〉與〈林癡仙日記〉的史料價值。日記與臺灣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博正(2004)。《灌園先生日記》序。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雅俐(2008)。音樂、權力與啟蒙:從《灌園先生日記》士紳的音樂生活。日記與臺灣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深切(1998)。里程碑。張深切全集。臺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Turner, V.(1982)。Religious Celebration。Celebration: Studies in Festivity and Ritual。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new window
28.謝金鑾(2006)。蛤仔難紀略。噶瑪蘭志略。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邱坤良(1979)。西皮福祿的故事--臺灣近代東北部民間戲曲分類對抗。民間戲曲散記。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龍彼得、王秋桂、蘇友貞(1985)。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式考。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