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1. | 劉鎮發、蘇詠昌(2005)。從方言雜處到廣府話為主:1949-1971年間香港社會語言轉用的初步探討。中國社會語言學,5,89-104。 延伸查詢 |
2. | Yagmur, Kutlay、Akinci, Mehmet-Ali(2003)。Language use, choice, maintenanc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of Turkish speakers in Franc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64,107-128。 |
3. | 李宇明(200405)。權威方言在語言規範中的地位。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29。 延伸查詢 |
4. | 郭熙(2003)。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中國社會語言學,1,107-114。 延伸查詢 |
5. | Raschka, C.、Wei, L.、Lee, S.(2002)。Biling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networks of British-born Chinese childr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Language,153,9-25。 |
6. | Luo, Shiow-Huey、Wiseman, Richard L.(2000)。Ethnic language maintenance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4(3),307-324。 |
7. | 龍惠珠(199801)。港人對廣東話及普通話態度的定量與定質研究。中國語文,1,66-73。 延伸查詢 |
8. | 麥啓德(200709)。香港漁民的福音事工研究。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 延伸查詢 |
9. | 徐世璇(200204)。語言瀕危原因探析--兼論語言轉用的多種因素。民族研究,4,56-64。 延伸查詢 |
10. | 沈依青(1997)。語言態度初探。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2),92-98。 延伸查詢 |
11. | 高一虹、蘇新春、周雷(1998)。回歸前香港、北京、廣州的語言態度。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2),21-28。 延伸查詢 |
12. | 王萍(200809)。南京方言態度差異研究。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90-92。 延伸查詢 |
13. | 王遠新(200401)。廣東博羅、增城畬族語言使用情况調查--保護瀕危語言的重要途徑。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5-125。 延伸查詢 |
14. | 李貴生、梁慧敏(20100300)。香港工作場所中三語使用的初步調查。中國語文研究,2010(1)=29,97-110。 延伸查詢 |
15. | Lee, K. S.、Leung, W. M.。The status of Cantonese in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Hong Kong。Multilingual Education,2(2)。 |
16. | 葉錫南、詹惠珍、程玉秀(20040400)。Language Use in Taiwa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Domain Analysis。師大學報. 人文與社會科學類,49(1),75-107。 延伸查詢 |
17. | 陳松岑(1999)。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1),81-95。 延伸查詢 |
18. | 龍惠珠(1999)。從職業背景看語言態度的分層。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56-62。 延伸查詢 |
19. | 戴慶廈(2006)。語言競爭與語言和諧。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2)。 延伸查詢 |
20. | 陳淑娟、江文瑜(20051200)。語言能力、語言使用與族語維繫--以泰雅族水田部落為例。語文學報,12,139-154。 延伸查詢 |
21. | 洪麗芬(2008)。試析馬來西亞華人母語的轉移現象。華人華僑歷史研究,1,32-41。 延伸查詢 |
圖書1. | Bacon-Shone J.、Bolton, K.(1998)。Charting,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 Censuses and Language Surveys in Hong Kong'。Language in Hong Kong at Century’s End。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2. | 尹海潔、劉耳(2008)。社會統計軟體SPSS 15.0 for Windows簡明教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 |
3. | 姚亞平(2006)。中國語言規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4. | Garcia, Ofelia(1997)。New York’s multilingualism: World languages and their role in a U.S. city。The Multilingual Apple: Languages in New York City。Berlin:Walter de Gruyter & Co。 |
5. | Fishman, Joshua A.、Garcia, Ofelia(1997)。The Multilingual Apple: Languages in New York City。New York:Berlin:Mouton de Gruyter。 |
6. | Broeder, Peter、Extra, Guss(1999)。Language and ethnicity in education: Case studies on immigrant minority groups and immigrant minority language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
7. | Extra, Guss、Yagmur, Kutlay(2004)。Urban multilingualism in Europe: Immigrant minority languages at home and school。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
8. | 雲惟利(1998)。語言環境。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語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 |
9. | Li, Wei(1994)。Three Generations, Two Languages, One Family: Language Choice and Language Shift in A Chinese Community in Britai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
10. | Li, Wei(2007)。Chinese。Language of the British Isl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1. | Pan, Shiwen(1997)。Chinese in New York City。The Multilingual Apple: Languages in New York City。New York:Berlin:Mouton de Gruyter。 |
12. | Wong, Sau-ling Cynthia、López, M. G.(2000)。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of Chinese background: A portrait of diversity, New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3. | 何羚(1990)。醜陋的香港人。香港:次文化堂。 延伸查詢 |
14. | 黃東秋(2003)。巧語回春。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 |
15. | Fishman, Joshua A.(2001)。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evisited: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Multilingual Matters Limited。 |
16. | 黃宣範(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 延伸查詢 |
17. | 鄒嘉彥、游汝杰(2003)。漢語與華人社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8. |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19. | 張雙慶、莊初昇(2003)。香港新界方言。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
20. | 余民寧(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
21. | 鄒嘉彥、游汝傑(2007)。社會語言學教程。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 |
22. | He, A. W.、Xiao, Y.(2008)。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fostering rooted world citizenry。Honolulu, H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