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近代天道概念的形成與演變--基於數位人文視野
書刊名: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作者:邱偉雲
作者(外文):Chiu, Wei-yun
出版日期:2020
卷期:30:2=118
頁次:頁31-68
主題關鍵詞:數位人文研究天道中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47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陳室如(20061200)。游移與曖昧--王韜《漫遊隨錄》的策略書寫與觀看之道。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3,107-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獨秀(19151115)。抵抗力。青年雜誌,1(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oretti, Franco(2000)。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New Left Review,1,54-68。  new window
4.許紀霖(2010)。現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史學月刊,2010(2),48-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涂艷秋(20090600)。戰國中期儒家「仁義禮智」內涵的轉變。興大中文學報,25,137-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國燦(19920600)。近代尚力思潮述論。二十一世紀,11,24-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啟超(1912)。中國道德之大原。庸言,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白崢勇(20080600)。從「以太」、「仁」與「心力」論譚嗣同思想之旨趣。文與哲,12,631-6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邦華(20010600)。西潮衝擊下晚清士大夫的變局觀。二十一世紀,65,5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瑋芬(20021000)。「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詮釋。中山人文學報,15,107-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文惠、邱偉雲(20160600)。從「概念」到「概念群」:《新民叢報》「國家」與「教育」觀念的互動與形塑。東亞觀念史集刊,10,37-41+43-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儒賓(2010)。「性命」怎麼和「天道」相貫通的--理學家對孟子核心概念的改造。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金觀濤、劉青峰(20090600)。氣論與儒學的近代轉型--中國與日本前現代思想的比較研究。政大中文學報,1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瑋芬(20030900)。「天道」、「天命」、「王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繼承和轉化--兼論中日帝王的神聖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235-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一涵(1919)。斯賓塞爾的政治哲學。新青年,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伯重(2010)。「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中國社會科學,2000(1),177-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邱偉雲、金觀濤、劉青峰、劉昭麟(2018)。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形成之數字人文研究:以報刊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文惠、邱偉雲(20191200)。數位人文視野下近代中國「新/舊」話語的交鋒與激辯。清華中文學報,22,173-2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藍公武(1913)。中國道德之權威。庸言,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梁啟超(1913)。中國道德之大原。庸言,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保巍(2011)。「社會達爾文主義」述評。歷史教學問題,2011(5),48-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一涵(1919)。老子的政治哲學。新青年,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彭春凌(2018)。關於「變化」的觀念碰撞和知識生產--全球史視域下的漢譯《斯賓塞文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8),172-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章絳(1908)。劉子政左氏說。國粹學報,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承珙(1910)。爾雅古義。國粹學報,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謝无量(1915)。老子哲學。大中華,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彭春凌(20160500)。康有為、李炳憲交往和思想關係論考--兼及民初孔教運動跨越中韓之傳播與取向問題。近代史研究,2016(3),56-76+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東蓀(1913)。余之孔教觀。庸言,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謝无量(1915)。老子哲學。大中華,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俞頌華、陳獨秀(1917)。通信。新青年,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壽朋(1918)。通信.文學改良與孔教。新青年,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克武(19840600)。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 (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七)。歷史學報,12,197-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鄭文惠、梁穎誼(2017)。中國近代「個人」觀念的形成與演變--以非監督式學習法為主。第八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7/11/29-12/01)。政治大學數位人文團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oretti, Franco(2013)。Distant Reading。Verso Books。  new window
2.梁啟超(1941)。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郝秉鍵、李志軍(2005)。19世紀晚期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書院為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觀濤、劉青峰(1999)。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和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元生(1978)。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63)。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Austin, J. 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王韜(1985)。漫遊隨錄。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Altman, Douglas G.(1991)。Practical Statistics for Medical Research。Taylor & Francis。  new window
10.Ogden, C. K.、Richards, I. A.(1923)。The Meaning of Meaning。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11.班固、顏師古(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金觀濤、劉青峰(2000)。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和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曼(2008)。西方倫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Van Dijk, Teun A.(2008)。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5.劉紀蕙(20110000)。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弱水(20050000)。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阮元(1989)。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Thorndike, Edward L.(1904)。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Mental and Social Measurements。Science Press。  new window
19.林則徐(1985)。四洲志。浙江古籍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梁任公、周傳儒(2018)。儒家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阮元(1989)。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戴晴(2008)。在如來佛掌中:張東蓀和他的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Levenson, Joseph R.、鄭大華、任菁(2000)。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urrow, John Wyon(2000)。The Crisis of Reason: European Thought, 1848-1914。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王曉光,陳靜(20200225)。數字人文打開文化新視野(高峰之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羅志田(1999)。新的崇拜--西潮衝擊下近代中國思想權勢的轉移。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毓生(2000)。為何傳統中國的政治秩序與文化、道德秩序,基本上是一元的?。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紀霖(2010)。五四︰一場世界主義情懷的公民運動。啟蒙的遺產與反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興濤(2000)。尚「通」: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史的視野。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金觀濤、劉青峰(2008)。「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文獻目錄。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志田(2015)。天變:近代中國「道」的轉化。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架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克武(20000000)。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聯陞、段昌國(1976)。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薛鳳、吳秀傑、白嵐玲(2015)。[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導論。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奭學(2010)。傳說:言道.友道.天道。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立文(1989)。戊戌變法時期道的思想。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爵茲(1969)。綜核名實疏(道光十四年)。皇清道咸同光奏議。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黎庶昌(1969)。應詔陳言疏(同治元年)。皇清道咸同光奏議。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韜(2002)。答強弱論。弢園文錄外編。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寶田(1963)。內閣中書王寶田等呈文。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愛漢者(1997)。道光丁酉年六月。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鮑心增(1963)。吏部候補主事鮑心增等條陳李經方罪狀呈文。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勤(1998)。總論亞洲:地球大勢公論一(續前稿)。知新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芳燕(2010)。道德、正當性與近代國家:五四前後陳獨秀的思想轉變及其意涵。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中江(2010)。進化主義與漸進「變法」思想。進化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一個新的全能式世界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嶺南望士(1998)。中西時勢論。萬國公報文選。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之洞(1967)。山西巡撫張之洞條陳戰守方略折。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心月樓主(1967)。心力說。時務報。京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金觀濤、劉青峰(2008)。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鍾天緯(1886)。第一問。格致書院課藝。弢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楨麟(1998)。地運趨於亞東論。知新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闕鑄(1963)。立春後地與星辰考。皇朝新政文編.天文。國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立文(1989)。[道]緒論。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夏良才(1982)。萬國公報。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局外人(1998)。中西教學原始論。萬國公報文選。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熾(1972)。工藝養民說。皇朝經濟文新編.工藝。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瑤林館主(1967)。俄人國勢酷類強秦論。時務報。京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寶田(1979)。內閣中書王寶田等條陳立憲更改官制之弊呈。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廷熙(1963)。原奏(上摺附件)。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國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清穆宗(1963)。楊廷熙所奏之不當著該王大臣等宜力任其難毋顧恤浮言稍涉推諉。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國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何啟(1994)。新政論議。新政真詮:何啟、胡禮垣集。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梁啟超(1967)。經世文新編序。時務報。京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60)。國民日日報匯編‧革天。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