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不曾消失的臺灣省》之外省二代身分認同與建構
書刊名: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
作者:楊士萱
出版日期:2018
卷期:21
頁次:頁91-110
主題關鍵詞:族群紀錄片外省二代身分認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30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李廣均(2004)。透視三個世代外省人--臺灣和中國都是外省人的「母親」。財訊,266,86-88+9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甫昌(19931200)。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231-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廣均(19960500)。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臺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社會文化學報,3,367-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孔昭奇(1996)。一場臺獨,兩場戰爭--外省人危機感大探索。財訊,168,179-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文淇。007電影問世五十週年回顧臺語間諜片風潮。放映週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宜潔(2007)。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藍清水(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鴻業(2002)。污名、自我、與歷史:臺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明季(2001)。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於華(2004)。台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份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凱中(1996)。「台生」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與族群想像:以新黨支持者和「外獨會」為參考團體(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富美(2008)。鄉印漂移:流亡者第二代的族群想像與身份認同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子香(2008)。文化的認同與變遷--以居住台灣的雲南人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范麗娟(2008)。深度訪談。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龍應台(2009)。大江大海1949。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政諭(2007)。文化、國家與認同:打造兩岸「民族新肚臍」。臺北市: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道明(20130000)。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rcuff, Stéphane(2004)。風和日暖--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文化實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力昕(2014)。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世忠(1987)。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市:自立晚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晨(2014)。光影時代:當代臺灣紀錄片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貴芬(2015)。「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桶法(2009)。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江宜樺(19980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施正鋒(19980000)。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湘綾。《鄉印漂移》看見外省第二代的失落傷口,https://vita.tw/%E9%84%89%E5%8D%B0%E6%BC%82%E7%A7%BB%E7%9C%8B%E8%A6%8B%E5%A4%96%E7%9C%81%E7%AC%AC%E4%BA%8C%E4%BB%A3%E7%9A%84%E5%A4%B1%E8%90%BD%E5%82%B7%E5%8F%A3-28ac8alb496e。  new window
2.游承翰,Vanessa。入虎穴去認識操作,我們才有可能知己知彼--專訪《我在臺灣,我正青春》導演傅榆,https://www.mouselab.com/2015/08/06/knowing_selfness_and_othemes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土華(20180417)。「外省」女孩找認同傅榆新片《不曾消失的臺灣省》與身世對話,http://www.peoplenews.tw/news/abb8ff2e-a859-4acl-8b9b-9fblddl9c84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甫昌(2001)。臺灣族群通婚與族群關係再探。社會轉型與文化變貌:華人社會的比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筱綺(2010)。故土與家園:探索「外省人」國家認同的兩個內涵。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紀舜傑(2005)。認同的力量--政治力與非政治力的作用。台灣國家認同。台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乃德(19930000)。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紀駿傑(2009)。族群關係。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熊瑞梅(2008)。團體與組織。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建民、劉文斌(2005)。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臺灣)--自制度面解釋國家認同問題。臺灣國家認同。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