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族意識與博物館的知識生產--以195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初展「五千年中華歷史文化」為例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陳嘉翎
作者(外文):Chen, Chia-li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55
頁次:頁214-231
主題關鍵詞:國立歷史博物館國族意識知識生產文化中國五千年中華歷史文化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National consciousnessKnowledge productionCultural ChinaThe Five-Thousand-Year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 Exhibi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4
  • 點閱點閱:13
期刊論文
1.包遵彭(1963)。國立歷史博物館工作概況--民國五十一年七月至五十二年六月。教育與文化,312/313,18-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包遵彭(1980)。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籌備概況。教育與文化,10(9),2+20+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包遵彭(1958)。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工作。政論週刊,17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浩天(19841200)。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時代任務:實踐民生主義育樂兩篇的使命。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3),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奕麟(19990300)。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33,10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伯欣(2004)。近代台灣的前衛美術與博物館形構:一個視覺文化史的探討(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蔣中正(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宇清(1955)。四十星霜話史博。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包遵彭(1969)。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創建與發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包遵彭(1956)。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第一期展出文物簡介。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Anderson,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吳叡人(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果顯(20050000)。「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宇清(1972)。臺灣與中原文化的歷史淵源。中華民族在臺灣。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以璇(2005)。亮節有為的史博創館鴻儒--王宇清。文化建構--文化行政管理前輩經驗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其昀(1973)。一位革命志士的消逝--永念包遵彭先生。包遵彭先生紀念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蘇瑩輝(1956)。憶南海,念龍溪!--包館長逝世二十周年祭。包遵彭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臺北:文史哲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相湘(1973)。包遵彭壯志未酬。包遵彭先生紀念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