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危機與空間重構:清代臺北之區域動態
書刊名: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作者:顏亮一
作者(外文):Yen, Liang-yi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06
頁次:頁89-134
主題關鍵詞:區域研究臺北史城鎮群聚空間修復空間生產Regional studiesTaipei historySynekismSpatial fixThe production of spa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16
  • 點閱點閱:70
期刊論文
1.林玉茹、畏冬(20120900)。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3),47-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凱(20110600)。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22(2),215-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平(2000)。林爽文起義原因新論。清史研究,2000(2),92-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威志、石之瑜(20090300)。從亞洲認識中國:濱下武志研究「朝貢體系」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39,55-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玉茹(20021200)。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7,103-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尹章義(20051200)。臺北的歷史飛躍與臺北人的精神特質。臺北文獻(直字),154,61-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尹章義(20091200)。從原住民的獵場到臺北、新北兩大直轄市--臺北開發三百年史綱。臺北文獻(直字),170,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溫振華(20050900)。清代臺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55(3),1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溫振華(19780500)。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歷史學報,6,245-2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玉茹(20041000)。逐利之風:清代臺灣郊商的多元投資策略。歷史月刊,201,74-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宗賢、李其霖(20110900)。由淡水至艋舺:清代臺灣北部水師的設置與轉變。淡江史學,23,141-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玉茹(20100600)。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17(2),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美娥(20110900)。十九世紀淡水廳、臺北府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淡江史學,23,237-2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文凱(2014)。認識與想像臺灣的社會經濟史:1920-1930年代臺灣社會史論爭意義之重探。臺灣史研究,21(2),69-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溫振華(19810500)。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歷史學報,9,111-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富田芳郎(19550600)。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85-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丘延亮(2007)。三農(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是三農之外的問題。2007年文化研究會議暨第八屆文化研究學會年會,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深坑廳總務課(1907)。深坑廳第二統計書。深坑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承豪(2002)。從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頌文(2012)。清季臺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崛起(1850-1870)(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溫振華(1978)。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巫育山(2009)。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祖基(2008)。臺灣歷史研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天心(1999)。古都。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arx, Karl、Engles, Friedrich、唐諾(2001)。共產黨宣言。台北: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東嘉生、周憲文(2007)。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allerstein, I.(1979)。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蔣毓英(1985)。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oja, Edward W.(2000)。Postmetropolis: 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Blackwe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9.王世慶(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acobs, J.(1969)。The economy of cities。New York, NY:Random House。  new window
11.伊能嘉矩、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1)。臺灣文化志。臺北: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孔立(1990)。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Frank, Andre Gunder(1966)。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window
14.濱下武志、朱蔭貴、歐陽菲(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丁宗洛、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陳清端公年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pence, J. D.、溫洽溢(2001)。追尋現代中國。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伯重(2000)。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偉盛(1993)。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羅漢腳。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柄谷行人、林暉鈞(2010)。世界史的結構。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柯志明(201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高賢治(2005)。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宗仁(1996)。從草地到市街:十八世紀新莊街的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臺北市志。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妮玲(1989)。台灣的社會動亂。臺北:久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美娥(2008)。清代米價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Amin, S.(1973)。Unequal exchange。New York:Random House。  new window
27.Lefebvre, Henri(1976)。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New York:St. Martin Press。  new window
28.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玉茹(19960000)。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戴寶村(19840000)。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滿紅(199700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杜維明(19960000)。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許雪姬(19930000)。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勝彥(19930000)。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溫振華、戴寶村(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蘇碩斌(2005000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 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Soja, Edward W.(1989)。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Verso。  new window
40.Cohen, Paul A.、李榮泰、平雲、邱澎生、許瑞浩、張麗芬、鍾淑敏、鍾月岑、游紫玲、吳翎君、金鴻文、沈宗憲、古偉瀛(1991)。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前瞻。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尹章義(1980)。新莊發展史。新莊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Davidson, James Wheeler、蔡啟恆(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Skinner, George William(1977)。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4.Duara, Prasenjit(1996)。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45.許雪姬(19870000)。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Harvey, David(1982)。The Limits of Capital。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47.Nandy, Ashis(1987)。Traditions, tyranny and utopias: Essays in the politics of awareness。New Delhi。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國棟(2005)。「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1683-1875)。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滿紅(1999)。臺灣商業經營的中國傳承與蛻變:以近四十年臺灣相關研究為基礎之省察。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rook, T.、李榮泰(2004)。資本主義與中國的近(現)代歷史書寫。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59)。大學士九卿議覆公中堂福議奏。臺灣采訪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國斌、邱澎生(2004)。農業帝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其在當代的遺跡。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lue, Gregory、宋家復(2004)。「中國」與近代西方社會思想。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文凱(2011)。再論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玉茹(2011)。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岸本美緒(2011)。臺灣史對近世東亞史研究的啟發。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姚瑩(1957)。臺北道里記。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宗仁(2011)。十七世紀前期北臺灣水域社會的商品及其交易型態。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施添福(1992)。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形態。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Wallerstein, Immanuel、郭慧英(2004)。西方、資本主義和現代世界體系。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曹永和(1990)。中華民族的擴展與臺灣的開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Massey, D.(1993)。Power-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Routledge。  new window
16.曹永和(20000000)。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