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認識與想像臺灣的社會經濟史:1920~1930年代臺灣社會史論爭意義之重探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林文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Wen-kai
出版日期:2014
卷期:21:2
頁次:頁69-110
主題關鍵詞:臺灣思想史臺灣文學史中國改造論臺灣社會經濟史全球社會主義史Taiwan intellectual historyTaiwan literary historyChinese reform debateTaiwan socio-economic historyGlobal socialist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79
  • 點閱點閱:168
1920-1930 年代,東亞各地發生社會史論爭之時,臺灣也發生了影響深遠的社 會史論戰,當時西方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等近代性思潮大量引入 臺灣,尤其以馬克思主義為主的社會主義思潮,深刻影響了知識分子對於社會變 遷的近代性認識與想像。參與論爭的當事者依照不同理論觀點,對於臺灣與中國 的近代社會經濟史作出不同的觀察,並據以提出對立的社會革命或社會改造方 案。1980 年代晚期以來,隨著政治民主化言論空間大開,臺灣文學史與政治思想 史學者重新關注這一論戰,詳細挖掘了這場論爭的內容與其歷史影響,並用以介 入當時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議題。值得注意的是,1990 年代以來社會經濟史學界對 近代中國與臺灣社會經濟史的認識已有重大改變,西方與日本的社會主義運動與 思想也已完全更新,但臺灣學界對該論戰的討論似乎仍本於之前的學術成見而展 開,以致分析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本文根據晚近以來對於社會經濟史以及社會主 義史的研究成果,重新定位這場論爭與運動的歷史性質,以及其對當代臺灣歷史 的意義。
期刊論文
1.邱士杰(20071100)。從〈黎明期的臺灣〉走向「中國改造論」--由許乃昌的思想經歷看兩岸變革運動與論爭(1923-1927)。史繹,35,69-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逢源(19260829)。最近之感想(二)--我的中國改造論。臺灣民報,120,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小林文男(1970)。日本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ナショナルな思考:「中国改造論争」の意味と周辺。アジア経済,11(9),4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任俊偉(2007)。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論的認識與思考。理論學刊,2007(6)=160,84-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佩蓁(20130600)。依附抑合作?清末臺灣南部口岸買辦商人的雙重角色(1860~1895)。臺灣史研究,20(2),3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詩鴻(1994)。台湾資本主義の発展と商人資本:日本植民地期を中心として。經濟論叢,154(3),4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詩鴻(1995)。日本植民地期の台湾人産業資本に関する--考察:中小零細資本の成長を中心に。經濟論叢,155(2),59-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堀内義隆(2005)。日本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台湾人小経営:工業化の周辺。地域総合研究,33(1),8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堀内義隆(2005)。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中小零細工業の発展。調査と研究,30,23-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堀内義隆(2009)。日本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機械市場の形成と機械工業の発展。現代台湾研究,35,36-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堀内義隆(201003)。日本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農村工業の発達と労働供給。三重大学法経論叢,27(2),45-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乃昌(1926)。駁陳逢源氏的「中國改造論」(續)。臺灣民報,127,1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乃昌(1926)。駁陳逢源氏的「中國改造論」(續)。臺灣民報,128,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乃昌(1926)。駁陳逢源氏的「中國改造論」(續‧完)。臺灣民報,129,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乃昌(1927)。給陳逢源氏的公開狀(上)。臺灣民報,142,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乃昌(1927)。給陳逢源氏的公開狀(下)。臺灣民報,143,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連溫卿(1928)。臺灣殖民政策的演進(一):日本資本主義的發達及其發展。臺灣大眾時報,6,1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連溫卿(1928)。臺灣殖民政策的演進(二﹝按:三﹞):日本資本主義的發達及其發展。臺灣大眾時報,7,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連溫卿(1928)。臺灣殖民政策的演進(二):日本資本主義的發達及其發展。臺灣大眾時報,8,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連溫卿(1975)。台湾に於ける日本植民政策の実態。史苑,35(2),6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逢源(1945)。書評:東嘉生著「臺灣經濟史研究を讀む」。民俗臺灣,5(1)=43,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逢源(1926)。答許乃昌的駁中國改造論(一)。臺灣民報,130,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逢源(1926)。答許乃昌的駁中國改造論(二)。臺灣民報,131,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逢源(1926)。答許乃昌的駁中國改造論(三)。臺灣民報,132,1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逢源(1926)。答許乃昌的駁中國改造論(四)。臺灣民報,133,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逢源(1926)。答許乃昌的駁中國改造論(五)。臺灣民報,135,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逢源(1926)。答許乃昌的駁中國改造論(六)。臺灣民報,13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逢源(1926)。答許乃昌的駁中國改造論(七)。臺灣民報,137,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逢源(1927)。答許乃昌的駁中國改論造﹝按:造論﹞(八‧完)。臺灣民報,139,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馮天瑜(2006)。封建概念辨析。社會科學戰線,2006(5),251-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馮天瑜、樊良樹(2007)。關於「封建」概念的對話。社會科學論壇,2007(4上),13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石輝(1928)。「改造」之政﹝按:改﹞造(一)。臺灣大眾時報,9,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石輝(1928)。「改造」之改造(二)。臺灣大眾時報,10,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謝國興(2003)。中國往何處去:1930 年前後臺灣的左右論辯。近代史研究,2003(2)=134,4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映真(20001200)。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臺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爭論的話。聯合文學,17(2)=194,148-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連溫卿(19280324)。台灣社會運動概觀。台灣大眾時報,1,1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文凱(20110600)。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22(2),215-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堀內義隆(2008)。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民族工業の形成:製帽業を事例として。日本史研究,556,26-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映真(20000900)。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16(11)=191,138-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滿紅(19940700)。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4(2),173-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林玉茹(20100600)。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17(2),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蔡孝乾(19261205)。駁芳園君的「中國改造論」。臺灣民報,134,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方孝謙(20001200)。一九二○年代殖民地臺灣的民族認同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0,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映真(20000700)。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6(9)=189,138-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吳叡人(20060600)。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2),127-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堀内義隆(2001)。日本植民地期台湾の米穀産業と工業化:籾摺・精米業の発展を中心に。社会経済史学,67(1),2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小林文男(1971)。日本統治下臺湾におけるナショナルな思考(II)-「中国改造論争」の意味と周辺。アジア経済,12(2),14-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陶希聖(1934)。編輯的話。食貨,1(1),29-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仲偉民(2003)。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反思。學術界,2003(4),223-2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許乃昌(1926)。駁陳逢源氏的中國改造論。臺灣民報,128,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邱士杰(2009)。從中國革命風暴而來:陳映真的「社會性質論」與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文訊雜誌社。241-2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凱(2013)。清代中國與近代早期英國(16-18世紀)經濟發展的比較:以土地所有權體制為焦點的分析。「中英比較視野下的國家、法律與經濟社會變遷」國際研討會,河南大學法學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13年7月24-25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芳明(2005)。「中國改造論」:論戰與20年代臺灣左翼思想的傳播。第六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83-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邱士杰(2009)。一九二四年以前臺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魯凡之(1987)。東方專制主義論--亞細亞生產模式研究。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Rawski, Thomas G.(1989)。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4.Giddens, Anthony、鄭戈、黃平(2000)。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德里克、翁賀凱(2008)。1919-1937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nderson, Perry、余文烈(1989)。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nderson, Perry、Patrick Camiller、張亮、吳勇立(2002)。西方左派圖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ills, C. Wright、商務印書館(1965)。馬克思主義者。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Weber, Max、李秋零(1999)。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松弟(2006)。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和田春樹(1992)。歴史としての社会主義。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岡田一郎(2005)。日本社会党:その組織と衰亡の歴史。東京:新時代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奧村哲(2004)。中国の資本主義と社会主義:近現代史像の再構成。東京:桜井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曉華(2004)。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學術研究與論爭。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顧琳、王玉茹、張瑋、李進霞(2009)。中國的經濟革命:二十世紀的鄉村工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rown, Archie(2009)。The Rise and Fall of Communism。New York:Ecco。  new window
17.Cole, G. D. H.(2002)。A History of Socialist Thought。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new window
18.Eley, Geoff(2002)。Forging Democracy: The History of the Left in Europe, 1850-2000。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9.Kołakowski, Leszek、Falla, P. S.(2005)。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The Founders, the Golden Age, the Breakdown。W. W. Norton & Company。  new window
20.Landaue, Carl(1976)。European Socialism: A History of Ideas and Movements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Hitler’s Seizure of Power。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  new window
21.Sassoo, Donald(2010)。One Hundred Years of Socialism: The West European Lef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I. B. Tauris。  new window
22.葉榮鍾(2000)。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進慶(1975)。戰後台灣經濟分析:一九四五年から一九六五年まで。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Esping-Anderson, G.(1996)。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a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London:Sage。  new window
25.Tant, Tony、Gamble, Andrew、Marsh, David(1999)。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Basingstoke, UK:Macmillan。  new window
26.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高淑媛(2007)。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翠蓮(2008)。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涂照彥、李明俊(199206)。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連溫卿、張炎憲、翁佳音(2003)。台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Anderson, Perry、高銛、文貫中、魏章玲(1990)。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東嘉生、周憲文(2000)。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矢內原忠雄、周憲文(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宗智(1992)。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規範認識危機及出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Esping-Andersen, Gøsta(1990)。The Three World of Welfare Capitalism。Oxford:Polity Press。  new window
36.葉榮鐘、藍博洲(20000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芳明(1998)。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Shepherd, John Robert(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9.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萬億(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村上衛(2013)。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Pomeranz, Kenneth、史建雲(2003)。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芳明(2007)。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芳明(20110000)。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蕭阿勤(20120000)。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蕭阿勤(20080000)。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Bartolovich, Crystal、Lazarus, Neil(2002)。Marxism, Modernity and Postcolonial Studies。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9.Brandt, Laurent(1989)。Commerc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1870-1937。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0.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戴國煇(1986)。台湾総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の治安状況(中巻)台湾社会運動史。東京都:緑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民報(2013)。Cold War,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d_War, 2013/09/15。  new window
2.戴國煇(2014)。研究臺灣史的經驗談(1)-(5)、(完),http://chinatide.net/xiachao/content_95.htm, 2014/06/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緒形康(2013)。一九三〇年代の封建遺制論争、資本主義論争におけるアジアの影。アジア‧ディアスボラと植民地近代--歴史.文学.思想を架橋する。東京:勉誠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凱(2012)。再論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叡人(20080000)。誰是「臺灣民族」?:連溫卿與臺共的臺灣解放論與臺灣民族形成論之比較。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紅岩(2011)。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論的來龍去脈。中國近代史學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2006)。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對中國前途的看法:以一九二○年代「中國改造論」的辯論為中心。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文凱(2011)。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叡人(2001)。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新自然主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