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傅佩榮對「人性本善」之質疑及其消解
書刊名:興大中文學報
作者:蕭振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iu, Chun-si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37
頁次:頁303-330
主題關鍵詞:人性本善儒學傅佩榮Human nature is innately goodConfucianismFu Pei-R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32
  • 點閱點閱:203
期刊論文
1.吳啟超(20140600)。當代新儒家與英語哲學界對孟子之「擴充」及「端」的詮釋--以牟宗三、唐君毅與黃百銳、信廣來為例。鵝湖學誌,52,81-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佩榮(19880600)。儒家論人的自律性:從自律性到人性論。哲學與文化,15(6)=169,20-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佩榮(19930900)。重新詮釋孔子的「仁」。哲學雜誌,6,6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佩榮(19960300)。孔子論人性與群我關係。東吳哲學學報,1,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佩榮(19920100)。存在與價值之關係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5,127-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佩榮、林安梧(19930600)。「人性向善論」與「人性善向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論辯。哲學雜誌,5,78-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傅佩榮(19850600)。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理解。哲學與文化,12(6)=133,25-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傅佩榮(2007)。朱熹對儒家人性論思辨之商榷。『傳統中國哲學論辯之當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7年10月26-27日),1.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耀明(1993)。朱熹心性論的重建。國際朱子學會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439-4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1989)。孟子義理疏解。臺北市:鵝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明輝(1994)。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徳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述先(1996)。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台北:River Edge, NJ: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仁厚(19900000)。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祖漢(19920000)。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市: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袁保新(20080000)。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祖漢(2001)。再論儒家形上學與意志自由。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比較與多元的觀點。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