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悲劇的美學--以電影中情愛的衝突與和解之類型分析爲例
書刊名:藝術研究學報
作者:吳政峰
作者(外文):Wu, Cheng-fe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3:1
頁次:頁23-37
主題關鍵詞:黑格爾悲劇美學電影愛情HegelAesthetics of tragedyFilmLo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28
  • 點閱點閱:197
悲劇(tragedy),作爲戲劇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反映的是一種悲壯而崇高的「美」。而電影(film),作爲另一種藝術形式,它透過視覺構圖與影音的傳達,使其成爲另一種「美學的載體」。此外,「愛情」(love)作爲人世中無法缺乏的生命元素,它構成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緣此,本文透過黑格爾悲劇美學原理之啟發,試圖歸類幾部電影中愛情的衝突與和解等歷程,藉以作爲觀者或閱讀者電影賞析的參考。
Tragedy,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drama, it reflects a kind of tragic and noble esthetic sensibilities. The film, as an alternative form of arts, it's a media communicated to audience by visual and audio images, and to be a form of "the vehicle of aesthetics". Moreover, love,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life, we can not lack of it.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flict and reconciliation from several love films by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Hegel's tragic aesthetic theory. It wishes to help audiences to appreciate what "tragedy" is.
期刊論文
1.蔡佳瑾(20060700)。欲望三部曲:論王家衛的電影《阿飛正傳》、《花樣年華》與《2046》。中外文學,35(2)=410,1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小虹(20090900)。愛的不可能任務:《色∣戒》中的性-政治-歷史。中外文學,38(3)=426,9-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蔣勳(2002)。花樣年華--談王家衛的深情。聯合文學,18(4),104-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賴聲川、陳皪華(1986)。暗戀桃花源。臺北市: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燕萍(199612)。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孟輝(199612)。西方悲劇史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亞里斯多德、陳中梅(2001)。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鴻鴻、月惠(1992)。我暗戀的桃花源。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光潛(1997)。文藝心理學。大夏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光潛(19840000)。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臺北:蒲公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盧非易(19980000)。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黑格爾、朱孟實(1983)。美學。臺北市: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何英傑(2007)。電影素描。臺北市: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其諺(1996)。邊緣視角。臺北市:萬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孟樵(2003)。愛看電影的人。臺北市: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達翰(2007)。一山走過又一山:李安、色戒、斷背山。臺北市:如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艾妮(1998)。愛情故事電影集(女人篇)。臺北市:陳艾妮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程孟輝(1998)。西方悲喜劇藝術的美學歷程。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馮瑞龍(1992)。元代愛情悲劇研究。香港:華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洛楓(2004)。如花美眷--論《花樣年華的年代記憶與戀物情結》。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香港: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炳惠(2000)。女性與颱風:管窺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存壽(1996)。三看《小城之春》。小城之春的電影美學--向費穆致敬。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玉慧(1994)。如果靈魂也可以整容--談羅斯丹的《大鼻子情聖》。大鼻子情聖。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